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xxxx
------------------------------------------日期xxxx
1.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答: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2.孔子论君子人格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思想
答:首先,君子品德高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对于道德,时时放在心上,每遇事都要想是否符合道德。

君子在大是大非
问题上注意符合“义”,而小人却常常见利忘义。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象
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别的什么也不会,那样不能适应社会。

其次,君子
修身养性。

“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不忧不惧。

再次,君子勤务实。


子曰:“君子务本”。

即君子不在小问题上斤斤计较,而是抓住根本问题。


外,君子善处世。

君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

3.孔子教育思想述评
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
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人生修养等等,孔子提出了“有教
无类。

”的思想,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为大
多数人服务,人人都应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孔子
的这种思想切合当时的庶民的利益,对于改变以前受教育权利为贵族子弟所独
享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思想即便在今天,对我们推进教育公平仍旧有指
导意义。

4.略论孔子的义利观
答: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但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

答:
5.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试析孔子的德治思想
答: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自律手段的政治理论。

它不但对于梳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有莫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由孔子开创的“德治” 思想,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的,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追求的是和谐安宁的社会,它是以民为本,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

6.我对孔子其人的新认识
答: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首倡私人办学,广收弟子,以其博学多能、声名远播,有圣人之誉,孔子还是大艺术家、大音乐家,他在器乐方面的造就也是很突出的,孔子的情操极其高尚,他看待事物的立场是“天下人”,7.孔子论学思想及其本人学习态度和精神对今人的启发和激励
答: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8.孔子荣辱观探析
答:《论语》全书正是通过对“耻”、“辱”的表达和论述,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耻感”,才使孔子鲜明的“耻感”立于世人面前,从而使其荣辱观得以清澈的表达。

《论语》全书正是通过对“耻”、“辱”的表达和论述,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耻感”,才使孔子鲜明的“耻感”立于世人面前,从而使其荣辱观得以清澈的表达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嘴脸、十足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隐藏着怨恨却要与他人结交朋友,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简而言之,虚伪的人是可耻的。

孔子的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这更加说明孔子将“耻感”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不知耻则无以修身。

孔子将“耻”的观念视为人格修养的一种重要标志,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修炼自己坚毅的品格,也关系到个人如何为学、处世以及如何使个人的修养日臻完善,可以说,孔子强调“耻感”是要让人们树立一种“耻感”意识,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意念之中并付诸实践。

9.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答: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进程,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仍具有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孝”是“仁”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

因此,对孔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

他的至理名言中,依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孔子人际关系思想对今人社会交际的启示意义
答: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

他力图用这一原则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

按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次序,孔子践行“人和”思想分天下、国家、家庭、个体四个层次进行。

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孔子“人和”思想在国内关系上,要求在上下、左右之间实行有原则的和谐。

上下关系包括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

在君民关系上,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主张师生相处也要坚持“和而不同”。

11.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人际和谐。

这方面,我们面临着众多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弘扬孔子的“人和”思想。

在国际上,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要按照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指出的:“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认真吸取包括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在内的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可以计日功成
12.我读“君子不器”
答:表面上看起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君子不是东西。

再深点就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

再深点就的为政的君子是要什么都懂的通才,而不是只知一方面的专家。

细细品来。

其中意蕴所谓深藏。

第一,君子不能只是“器”。

器,就是东西。

孔子不正面去说为政的君子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算合格,只是打了个比方,就是器,为政的君子,如果像器皿一样的话,那只有固定的用途,不能把工作中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思考。

当然事情就不会做得很好了第二、君子如何摆脱“器”,就是要求为政的君子,要自己解放思想,不要把自己约束于某一方面,要有全局的眼光和了解全局的
知识面。

要做通才,不只能做专家。

这也就是《论语·为政》中说的“允文允武”。

13.略述弟子规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
答: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这样使得人们更好地将孔子的思想或用于实际,而且弟子规相比于论语更通俗易懂更适合启蒙学习,从小培养人的各种良好品格,而不是只有有学问的人才可以看懂,所以更好的实行。

14.请写出十句你最感兴趣的论语原文,并谈谈你个人的理解
答: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7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
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 1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读论语,弟子规,谈谈你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理解
答: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选择和自我创建的一种状态。

因此,认知并找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我们党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强调文化自觉,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强调文化自觉,有助于解放文化生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坚信自身文化理念的正确性,由此而产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以及长期积淀的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与这种文化本身是否先进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发展潮流,不能主导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那么,就将无法绵延恒久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这无疑传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自信。

特别是近代以来,经过数度求索、反复比较,中国人民最终选定马克思
主义作为争取国家独立、迈向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使得中华文化浴火重生,从而开启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自我努力,积极向上,不断凝炼核心价值观,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始终保持一种文化生命活力的实践过程。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自强。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要找准文化发展方位,处理好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之间的关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文化自觉之路、文化自信之路、文化自强之路。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

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

文化强国之路,从理论到实践,都要解决好文化建设中躲不开、绕不过又相辅相成的三个问题,即文化意识、文化态度和发展路径。

为此,要树立以自觉推动自强的文化意识,要坚定以自信推动自强的文化态度,要走以创新推动自强的文化发展路径。

(李小标/文据2011年11月3日人民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