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三单元第2讲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
【步步高】201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章 第1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中图版必修1
必修1 第三章 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最新考纲]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7.地壳物质循环。
[分析解读]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明确大气的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及形成原因。
2.运用大气运动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根据实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成因。
根据风形成的原理,解释风向、风速及其变化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3.结合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4.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示意图结合实例分析锋面、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以水循环示意图或某地水资源利用的知识关联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7.以世界或局部地区洋流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或者结合海洋表面等温线图的分布,考查洋流的分布、流向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借助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聚焦世界和我国的热点地区,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地壳物质循环。
9.以某地形景观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第1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环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反射、吸收、散射到达地表――→反射、吸收大气。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 地面辐射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第2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大气的运动)[考纲要求]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3: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知识讲解] 略[能力训练]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居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A.1880—1900 B.1920—1940 C.1958—1978 D.1978—1998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 .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7.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 .最低气温约为-80℃D .最高气温约为40℃8.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B .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C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D .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著——不显著——显著“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讲义(含解析)-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候考纲导向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区域地图、气候分布图、区域气温或降水分布图和某区域气候图表资料为情境材料分析气候成因、判断气候类型或描述气候特征,或判断盛行风风向;影响区域气温或降水的主要因素等。
以图文材料为试题情境,考查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或应对措施。
1.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1________,其表现为全球□2 ________带和□3________带,以及季风环流。
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赤道附近为□4________,南北纬30°附近为□5________,南北纬60°附近为□6________,两极为极地高气压带,全球气压带呈高低相间、南北对称分布。
其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7 ________原因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8 ________原因形成的。
气压带之间分布着风带,分别是信风带、□9 ________和极地东风带。
3.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是由□10________、□11_______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构成;中纬环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12________和□13________组成;高纬环流是由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组成。
(如下图所示)4. 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由于□14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发生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冬季□15________移,夏季□16________移。
(如下图所示)命题角度一气压带、风带的判读[经典例题](2018·全国卷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回答下题。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2)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处附近的等压 线最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第(2) 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 线,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
45°,即为风向。
五、练考题、随堂自测
※2012年广一模:
【考情分析】
大气运动的知识在近年广东高考中是常考点,而且考查的分值远比地球运 动要高得多;知识的难度也较大,希望同学们要高度重视。
年 份 类型 广一模 40(1) 4、 6 2、5、9、10、 11、40(3)(4) 2、4、40(1) 2、10、11、 40(3) 2010 2011 2012 2013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 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 低压在右前方。
7.判断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4、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 的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由近地面到高空,摩擦力渐小,风速将增大,风向右偏。
四、提考能· 图表解读 等压线图的判读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是我国与蒙古国接壤地区。 蒙古国西部是阿尔泰山延伸的山地,东部是地势平缓的高地。根据图中等压 线数值可知,整体上,从西向东,气压是逐渐降低的。结合蒙古国的地形可 知,图中闭合的1 012百帕等压线圈表示的是低压中心。根据等值线的分布 规律可知,闭合的1 012百帕等压线圈左边是1 015百帕等压线,右边是1 012百帕等压线。所以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3百帕。①②两地间的等压线 条数为5,根据(n-1)d<P<(n+1)d(d为相邻两条等压线的差值)计算可知, ①②两地间的气压差值是12<P<18。故A选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①②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海气 拔压 越越 高低
空间气压值相同 的各点组合而成 的面叫做等压面。
1000(百帕) 1005
等温面、等高面 等压面 1010
B
A
C
在无其它因素的影响下,理论上同纬度海拔 相同的地方,气压值也相同。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低
高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2)海陆风环流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3)山谷风
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 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热力环流 (25张PPT))
【练习3】下列四幅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哪幅?
〖解析〗
④添画辅助线(同一海拔高度),比较等压线弯曲与气压值高 低的关系.
(规律):
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上拱),说明当地气压比同海拔其它处要高; 等压面向低空凸出(下凹),说明当地气压比同海拔其它处要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2021-4-29 20XX年复习资料教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考纲呈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纲解读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内容。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①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a②低纬环流圈b③中纬环流圈c④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及成因气压带名称成因A⑤赤道低气压带空气⑥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C⑦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⑧堆积下沉(⑨动力因素)E⑩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 G极地高气压带空气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3)风带及成因风带名称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B东北信风带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D盛行西风带响,偏转为西南风极地高气压带气流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F极地东风带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4)全年在A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在D控制下大陆西岸地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受 C 控制,冬季受 D 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A、B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完成相关内容。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1)七个气压带的性质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性质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干冷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 赤道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2)六个风带的性质风带分布风向性质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 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冷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热一、突破气压带、风带应“四抓”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2讲课时14锋与天气课件新人教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图中示意的是我国某日局部地区出现的主锋和 副锋,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主锋和副锋均是西 北侧冷高压推动冷气团南下与东南部暖气团相 遇形成,均属于冷锋。早期冷气团南下形成冷 锋的过程中,冷气团逐渐变性,被后期南下的 更冷的冷气团追上,形成新的冷锋(即是副锋), 故选A。
答案 1.__C___ 2.__B___
明确 命题方向
第1题,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 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正确; 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 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 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 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排除D。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2讲 课时14
锋与天气
•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 的成因。
• [基本概念] • 气团、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 [基本原理] • 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阴、晴、风、雨、雪、沙尘暴、气温等)之间的关
系。
1.气团
(1)概念: 对流层下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
冬季寒潮
寒潮 自极地或寒带向较低纬度带侵袭的强烈冷空气活动。
寒潮的影响
不利影响 ➢ 寒潮带来的强烈降温,会对农作物造成冻害。 ➢ 寒潮带来的大雪、冻雨天气可能会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还会造成交通运输危害。 ➢ 寒潮伴随的大风可能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有利影响 ➢ 寒潮南侵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 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考点探究+-专项突破+真题重组集训)资料
• 【图解考点】 •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
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 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基础知识梳
核心考点探
技能专项提
真题重组集
• 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 • (1)海陆风 •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
键
基础知识梳
高层大气空有⑬气温电度离⑫层
很小
,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
基础知识梳
核心考点探
技能专项提
真题重组集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基础原理 (1)太阳辐射光谱中,⑭ 可见光 是太阳辐射能量集中的波 段。 (2)实验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波长⑮ 越短 。
基础知识梳
核心考点探
技能专项提
真题重组集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 (2010·江苏地理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 答下题。(双选)
基础知识梳
核心考点探
•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 阳能的分布状况。如:
• ①高海拔区:空基础知气识梳稀薄核,心考点大探 气的技能专削项提弱作真题用重组弱集
• 【对点直测】
• 1.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 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 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 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回答(1)~(2)题。
基础知识梳
核心考点探
技能专项提
真题重组集
• 贴士 • (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低纬度地区
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 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编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热力环流与风课件
越_大___
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 指向_低__压__
地转偏 始终与风向 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不影响风速
向力
_垂__直___ 赤道上为零
的大小
续表 北半球向_右___偏, 南半球向_左___偏, 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 始终与风向 关。下垫面越粗糙,
_相__反__ 起伏越大,摩擦力越 大;反之越小
C.阴雨连绵
D.大雪纷飞
2.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
A.乌鲁木齐
B.贵阳
C.上海
D.福州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华北地区等压线较稀疏,且受高压脊的影响, 天气状况最可能是风和日丽,故选项A正确。第2题,结合图中等压线数值 和延伸方向可知,乌鲁木齐和贵阳吹东北风,上海吹偏北风,福州吹偏南 风,故选项D正确。
2.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形式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 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气压高低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 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上图,在空气柱L1中,PA′>PA, PD>PD′;在L2中,PB>PB′,PC′>PC。
因为此,城市与郊区之间的风向昼夜相同 共同 两种不同下垫面之间在同一高度(一般是近地面)上因冷热不均而 特征 形成高压和低压
命题点全训 “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脉海拔2 000多米 的山上,洞穴开口向北,呈肚大口小、垂直分布 的“保龄球瓶”状。洞里冰的年龄各不相同, 核心部分的冰的形成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 300万年的第四纪冰期时期,外部、靠近洞口或 靠近主流水道的冰,成冰年代比较晚。读冰洞 所在的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的热力状况2
大气的热力状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主要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效应的基本原理;了解全球热量平衡的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理解太阳辐射及其能量转换师是发生在大气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保温效应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自制板图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辐射光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电波。
(教材30页图2.2)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比例:(教材30页图2.3)紫外线区约7%、可见光区约50%、红外线区约43%。
可见,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要经过地球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反射、散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选择性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红外线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得很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大部分可见光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能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例: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太阳辐射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
(教材31页图2.4)例: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是明亮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距离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距离越长,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教材31页图2.5)这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之一。
提问:其他原因呢?(二)大气的温室效应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章第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共张
区
第二十页,共49页。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jùlí)以内,
而将卫 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jùlí)之外。
第二十一页,共49页。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题 组 递 进]
1.下图为“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第十三页,共49页。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考点二 热力(rèlì)环流
[知 识 整 合]
1.形成(xíngché地ng面)原冷因热不:均______________。 2.形成(xíngchéng)过程
地面间
空气的
冷__热__不(lě均nɡ→rè_上)下__升__沉__或_
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第(2)题,地
面(dìmiàn)辐射是指近地面(dìmiàn)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
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dìmiàn)的部分,因
其与地面(dìmiàn)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
(dìmiàn)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dìmiàn)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
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
高低,进而影响地面(dìmiàn)辐射的强弱。地面(dìmiàn)温度越低,大
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高,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 (1)C (2)B
第十一页,共49页。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2.(2013·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dàqì)受热过程示意 图。读图,回答下题。
人教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单元 第章 第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含解析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本讲复习脉络:考纲: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向1大气受热过程的解读考向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考向3分析某地昼夜温差的大小 考点二 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考向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考向2 常见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考向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考点三等压面图的判读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能量来源 (1)根本A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B 地面辐射。
2.两大环节(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地理意义(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图文助记1.逆温现象逆温层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是,有些时候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被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2.阳伞效应原理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
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1.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2)自近地面向上,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逐渐减少,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的多少、空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大气的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3·扬州市期中检测)下图为“某城区及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A.三圈环流B.季风环流C.热力环流D.反气旋2.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B.海陆热力差异C.地势起伏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根据图示该地中心在城区,近地面风汇聚,高空风分散,说明城市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反映城市热岛效应是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
答案 1.C 2.D(2013·扬州模拟)大棚产野菜已成为时下某些城郊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据此回答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野菜质量要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菜,原因是大棚中()。
A.日温差较小B.热量不足C.光照太强D.年温差较大4.大棚野菜改善了野菜生长的()。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地形条件D.土壤条件解析第3题,大棚里日温差较小,野菜夜晚呼吸作用相对较强,消耗多,有机质积累少。
第4题,采用温室大棚主要是为了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答案 3.A 4.B(2013·江苏无锡期中)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5~6题。
5.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6.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 5.D 6.B(2012·北京海淀区模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7~8题。
7.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8℃B.10℃C.12℃D.20℃8.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7题,玻璃瓶具有保温作用,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应比瓶外温度计的读数略高。
第8题,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热力作用是大气逆辐射。
答案7.C8.D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回答9~11题。
9.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B.3℃C.2℃D.1℃10.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1.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9题,从图中等温线分布来看,O、P的温差在3℃~5℃之间,即温差大于3℃而小于5℃,所以选A。
第10题,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温度高,气压低,P点为热低压中心,美国在北半球,风向右偏,据此可知N点风向为东南风。
第11题,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根据地面气温分布可知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然后判断出高空气压分布状况,M、P、N三点近地面气压为高、低、高,则高空气压为低、高、低。
答案9.A10.B11.C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城市中心与郊区相比()。
A.气温高,降水少B.气温高,降水多C.气温低,降水少D.气温低,降水多13.关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上空盛行下沉气流B.近地面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C.高空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D.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14.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A.北半球高纬地区B.南半球低纬地区C.北半球中纬地区D.南半球中纬地区解析第1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市中心与郊区相比,降水更多,气温更高。
第13题,由于城市温度比郊区高,故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城市上空产生的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第14题,读图可知,该地1月均温在0℃以上,7月均温在24℃左右,气温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约为700 mm,应该是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地区。
答案12.B13.D14.C(2013·江苏省泰州学情调研)我国某山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四地中,年温差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16.关于该山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该山最可能位于15°N附近B.1月份在380米以下呈现逆温现象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D.该山山顶有永久积雪解析第15题,根据图中纵横坐标,可以读出四地的数值,然后计算得出结论。
第16题,该地1月气温由甲计算可知近地面在0°以上,所以该地不可能位于15°N低纬度附近;图中O到丙处气温随高度增加升温,出现逆温现象,高度380米以下位置,选项B正确;7月气温递减率可以根据斜率看出变化特点;夏季甲山顶气温在22°左右,不可能有永久积雪存在。
答案15.A16.B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7.(2013·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调研)2010年10月下旬,南通郊区农民大量焚烧秸秆,使通城烟雾笼罩,其影响有()。
A.夜间气温升高B.造成大气污染C.夜间气温降低D.昼夜温差增大解析农民大量焚烧秸秆,使通城烟雾笼罩,烟雾增加了大气逆辐射,使夜间气温升高,同时造成大气污染。
选项A、B正确。
答案AB读“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A.甲B.乙C.丙D.丁19.曲线丙的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B.沙漠面积大,比热容小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解析受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陆地变化更大,则图中甲、乙分别为陆地和海洋上气温年较差曲线。
气温日较差主要受天气状况影响,在天气晴朗的副热带地区,沙漠面积大,比热容小,昼夜温差最大,同样,陆地要大于海洋,故丙、丁分别为陆地和海洋上的气温日较差曲线。
答案18.AD19.BC三、综合题(共40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1)图中为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惟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
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工作门打开时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2)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3)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在陕西取得成功,在贵阳市附近却失败了,其原因最可能是()。
A.贵州冬季温和,塑料大棚生产不起作用B.贵州冬季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C.贵州交通不便,生产的蔬菜不能远销D.市场竞争激烈,大棚蔬菜价格低,农民积极性不高解析第(1)题,打开工作门后,棚内气温高,棚外气温低,内外形成热力环流。
第(2)题,利用保温效应来改善和提高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第(3)题,贵州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不利于温室大棚发展。
答案(1)画图略(棚内空气上升并从门上部出来,棚外空气从门底部进入棚内)。
(2)热量(或温度、气温)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温室被地面吸收;温室内的气体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温室阻隔内外大气的热量交换,起到保温作用。
(3)B21.(2013·江苏省栟茶调研)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对气温、降水和风的影响十分显著。
下图中的甲图表示的是空气由开阔地进入山地峡谷时产生的大风现象。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少,由于空气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
乙图是黑龙江省某地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峡谷地带容易出现大风。
为了避免峡谷风效应危害,城市住宅楼的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2)山顶与山谷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
(3)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_(冬、夏)季的气温日变化,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
(4)山谷与山顶相比,其更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知识上考查了峡谷风、气温日较差差异原因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1)认真分析图中现象即可答题,若住宅楼走向与主导风向一致,会人为造成楼房之间形成峡谷风现象;(2)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山顶大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于山谷与地面接触,自然受地面热量变化的影响较小,则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谷,另外热交换也影响气温变化;(3)依据气温值可判断;(4)气温高、日较差大利于农作物生长。
答案(1)住宅楼的走向避免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高层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小。
(2)山顶山顶的大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的白天增热与夜间冷却的影响小。
山顶风速较大,与周围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频繁;谷地地形与之相反(3)夏山谷与山顶的日均温大约为17°C~19°C(4)山谷山谷一天中的最高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大,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22.(2013·扬州摸底)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解析第(1)题,阴天时,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比晴天低,夜晚水汽含量大,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
第(2)题,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再加上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