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 ②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
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 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 的《道德经》。
➢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老子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 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要求回到“小国寡 民”的时代。
写了哪几种人?
自我夸耀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 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 排比,比喻
你有怎样的人生启示?
脚踏实地、谦虚、谦让
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以圣人追求: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即不干 扰不妄为
思考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 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 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 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户牖:门窗。
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了门窗四壁内的 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踮起脚的人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写了哪几种人?
急功近利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 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写了哪几种人?
自以为是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 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埏埴:和泥(huò ní)
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了器具中
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其在道也:用道的观点来看 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物:代词,这里指常人。 或:常常。 处:做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 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这就是寿
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找出其中的对立关系?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①安→未兆→脆→微→乱 事物在安定时发现苗头,发现苗头立干预。
②量变引起质变,做事要坚持,从一而终
六十四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几(jī):接近。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看重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 ,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 此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
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慎终如始是让事物从一开始保持安的状态,之后 一直保持安的状态至结束,预防大于干预。一贯 保持谨慎,民就是在最后关头不够谨慎把持不住 才失败。
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 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 (生于乱世的老子的思考)物→欲望→争夺(竞、盗、 欺、伪)→天下大乱
知人者vs自知 胜人者vs自胜
者
者
为什么说自Leabharlann 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反省自身,把握自己。内外皆明的自知 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战胜别人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 除杂念。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 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 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 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 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 (空间)起了作用。
“有”和“无”是怎样的关系?
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你能否找出不符合“无之以为用”的例子吗?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老子》四章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 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 去四处云游。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 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 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 “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治之于未乱: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