《小巷深处》(精选1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精选12篇)
《小巷深处》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全文,理解内容,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揣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感悟母爱,体会母爱的淳厚,认识人间真情的可贵、虚荣不孝的可耻,增进对亲情的理解,树立感恩、报恩的意识。

【重点难点】
1.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突出中心的特点。

【正音正字】叩kòu瘪biě执著zhuó黝yǒu揶揄yéyú蹒跚pánshān造孽niè
【积累词语】
日复一日令人不解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有声有色大有作为满面春风名正言顺
【初学课文】
1. 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庭产生厌恶,进而决心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悔悟而结束。

3. 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用“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故事”的句式来表达。

爱、养母收养弃婴、小巷深处、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
4. 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5. 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6. 圈划“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词语,理解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家的原因。

“我”对母亲的感情,经历了一些变化:
①满足、自豪:第5段“代替”、“搀”;第9段“倚”、“及自由地吃”。

②厌恶、自卑:第10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11段“不再”、“泡”。

③淡忘、隔绝:第16段“遵守诺言”、“溜”。

④感动、醒悟:第28段“泪眼”;第29段“虚荣”、“无知”。

⑤永记母恩:第30段“还记得”。

7. “我”是个坏女孩吗?
【板书设计】
盲母:辛勤抚育—平静面对—默默承受
弃婴: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永记母恩
【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英姨使“我”拥有一个家。

第二部分(第4-9段),写母亲辛勤地抚养“我”,以“我”为荣,“我”以家为满足。

第三部分(第10-29段),写“我”以母为耻,她一如既往养育“我”,使“我”悔悟。

第四部分(第30段),通过抒情,表达“我”不嫌母瞎、不忘母爱的赤子之心。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 “我”对母亲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感情变化的过程是: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永记母恩。

感情变化的原因是:虚荣和无知导致“我”忘恩;而母亲的真情使“我”悔悟。

2. 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呢?
提示:文章通过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挚的爱。

①倾囊安家:第3段“拆掉”、“搬进”、“拿出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了一个家”。

②改变性情:第4段“翻了脸”、“骂了半天”、“从未这样泼过”、“改好了”。

③执著守侯:第6段“雕像般”、“古铜似的”、“最毒”、“加倍的血汗”。

④以我为荣:第8段“高兴得落了泪”、“珍藏”、“逢人便拿出来”、“广告宣传”。

⑤遵守诺言:第16、26、27段“捎来”;“倚在墙边”;“央人”、“摸到”、“交给”、“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3. “你……你妈怎么这么死心眼!”“死心眼”的原意是什么?这里指什么?母亲这么“死心眼”的原因是什么?
固执,想不开。

每月进城请人给女儿送营养品和生活费。

为了信守诺言,实质上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执著而宽容的爱。

4. 文章最后一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句中的“回来”是什么意思?
要点:“我”的心曾经逃避母亲,曾经远离家庭。

女儿终于被母亲感动了,懂得母亲的心。

5. 课文中的叠字各有什么感情色彩?
6. 用“妙在用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

”说说你对课文语句的理解。

示范:“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足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幢惊,又仿佛在等候”,妙在用母亲的外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痛苦及其坚强。

.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手法,写出母亲对“我”了解透彻,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拓展学习】朗读《游子吟》,谈谈你的体会。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学习小结】
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

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深沉的母爱。

【课外作业】
1. 写三百字的读后感。

要点指导:本文通过记叙“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歌颂了任劳任怨、朴实善良的养母——英姨,批评了自己虚荣忘恩的丑陋思想。

2.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

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什么?想想你的母亲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是怎么回报的?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3. 整理学习笔记。

4. 预习《为我唱首歌吧》: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小巷深处》篇2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上。

这一点在创意说明已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公开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懂的字词,找出文章的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爱亲情,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最让感动的是:给课文配插图,同学能抓住主要情节、细节来画如文章结尾的“母女相聚”图、中间的“太阳底下卖冰棍”图、还有文章开头的“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

都非常有创意。

还有有关母爱亲情的的搜集,我特地到新华书店、“网上”查阅都找不到合适的。

我们的学生却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

真让我感动不已!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

这一次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以前自己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

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不足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小巷深处》篇3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按句式说话:这是一个故事。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

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

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

(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

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养母:
收养弃婴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虚荣
《小巷深处》篇4
人文教育初探
——
福建省晋江市内坑中学:徐志翔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

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

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

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

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时母亲连夜或冒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自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总之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谈话过程中无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

认为自己应该在长大后孝敬和报答自己的母亲。

反思: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欣慰。

因为通过他们的回答和谈话,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所在。

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质朴的孩子,如果教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B、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对不住母亲的事:
反馈:一开始学生都不太敢说出自己做错的事,后来在我的带动下(先让他们听我的经历——这也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同学们慢慢踊跃起来了,纷纷打开自己的心扉,把压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说了出来。

比如有个同学说自己曾经在背后骂过母亲,并取笑她,后
来发现自己错了又没胆量向母亲承认错误;还有个同学说自己假装生病,来骗取母亲的同情……
反思:虽然同学们的话让我感到惊讶,但我同时却也看到了他们诚实、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

作为教师,我想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学生阅读课文《小巷深处》,并且分组探究:
1、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
2、应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
反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相对活跃,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较统一。

一般是:喜欢→ 反感→ 讨厌→ 感动。

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去发现问题。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则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

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

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

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

反思:暂且不管谁对谁错,就这一环节同学们的表现来说,已经达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另外,我们也发现了学生自身拥有的人文性。

这便是语文教学最需要,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

我想如果能以此为基点,紧紧结合课改新理念,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说话的空间和时间,多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这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一种习惯。

(三)、布置作业:
1、调查自己母亲的生日并准备祝贺方式(写一写自己的设想);
2、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在接触语文的人文性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正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一失足成千古恨”,孩子是纯真、幼稚的,他们的心地
不坏,并充满好奇,只要老师耐心地教育,他们是会明白事理的。

我想这一节课最大的成功是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孝”字的含义。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留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还是不够;课堂形式也较单一,没有让学生更彻底地表现自己能力;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以致他们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巷深处》篇5
《小巷深处》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通过一些生活琐事来表现了深沉的无私的母爱。

在上这一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盲养母为“我”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养母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换住处,可见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有的说:“养母站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卖冰棍,可见母亲为我付出的太多了。

”接着我有问到:“那么“我”对于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同学们都以很大的热情迅速地在小组中讨论开了。

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准备好自己的答案,踊跃发言。

有的组认为“莉”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有的则认为“莉”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有的说“莉”是个不定性的人。

各小组除发表自己的意见外,还做了充分的理由说明。

比如说“莉”是个不定性的人的小组说:““莉”在小的时候是很孝敬母亲的,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生了转变,但在高中毕业后有醒悟,悔悟过来,重新孝敬母亲了。

”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言,让他们真正地在小组中合作,自主地学习。

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来学习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充满着自己的感情的,从而也领悟了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我觉得这就是我上这课的成功所在。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留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还是不够;课堂形式也较单一,没有让学生更彻底地表现自己能力;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以致他们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巷深处》篇6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
xu…n耀()执zhuŽ()揶揄()()哽咽()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分别用形似字和多音字组词。

(4分)
咽()调()黝()斑()
()()拗()班()
3.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正楷抄写在下面方格内。

(3分)
4.“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3分)
5.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课文中间接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分)
语句:
好处:
6.“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

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3分)
7.“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等候”的是。

(4分)
8.你对你的双亲(母亲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印象,记忆中的双亲和现实中的双亲的印象有什么变化,请作简要说明,并简述理由。

(4分)
第二部分:
(一)
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

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⑵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

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那段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