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海门中学吴永平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三个递进的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
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须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本节课以案例教学的方法,选择地形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通过实际案例说明,而不是做纯理论上的阐述。
二、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
运用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
理论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设计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如: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从直观到让学生动脑、动口,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最好的教学资料——教材。
对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笔者精心设计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如:“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笔者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
如:通过南通地区聚落和交通、丽江地区的聚落和交通,引出“等高线”的知识。
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人地关系”的教育。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的同时,还扩展了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展开活动,从而趋利避害,造福人类,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阅读和活动材料组织在一起,阐述地形对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影响,但是材料过多,且有些材料之间缺乏显著的联系性。
本着用教材,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大胆舍去部分阅读材料,选取丽江古城、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和兰州为主要材料,补充部分材料,如汶川灾区部分重建区域又遭泥石流破坏、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材料,作为探究题说明人类如何合理利用有利地形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完整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学以致用,因地制宜,造福人类。
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炼并加以运用。
四、学情分析
江苏省白蒲中学的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本地区,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聚落和交通方面的实践知识有限,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决定以本地区即乡土地理实际情况作为情景引入、探究,以长江为线,一头是南通,一头是丽江,以旅游的方式展开话题,聚落作为观赏要素,展开课堂教学。
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旅游也是学生未来的重要生活方式,再次体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聚落、交通的相关知识,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高中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也可以适当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1)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目前,许多学生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到的聚落和交通景观,运用地理基本理论解释现实中看到的景象,而且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
(2)学生可能不能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从多角度去解释影响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因素。
(3)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以PPT方式呈现旧知,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
五、教学目标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探讨地形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方面自己的一两个观点。
举例说明地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等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七、课前准备
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图文、影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教法】①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地理素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②多媒体呈现与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导学设疑】
导入:现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其中聚落景观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水乡周庄、安徽西递宏村。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曾旅游过的地区,导出聚落景观
老师朗诵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从家乡南通出发,然后达到丽江古城。
1、如若有网络连接,通过google地球搜索,立体展示南通地区聚落、交通状况,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以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南通的城市形态和交通布局形态分别是什么?(不要求立即回答)
带着问题,再来看看丽江古城的形态和交通形态。
2、若网络不通,展示南通城的聚落景观图和丽江古城的景观图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一:案例观察】
不同地形条件下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有哪些不同?
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独立完成
阅读教材P88页正文,完成下列空格(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会阅读)
(1)聚落是指人类从事_______和______活动而聚居的场所,不仅包括________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_________。
(生产、生活、房屋建筑、其他设施)
(2)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型。
(乡村、聚落)
(3)从聚落形成的先后顺序,先形成________聚落,后形成________聚落。
(乡村、聚落)2. 〖合作学习〗比较南通市和丽江市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差异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和表1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上黑板观察、讲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目的: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学习任务1:说出南通市和丽江市聚落分布的差异(提示:分布的密度、形态和布局特点)南通市:分布密集(集中)、呈团块状(团聚状)和棋盘式
丽江市:分布稀疏(分散)、呈条带状
学习任务2:说出南通市和丽江市交通分布的差异(提示:形态和布局特点)
南通市:分布密集,呈网络状
丽江市:分布稀疏,沿河谷走向,呈带状(或线状);
沿等高线走向,呈“之”字形。
学习任务3:分析探究南通市和丽江市聚落和交通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聚落和交通分布受限制因素少,因此,聚落呈团块状(团聚状),规模大;交通建设难度小,呈网络状布局;而山区地区,地形崎岖,起伏较大,耕地面积狭小、分散,故聚落分散,交通分布受限制因素多,建设难度大,往往沿河分布,呈线状(条带状);坡陡的地方,为减缓道路坡度,沿等高线呈“之”字形。
学习任务4:拓展探究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丽江市为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还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丽江古城纬度低,且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导致其冬无严寒;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又使得其夏无酷暑。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除利用了上述所说到的地形条件外,还利用了丽江坝子平坦而且东、南两面开阔的地形,以及河流流贯其中的有利条件。
尝试归纳
表1 不同地形区的聚落和交通
【学习活动二】案例研究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具体区域,地形是如何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产生深刻影响)
案例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阅读教材P90页图文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学习任务1:说出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的地理位置,并分析绿洲与聚落的关系
(城镇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学习任务2:说出聚落分布的形态特点,并探究聚落这样分布的原因
(点状。
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冰雪融水下渗,在盆地边缘形成一个个绿洲,聚落一般就布局在山前冲积扇和洪积扇的中下部,因为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所以适合人们居住,农牧业生产发达。
)学习任务3:据图说出交通线路分布的位置和形态特点(盆地边缘,环状分布)
尝试归纳
表2 塔里木盆地聚落和交通
案例2:四川省聚落和交通分布
阅读教材P92页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归纳表述能力)
学习任务1:简要说明四川省东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差异
东部四川盆地:聚落密集,呈团聚型(团块状),交通线路密集,呈网状
西部川西高原:聚落分散,交通线路稀疏,呈条带状(或线状)
学习任务2:从地形角度分析,四川省东西部地区聚落和交通分布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东部地区为四川盆地,海拔低,地形相对平坦,自然条件优越,聚落分布密集,呈团块状(团聚型),交通建设受地形因素限制少,主要考虑将城镇连接起来,分布密集,成网络状;西部川西高原地区,地势高峻,起伏较大,自然条件恶劣,聚落稀疏,分散;交通建设受地形因素限制大,往往沿河谷走向呈条带状或线状,坡陡地区沿等高线呈“之”字形)
尝试归纳
【学习活动三】案例拓展
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是受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材料1:苏通大桥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位居第二大跨径的斜拉桥,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工程总投资约64.5亿元。
苏通大桥建成后,南通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由2.18小时缩短到1.38小时,这对推动南通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由于交通便利,改善了投资环境,开发区内一个个工业小区、居民小区发展迅速,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
材料2: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感慨?现在出入四川盆地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选择,而且,随着高速公路、高铁技术发展,路途所花费时间越来越少,如今“蜀道不再难”,又是为什么?
(在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地形十分封闭,导致当时的人们出行十分不便,因而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人们可以修建隧道、桥梁穿越高山和峡谷。
因而,出入川渝地区的交通线路较多,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如今“蜀道不再难”了)
阅读上述材料及以上学习过程,分析影响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因素,除地形外,还有哪些因素?
影响聚落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宗教、科技等
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聚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
【学习活动四】课堂反馈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示的地表形态中,容易形成聚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该地形区适宜布局聚落的因素主要是( )
A光照和降水 B 热量和水源 C 水源和地形 D 植被和地形
答案 1 B 2 C
解析:1、在聚落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如干旱地区的山前洪积扇有利于聚落的发育。
2、山前冲积扇或洪积扇中下部由于水源条件好,加上地形相对平坦,有利于人们居住生活,从而形成聚落。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盆地中央,地形平坦开阔
B.呈团聚状大规模分布于盆地边缘
C.呈带状,沿交通线路密集分布
D.呈点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绿洲
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答案:3 D 4 D
解析:3、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前洪积扇、冲积扇中下部由于高山冰雪融水下渗,水源条件好,形成一个个绿洲,适宜人们居住,发展成为聚落。
4、盆地边缘地形相对平坦,加上有水源,交通基本沿盆地边缘布局走向,呈环状分布。
5、右图是2009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
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
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主要是因为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C.公路运输量较大
D.公路运输价格低
答案:B 山区地形复杂,起伏大,难度大,交通建设造价高,
一般选择公路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难度相对小,造价低。
6、阅读下图,分析回答
甲、乙两图的地形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地区居民点分布_________(分散或密集),
呈______状,主要沿_________或_________分布;
交通线路呈_________状,沿_________或
_________分布。
(3)乙图地区居民点分布_________(分散或密集),
呈_________状,主要沿_________分布;交通线路
呈_________状。
(4)从地形角度分析造成甲乙两地聚落和交通线路
分布差异的原因:
答案:(1)山区、平原(2)分散带状,河流
或公路带状等高线或河谷(3)密集团聚状,
甲乙公路网络状(4)山区地形崎岖,起伏较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所以居住人口少,聚落稀疏,一般在公路沿线或河流沿线布局。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修建聚落或交通受制因素少,居民点一般集聚在公路两侧修建,呈团聚状或棋盘式,交通线路密布,
呈现网络状。
7、读图,分析回答
(1)图中古道及聚落分布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呈 ____状分布。
(2)对古道及聚落分布的区位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A.河流的运输极为便利
B.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C.地形平坦,取水方便
D.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
答案:(1)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带(2)C
解析:青藏高原地势高寒,一般聚落和交通沿河谷修建,因为河谷地带,地势相对低,地形平坦,气温相对高,且取水便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学习反思〗
吴永平个人简介:
199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学一级教师。
五次受海门市政府嘉奖,三次被评为海门市优秀高中教师,二次被评为海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海门市师德标兵、海门市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海门市优秀班主任、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