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效果: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
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
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
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
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
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
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处: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
”“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不足之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
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
四、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优点:
1.遵循部编教材的识字要点,多元识字,使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结构”的方法识记生字。
2.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a.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
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b.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
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
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
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c.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
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
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
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
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得不及时、不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一.教学效果:文章的主线落在一个“变”字上。
全文思路清晰,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态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开始,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从“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抓重点词——“落”“打”“飘”。
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
通过理解朗读,学生们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
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语调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语调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时语调不慢不快。
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
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
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
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
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二.成功之处:对比画面,加深理解。
利用课件播放水“温和”时,为人们做的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三峡大坝发电站;“暴躁”时,为人们做坏事——淹没庄稼,给人们交通带来不便,冲毁房屋,危害人们生活,给人们带了灾害。
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教学目标。
三.不足之处: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形式还应再多一些,例如,男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读,同桌读等等。
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巩固生字教学,为词语教学和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改进措施:教师的语速还应再慢一些。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比高年级的学生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本堂课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想,发挥他们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
六.优点:
七.一、猜谜激趣整体感知
八.为配合课文中“水”会变化的特点,突出这个“变”,我先让学生猜谜语,“一物生得奇,脏了不能洗,越洗越有泥。
”这样的话语导入,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激起了学生探知的欲望。
九.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词“落、打、飘”。
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
通过教师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
十.不足之处:
十一.教师范读对学生的示范性不够强。
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方面,更多地是模仿老师。
因此,我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为学生做好朗读的示范。
十二.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
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
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成功之处:如,在学习课文“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在感知内容的意思时,作为教师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蒲公英的孩子,你会怎样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家?学生的表达和表演是多彩的。
有的学生张开双臂做飞翔状,有的孩子做降落伞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和妈妈告别,等等。
这样,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相结合,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
通过多种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语言思维,丰富想象力。
另外,这节课,我抓住了学生的质疑,深化了对仔细观察大自然好习惯的教育,课后还布置学生去调查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1.课前应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与植物传播种子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起来才会有东西可谈。
2.孩子们的思维发散性还不够强,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引导,要避免一问到底,不能束缚学生思维。
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3.老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应低年级的特点,要亲切、温柔、和蔼。
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要注重学生朗读技巧
的指导,当发现有孩子读得好时可以让其他孩子像他那样地读,让学生当榜样,不要错失良机。
四.改进措施: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表扬面要更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植物妈妈有办法》从题目到内容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
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
五.【教学反思】
六.优点:
七.演示、朗读感悟诗歌内容。
我校是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对蒲公英、苍耳、豌豆比较熟悉,现在又正好是秋季,这几种植物比较容易采集到,因此在教学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的内容时,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实物演示、朗读的方法来感悟诗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诗歌第二小节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了蒲公英,目的是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随风飘去。
学生自读了这一小节以后,我把课前采集来的蒲公英展示给学生看,并请几个学生上讲台演示:用口对着蒲公英吹气,这时学生便见到有些种子被纷纷吹飘走了,同时也理解了“纷纷出发”的意思。
此时,我引导学生指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降落伞”又是什么。
诗歌第四小节写了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子就蹦蹦跳跳到了其他地方。
让一学生读了这一小节后,我就出示豆荚炸开的视频,通过这样展示,学生再读这一小节时就知道了豌豆是靠太阳传播种子的。
八.不足之处: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九.
十.【课后反思】
十一.成功之处:
十二.本次口语交际设计巧妙。
按照“听录音——看资料——学介绍”三个层次,通过倾听、表达、适当阅读动物资料的综合练习,逐步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奇
特的功能等角度,介绍有趣的地方。
十三.不足之处:
十四.教师有些指导过度,没有更好地尊重学生的想法。
十五.应该防止指导过度,千篇一律。
多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的交际能力。
十六.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共设了五个板块。
“识字加油站”,将生字“套、帽、登、鞋、裤、图、壶、帐、篷、指、针”巧妙地镶嵌在大自然必备的物品中,易于学生诵读识记。
“字词句运用”安排了①区分意思相近的动词;②用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写一句话的内容。
“书写提示”一是提示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则: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
二是提示书写时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梅花》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文。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一篇童话故事《企鹅寄冰》,让学生在和大人一起读童话的过程中,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识字加油站”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到野外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会准备什么应用的物品,然后借助汉语拼音把词语读准确。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词语学习11个生字,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生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注重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先让学生读这三组词语,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做一做每个词语描绘的动作,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②先让学生把每个句子读正确、流利,然后想一想带点词语后面描绘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根据自己体会到的关系写一个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日常生活。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书写提示”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书写汉字的时候自己的坐姿、执笔姿势等是什么样子的,对照课本的要求及时改正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执笔姿势。
接下来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提示语,然后根据提示语的要求书写汉字。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一首诗,老师先范读,再领读,并尝试让学生说一说古诗中描写
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诗人是怎样区分梅花和白雪的,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我爱阅读”作为一个课外环节进行,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完成,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
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由于自己的失误安排,课前导入环节过长,而且导入的效果也没能达成我的预期。
导致后面几个环节用时过少,节奏太快,有的知识点有时只能一笔带过,导致后半节课显得急匆匆的,甚至在课堂上的两个作业有的学生还没能完成就必须向下进行了。
四.改进措施:学生年龄还小,对事物的理解水平还很有限,他们比较容易对一些活泼、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不喜欢接受枯燥教条的内容。
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景组织教学。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共设了五个板块。
“识字加油站”,将生字“套、帽、登、鞋、裤、图、壶、帐、篷、指、针”巧妙地镶嵌在大自然必备的物品中,易于学生诵读识记。
“字词句运用”安排了①区分意思相近的动词;②用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写一句话的内容。
“书写提示”一是提示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则: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
二是提示书写时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梅花》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文。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一篇童话故事《企鹅寄冰》,让学生在和大人一起读童话的过程中,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识字加油站”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到野外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会准备什么应用的物品,然后借助汉语拼音把词语读准确。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词语学习11个生字,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生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注重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教学“词句段
运用”时①先让学生读这三组词语,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做一做每个词语描绘的动作,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②先让学生把每个句子读正确、流利,然后想一想带点词语后面描绘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根据自己体会到的关系写一个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日常生活。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书写提示”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书写汉字的时候自己的坐姿、执笔姿势等是什么样子的,对照课本的要求及时改正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执笔姿势。
接下来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提示语,然后根据提示语的要求书写汉字。
这次的“日积月累”是一首诗,老师先范读,再领读,并尝试让学生说一说古诗中描写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诗人是怎样区分梅花和白雪的,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我爱阅读”作为一个课外环节进行,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完成,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
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不足之处:由于自己的失误安排,课前导入环节过长,而且导入的效果也没能达成我的预期。
导致后面几个环节用时过少,节奏太快,有的知识点有时只能一笔带过,导致后半节课显得急匆匆的,甚至在课堂上的两个作业有的学生还没能完成就必须向下进行了。
六.改进措施:学生年龄还小,对事物的理解水平还很有限,他们比较容易对一些活泼、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不喜欢接受枯燥教条的内容。
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景组织教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识字1》的词串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美丽的场景图。
教学本课,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将图文对应起来,能形象地记住词串,有滋有味地朗读韵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对四幅场景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深切的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丽风光,有些难度。
为了攻克这一难点,课上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以文中插图,这样这些场景就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
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军舰”“帆船”“铜号”“队旗”等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再来体会词语意思就能水到渠成。
2.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特点,识字的基础上组词、在组词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实现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不足之处:
总感觉学生对本课词串的认读没有多少障碍,因而给他们留出读书识字的时间少了些,而强调画面多了些。
《树之歌》教学反思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
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
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
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
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
”“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
”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于是我趁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小节诗,并布置了当天日记为仿写《树之歌》。
二.成功之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
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
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
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
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
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
”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
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让孩子看到了季节的更替。
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三.不足之处:《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四.改进措施: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
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以识词为中介,最后再以诵读活动来巩固加深识字、识词的成果,把看图到识字、识词,诵读连为一体。
同时,注意处理好各部分的轻重。
2.本课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
所以我着重抓了识记字形、写字训练的教学。
在分析字形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
学生可以用形声字归类法、组词拓展法、熟字比较法等方法记住生字。
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笔顺去描红、临写,把字写规范、美观。
本堂课写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