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方面:有余数除法,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空间与图形方面:方向与路线,测量,认识图形;统计与概率方面:统计图表的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实践活动:走进乡村和美丽的植物园。

此外还有一些拓展性的内容:数学游戏7个,数学故事1个,单项实践活动4个,小调查2个,数学万花筒2个,你知道吗5个。

二、全册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
1、掌握除法竖式和有余数的除法。

结合实物操作,了解竖式中的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结合分物活动,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理解计数单位的实际意义,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

4、探索并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途经的地方。

6、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
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7、通过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8、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
1、有余数除法
2、混合运算
3、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4、培养学生的数感,逐步培养估计和估测的意识
教学难点:
1、混合运算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建立长度观念和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
1、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
2、加强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对课堂学习还不太适应。

因此,教学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同时是学生第一次接新的问题,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

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

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一单元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

在现实生活中的除法计算中,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学好有余数的除法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从长长的寒假回来,每位学生都经历了一个适应期,当然有快有慢。

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去。

而个别孩子,或是一下子
适应不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或是原本基础不好,到了新学期也没有摆脱原
先不好的学习习惯。

从单元知识来看学生第一次经历有余数除法及竖式的
书写过程,这对于我们班本就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历用除法竖式表示的过
程,体会到除法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经历用除法竖式表示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关键: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分物活动中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教材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感性经验密切相连。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

为此,课本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经验。

教材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借助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初步形成方向感。

2.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安排了多个实践与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
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北,并充分体会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如在“东南西北”中,借助在操场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场景,通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帮助学生找到辨认方向的经验性方法。

3.在“地图”与“现实空间”的联系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从在学校的操场上认识方向,到在地图上认识方向,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多次把观察到的景象与地图上的内容联系起来。

这个不断联系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但是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东南西北方向的这一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学好这部分内容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估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二、左
学情分析:
之前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数的概念,会读写百以内的读写。

学生在一年
级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次的飞跃。

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像,并结合情境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正确地品算整百、整千数的中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2.经历用万以内的数表示事物数量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经历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数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单元的教学活动。

第四单元: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

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好奇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第五单元加与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其基础是:100以内的加减法;1000以内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本单元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竖式计算。

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2.对于学生来讲,立即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教材在设计内容时采取了先讲解百以内的加减法,然后再把万以内的加减法引入的方法。

一方面,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概括和提炼;
另一方面,还注意将一部分空间留给学生。

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素材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们身边的事情,或者是讨论有趣的小动物,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见到的小动物个数,引出几个十以上的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本单元出现的加减法涉及到的数比较大,与学生以往见到的加减法有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先整十整百加减,再去个位加减的问题,以此来循序渐进讲授,而不要把新知一股脑灌输给学生。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会验算。

2.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一起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由实际物体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活动经验,对平面图形有了最初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学情分析:
图形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强调活动经验的积累,所以本单元所涉及内容在整套教科书中,均安排了两次学习。

如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本单元教科书则要从边和角的角度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再如,本单元教科书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

第二学段还会进一步认识角,如在学习完平角后,对钝角的认识还会逐步完善等。

本单元教科书在认识长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拉动长方形两个相对的顶点就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二学段在学习了平行和垂直的有关知识之后,对平行四边形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七单元时分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认识钟面及表示的时间,主要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它是本单元的学习重要基石,它承上启下,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会时间。

如本节课教材意在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认读钟面上那一难忘的成功的历史时刻,引入对时间的进一步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认识了快几时和几时刚过,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认读钟面上的时间,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钟面上有12个数字,数字中间有小格(有的学生认为是4个小格,有的学生认为是6个小格)还有的学生知道1小时是60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是可能会出现对时、分关系上的认识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结合钟面模型的实际操作进行自主性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汇报及小组补充,从而归纳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1 时=60 分,1 分=60 秒。

初步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4.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体验时、分、秒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能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难点:正确地读出钟面的时刻,简单的时间计算。

第八单元: 调查与记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了物体分类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数据调查的内容。

教科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以突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并通过早期多样化的经验积累,为以后正式学习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生经历数据调查的活动过程,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科书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数据调查的作用。

例如,通过为全班同学选吉祥物,可以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为开联欢会准备水果,可以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帮助学生体会调查数据的必要性。

通过了解基本的调查方法,用不同方式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等,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将得到初步的发展。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呈现数据,重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活动体验本单元是学生接触数据分析的最初阶段,教科书没有安排“正规”统计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以加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活动体验。

如教科书首先安排让学生观察淘气和笑笑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和整理数据,然后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的数据,无论是读懂他人的记录方式,还是探索自己的记录方式,这些活动都将丰富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据整理活动的兴趣。

3.通过多样化的数据记录方式,丰富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经验积累
记录数据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这需要学生充分地去体会。

为此,教科书在安排读懂他人的记录方式时,呈现了○、×、□、△、√五种不同的记录方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时,教科书也通过文字、图形等多种符号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丰富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经验积累,为后续“正规”统计内容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