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总复习(三年核心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高考政治2019年考纲知识点细目表格
2018-2019 年全国卷高考考纲一轮复习事后,目前阶段因为重视于做题,背诵有所短缺,所以问答题出现比较严重的知识回生状况,表现为得分术语要么奇形怪状,要么词穷墨尽。
所以,建议考前依据《高考考纲》作知识回归,把得分术语从头背诵并默写自检。
多掌握些术语,用术语才能把分数堆出来。
建议问答题每个分点要有两个以上得分术语来堆高分!!!(经济生活部分82 个)课目考点考点剖析钱币(1)货币的①商品的基本属性本质②钱币的产生与本质(7 个)③钱币的基本职能④金属钱币与纸币(2)货币的①钱币与财产种类与形式②结算与信誉工具③外汇和汇率个)度③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企业⑴生产的微①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与观主体—企②公司的种类劳动业③公司的组织形式者④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9⑤公司吞并与公司破产个)⑵劳动者①劳动与就业②劳动荣耀③建立正确的择业看法④保护劳动者权益投资(1)商业银①利息、利率与本金与行②积蓄存款融资③中国商业银行系统(9④商业银行的业务个)(2) 投资①投资利润与投资风险②股票③债券④商业保险(3) 融资价钱⑴价钱的决①价值与价钱(8 个)定与改动②价值决订价钱③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④供应与需求⑤影响 (均衡 )价钱的要素(2)价钱变①价钱改动抵花费者的影响动对经济生②价钱改动对生产的影响活的影响③价钱改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花费(1)花费及①影响花费的要素(5 个)其种类②花费种类③花费构造(2)树立正①消操心理确的花费观②花费行为生产 (1) 生产与①生产决定花费与花费②花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经济③发展生产的意义制度(2)我国的①公有制为主体(6 基本经济制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个人⑴分派制度收入的分派(2) 效率与( 5 公正个)国家(1)财政收入收与支出入的分派(9个)(2)财政的作用征税⑴税收及其种与类纳税①生产决定分派②按劳分派及其作用③我国多种分派方式并存①收入分派方式对效率、公正的影响②提升效率、促使公正①财政收入的组成②税收与财政的关系③影响财政收入的要素④财政支出⑤财政支出的组成⑥财政进出均衡①财政与基础设备工程②财政与宏观调控③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①税收②税收的基本特点③税收的种类(7④税收的作用个)⑵依法纳税①纳税人②负税人③依法纳税社会⑴市场经济基①市场与计划主根源理②市场调理及其缺点义市③市场配置资源场④市场次序经济(2) 社会主义市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6场经济②宏观调控个)科学(1) 实现全面建①从整体小康全面小康发展成小康社会的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观和目标小康(2) 推进经济持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续健康发展②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建设( 4个)经济⑴经济全世界化①经济全世界化及其表现全球②跨国公司化③经济全世界化的影响与对⑵国际经济竞①对外开放外争与合作②国际经济组织开放● 38(2)③国际经济合作(7④“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联合个)的战略2018-2019 年全国高考政治新课程考纲(政治生活部分51 个)考点剖析课目考点①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⑴我国的国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家性质③人民民主的宽泛性和真切性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需性①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益⑵我国公民②我国公民一定执行的政治义务公民的权益和义的政③我国公民参加政治生活的基根源务治生则和主要内容活①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3②公民参加民主决议的多种方式个)③公民直接参加民主决议的意义⑶我国公民④我国的乡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政治参加的自治及其意义门路和方式⑤我国公民的民主监察权和推行民主监察的合法渠道⑥公民要负责地履行民主监察权益①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⑴我国政②我国政府的作用府的职能和责任③我国政府的主旨和政府工作我国的的基根源则政府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⑵政府权(9 个)②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力的履行③对政府权益进行限制和监察的意与监察义④我国行政监察系统⑶政府的①政府的威望及其表现威望②我国政府威望的根源和建立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⑴我国的人民代表③人民代表的产生④人民代表的职责大会制度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⑥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余国家机关的关系发展社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会主义确定民主政⑵我国的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主旨和指导思治想政党制度(17 个)③不停完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④中国特点的政党制度①我国是一致的多民族国家⑶我国的②我国办理民族关系的基根源则民族地区自治制度及宗教政④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策⑤我公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优胜性⑥我国的宗教政策(4) 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系统、制度三位一体组成的今世⑴国际社会的①主权国家国际成员②国际组织社会③联合国⑵办理国际关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要素( 12 个)系的决定性因②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8(1) 素①时代的主题⑶世界政治经②世界多极化在波折中发展济发展的基本趋向③中国政府对于成立国际新次序的主张⑷我国独立自①我外国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主的和平外交旨和立场政策②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③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由④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18-2019 年全国高考政治新课程考纲(文化生活部分41 个)课目考点考点剖析①文化的内涵与特点②文化的形式⑴文化与社文化与会③文化的社会作用生活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8⑤文化与综合国力个)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⑵文化对人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影响③丰富精神世界,促使全面发展①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⑴文化的多③尊敬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样性与文化④文化流传的主要门路流传⑤现代文化流传手段的特点文化传⑥推进中外文化沟通的意义承与创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新⑵文化的继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承与发展③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要素( 15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个)①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⑶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的意义③创新与继承的关系④创新与借鉴、交融的关系⑤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中华文⑴绚烂的中①中华文化积厚流光、广博精湛化与民华文化②中华文化的包含性族精神③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7 个)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⑵弘扬和培②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育民族精神● 39(2)③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门路和意义①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⑴走进文化②文化建设的必定要求生活③怎样对待落伍文化和腐败文化发展①中国先进文化的行进方向中国⑵建设社会②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特点主义文化强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国和主要内容主义④文化自觉和自信文化①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1个)②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⑶增强社会主义思想道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德建设范④思想道德涵养与科学文化涵养2018-2019 年全国高考政治新课程考纲(生活与哲学部分77 个)课目考点考点剖析①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哲学与其余学科的关系⑴哲学是什么③哲学与时代精神④哲学的作用⑵哲学基本问①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生活②思想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智慧题的依据与时①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的特点代精神⑶唯物主义及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其形态( 14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个)⑷唯物主义及①主观唯物主义其形态②客观唯物主义⑸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⑴哲学的物质①自然界的物质性研究世看法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界的本⑵哲学的运动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质看法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6个)⑶物质运动的①规律的看法规律②规律的客观性和广泛性⑷物质决定意①意识的发源识②意识的生理基础掌握思③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维的奥⑸意识的能动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妙作用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7 个)⑹客观规律与①尊敬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②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用求索真⑺实践①实践的看法理的历②实践的特点程⑻实践是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根源( 12 个)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查验真谛的独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⑼真谛①真谛的客观性②真谛的详细性③真谛的条件性④真谛和错误⑽认识过程①认识的频频性②认识的无穷性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⑴唯物辩证法②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中心唯物辩①联系的广泛性证法的⑵唯物辩证法②联系的客观性联系观的联系观(7 个)③联系的多样性⑶用联系的观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点看问题②系统优化方法唯物辩⑷唯物辩证法①发展的看法证法的的发展观②发展的行进性与波折性发展观③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3 个)唯物辩⑸唯物辩证法证法的的矛盾看法本质与⑹用对峙一致中心(6的看法看问题个)● 21创新意⑺辩证的否认识与社观会进步⑻唯物辩证法( 4 个)与创新意识⑴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⑵生产力和生寻找社产关系● 22 会的真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②矛盾的广泛性和特别性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③详细问题详细剖析④马克思主义广泛原理与中国本质相联合①辩证否认②形而上学的否认观①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意识②创新的社会作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识②社会心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相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8 个)与价值选择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④价值矛盾及评论标准( 8)价值的创①价值的实现方式造与实现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时势政治部分⒈年度间国内外重要时势 (2018 年 4 月至考试 2019 年 4 月 )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要目标政策谛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0 个)⑷社会历史发①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展的总趋向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⑸人民民众是①人民民众的看法历史的创建者②人民民众创建历史的作用③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实现人( 6)人生价值①价值和价值观生的价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核心专题集锦专题13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含解析
专题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考点解读核心考点.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小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是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
这说明①人们能摆脱规律的制约,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人们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联系③新的认识工具能够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①②.①③.②④.③④【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材料强调以前对高寒地区和海洋的观测受到限制,有了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后则能实现全疆域实时观测,这既凸显了新的认识工具——“张衡一号”能够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也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故③④正确。
人们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也不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故①②表述错误。
.“横山法则”强调,最有效且有持续性的约束,并非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内心的自我控制。
这种自我控制乃至自觉与自决的过程,正是觉悟的过程。
可见,觉悟的过程①单纯是意识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过程②是意识自觉地、有选择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③是利用外部联系重塑事物内在本质的过程④是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①②.①③.②④.③④【答案】.农业部发布的消息显示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继续稳中有进,呈现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市场供给总体平稳,二、三产业量效齐增的局面。
这表明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①④.②③.②④【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继续稳中有进,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②符合题意;“稳”体现相对静止,“进”体现绝对运动,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③错误。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以下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知识清单:1. 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 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5.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6. 文化创新- 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 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高考政治总复习笔记
高考政治总复习笔记一、政治思想及理论体系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2.中国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导意义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1.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革命的总任务和发展道路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道路- 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起步和主要内容-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我国宪法和宪法的主要特点-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地位-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总理和国家主席的选举和任免制度四、国家安全1.国家安全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涵和组成要素- 国家安全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2.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和制度创新五、中国的对外关系1.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则和立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与贸易- 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外贸政策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倡议六、中国的法治建设1.中国法治的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和亮点2.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加强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和重点任务七、全球化与中国1.全球化的概念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基本特点-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和规则制定- 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策略。
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7)_619
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7)【摘要】距离2019成考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与其踌躇不前,还不如立马就拿起书本学习,尽早学习,打好基础《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7)》如下: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7)一、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第一,社会救助。
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二、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
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019高考政治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必记知识点
2019高考政治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必记知识点整理了2019高考政治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必记知识点,政治复习资讯会持续更新,请及时关注。
2019高考政治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必记知识点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3)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019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核心专题集锦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解读核心考点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中华文化并非一直都是辉煌的。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易错提醒1.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X )。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X )。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X )。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019届高三政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
一、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C、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四、认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重点掌握】(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方法论: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讲-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人教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故②的 说法错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 能起决定作用,故④错误。
答案: B
考题3 (2009·全国卷Ⅱ)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 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基础知识]
1.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 畴,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它有两方面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3.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要明确二者是证统一的 首先,二者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 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寓于”即“存在 于”“包含于”的意思。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其意是指任何“个别” 都包含着“一般”,任何“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总是与它同类的事物有某种共 同点,总是具有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 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从 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上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上则变为特 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因此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2019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
《政治》备考知识点(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2019年高考政治各模块答题技巧汇总- 政治生活
二、政治生活。
1.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对公民:①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
对政府:①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
②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工作效率。
③有利于政府审慎行使权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对社会:①有利于全社会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②有利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公民为什么要做一件事的思路①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
②因为公民享有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项政治自由、监督权)③因为公民要履行义务。
④因为公民要坚持三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⑤做某一件事的具体意义。
3.公民怎样做某一件事的思路①从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角度考虑。
②从公民政治参与的三个原则,尤其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角度考虑。
③从公民政治参与的四种方式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角度考虑。
④从公民遵守法律角度考虑。
4.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难、就业难、看病难、办事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④坚持依法行政。
要加强立法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人员的问责力度。
⑤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5)_624
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5)【摘要】距离2019成考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与其踌躇不前,还不如立马就拿起书本学习,尽早学习,打好基础《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5)》如下: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5)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019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核心考点特色突破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含解析)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知识结构梳理】【核心内容强记】考点一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1)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即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直接原因。
(2)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6.自2018年8月1日起,我国再次提高部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A. 旨在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B. 表明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C. 提高了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D. 发挥了政府再分配调节的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自2018年8月1日起,我国再次提高部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这发挥了政府再分配调节的职能。
D选项表述符合题意。
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
B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效率问题。
C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再分配而不是初次分配。
7.“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在经济生活领域,实现公平的“道”就是要使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这是基于①公平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②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④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D8.小张和小王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小张进了一家国企上班,小王进了一家集体企业,可是年底同学聚会时小张发现小王每月工资比他还多2000元,小张很疑惑,都是公冇制企业,都实行按劳分配,为啥工资差距这么大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A. 不同企业劳动者的劳动特点不相同B. 国家倡导回报社会,先富帮助后富C.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按劳分配的相关知识。
政治选修3-3知识点总结
政治选修3-3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总结政治选修3-3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您巩固研究成果。
一、中国政治体制
1. 中国的领导地位和党的组织体系。
2.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和职责,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3. 政府部门的分工和职能,如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二、中国的决策过程
1. 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2. 重要决策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如中央决策委员会等。
3. 决策的具体流程,包括问题提出、方案制定、决策执行等。
三、中国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建设
1. 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层级,如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
2. 对法治建设的重视和推进措施,包括依法治国、加强司法独立等。
3. 基本人权保障和法律维权机制。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2.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如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竞争的规范等。
3.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如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
五、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设计。
2.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和自治事务,如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等。
3. 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和推进措施。
总结
政治选修3-3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政治体制、决策过程、法律制度与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您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体系和制度建设,为未来的研究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是政治选修3-3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1)_636
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1)【摘要】距离2019成考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与其踌躇不前,还不如立马就拿起书本学习,尽早学习,打好基础《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1)》如下:2019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必看题目(1)一、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019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认识论及例题解析
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实践1. 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2. 特点: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 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1.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有条件性(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认识1.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特点:反复性(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限制所以反复)、无限性(主体客体对象都是无限的)、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3.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认识论的核心词语:实践、认识、真理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补充:1.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019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如何快速背诵政治
2019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如何快速背诵政治
2019年高中政治知识点有哪些,如何快速背诵政治,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
B、必须用于交换。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①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
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
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
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高考政治经常会考到运动这个知识点,运动的规律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希望大家好好复习!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019年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
2019年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为它的存有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它矛盾的存有和发展。
基本矛盾亦称“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它矛盾的存有和发展的矛盾。
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们是存有着明显区别的:主要矛盾仅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未必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可能只存有于或主要存有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基本矛盾则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它规定着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不能把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混为一谈。
此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只有一对,而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时不但仅是一对。
不过二者之间又存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把二者截然分开也是不对的。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基本矛盾,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有和发展。
另外,主要矛盾在它存有的一定阶段从一定侧面表现着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作为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则制约和影响着主要矛盾。
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则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
可见,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同一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线索:商品---货币---纸币---结算和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3.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4.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5.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要应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A、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略)-----参考一轮书(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决定作用)--分配和交换(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什么)A、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D、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五)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为什么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B、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
(企业自身)④企业要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规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遵守市场规则,依法依法生产和经营,树立诚信意识。
(企业与市场)⑤通过企业兼并、企业联合和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与规模)⑥自觉承担社会责,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企业与社会责任)⑦完善企业内部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制度)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A、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B、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C、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与转方式)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A、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
B、培育自主品牌,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型国际市场。
C、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
D、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
E、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F、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间增强国际竞争力。
(企业与经济全球化)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势(企业)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社会)4.企业联合: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5.企业破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生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与社会: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国家(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就业的方针;(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3)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改善就业环境;(4)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观;(2)要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和增加个人收入。
积极参与竞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创业。
(3)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4)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收入分配公平①公平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保证。
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积极性,增加社会财富。
③收入是消费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④实现公平收入分配,有利于缩小行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⑤公平收入分配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⑥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A、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B、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物质基础)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度保障)D、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初次分配)E、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再次分配)F、发挥好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会保障体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二)按劳分配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制度(参考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同时,二者也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民生问题)(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支出的作用)(工程问题)(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促进经济平稳运行;(2)引导居民科学、合理消费;(3)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值税的作用: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体现公平竞争。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①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效手段。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有利于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