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 第0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校.补(xiào)衙.门(yá)气冲斗.牛(dòu)
B.窥.探(ɡuī)硕.果(shuò)卓.越(zhuó)潜.心贯注(qián)
C.独裁.(cái)衰.微(shuāi)迭.起(dié)慷慨.淋漓(kǎi)
D.弥.高(mí)一剂.(jì)深宵(xiāo)锲.而不舍(qì)
【答案】C
【解析】A项,校补(jiào);气冲斗牛(dǒu)。

B项,窥探(kuī)。

D项,锲而不舍(qi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哀微独裁沥尽心血慷慨淋漓
B.梳头澎湃目不窥园警报叠起
C.抱歉秩序迥乎不同昂首挺胸
D.赫然卓越一反既往形式紧张
【答案】C
【解析】A项,“哀”应为“衰”;B项,“叠”应为“迭”;D项,“式”应为“势”。

学科#¥网3.下列句子中标点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答案】D
4.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①排比②排比③引用④对比
B.①反复②比喻③对比④引用
C.①排比②比喻③对比④对比
D.①反复②排比③引用④引用
【答案】B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B.“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钻劲,热情高涨地研究学问。

C.“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在治学上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答案】C
【解析】“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虽然成就卓越,但“做了也不一定说”。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答案】B
【解析】用排除法,《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体裁不是人物传记,而是散文。

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总队领导介绍说,这是他们锲而不舍
....纠治“四风”带来的喜人变化。

B.这位著名演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
....,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C.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

D.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
....,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答案】B
【解析】“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用在歌声方面不合语境。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口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战略转变。

B.“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产物,生物链和产业链开放,技术和资源共享,激发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激情,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现象的出现。

C.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的现实,不再是国家简单地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是用质量的提升来弥补数量的短缺。

D.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取得资质,今后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来回答。

第四、五段写闻一多起稿政治传单;第六段写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第九段写闻一多参加游行示威。

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答案】不是。

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来回答。

根据第一段“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可知“小声说”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

学¥%科网
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4.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答案】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形象的表现闻一多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品格。

5.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

【答案】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

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

他,是命运的改写者。

或:他,是眼睛的盲者。

他,是音乐的引路人。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

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

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

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

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

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

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

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

”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

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

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

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

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

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
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

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

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

”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

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

”“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

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

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1.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答案】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那比诗情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要学生通读文本,把握闻一多和他的诗之间的关系。

如:“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可以得出,因为他就是一首诗,一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的诗,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所以先写他的诗。

2.细读第⑤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案】失望——兴奋——低落——奋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的把握。

仔细读第⑤自然段,把握关键词。

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可以看出的他的情绪是失望;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

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兴奋;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她的情绪是低落;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描写,遣词的角度赏析。

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本体是闻一多,喻体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一束敏感的神经”。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4.文章开始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说“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

【答案】突出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为追求救国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首尾照应的作用一般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结合本文分析,强调自己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的精神。

如:视死如归,热情热情,豪放等。

5.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

【答案】他,是中华学者的典范;他,是民主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历经沧桑,为人民痴心不改。

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答案不唯一,结合文本中闻一多的精神和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仿照二人的诗句格式赞美闻一多即可。

如: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他是卓越的学者,他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他是勇敢的革命烈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惠特曼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

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

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

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

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
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

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尔特·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

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

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

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

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

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老人全然如一张擦洗旧了的松木桌,沙白得一尘不染。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

我清理掉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

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

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

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

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

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挚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

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拐杖瘸瘸拐拐地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
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释】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1.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第③段以及相关段落,并结合全文理解“心满意足”的含义并筛选原因。

2.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从由物及人的写法上考虑,即通过描写居室来衬托人物思想等。

这段环境描写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3.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但是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整体理解文章主旨,又要准确把握第⑤段的主旨,并结合上下文把握该句在本段乃至全文的含义。

说明惠特曼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但是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4.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语深刻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阳光“一词的象征意义。

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表现了惠特曼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5.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

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