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三圈环流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①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地理高考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

地理高考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

地理高考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地理高考中大气专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大气的构成、大气环境、气象预报等多个方面,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汇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方便考生备考。

一、大气概论1、地球大气的构成及其特点: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1%。

地球大气有一定的厚度,收到太阳能的辐射后能够维持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具有保护生物的作用。

2、大气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大气能够调节温度和湿度,维持正常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3、大气环境及其保护:大气污染、大气气候变化等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环境问题。

保护大气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大气循环1、大气的垂直结构:从地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不同层次。

2、大气的循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海洋大循环和大气大循环。

大气的循环可以通过热量的传递和大气的水循环实现,对全球温度和气候的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气象预报1、气象要素:气象预报所需要使用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2、天气预报方法:气象预报一般采用数值预报、统计预报、经验预报等多种方法,其中数值预报是目前最为主要和先进的预报方法。

3、气象预报的应用:气象预报能够为天气灾害预警、农业生产、航空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四、大气现象1、雷电现象:雷电是由云层里的电荷分离形成的。

通过闪电和雷声的观察可以判断出天气变化和气温的变化趋势。

2、大气光学现象:大气中太阳光线在经过折射后会形成彩虹、天空变暗、日环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大气光学现象。

3、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是由大气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巨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地理高考大气专题的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大气的构成和大气循环等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大气环境和气象预报等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中,大气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地球的气候、气象等内容。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解释来总结大气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1. 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了大气的78%左右,氧气占据了21%左右。

2. 大气层的分布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热层等不同的层次。

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高度大约为0-12公里,是人类生活和大部分气象活动发生的地方。

平流层高度约为12-50公里,其特点是风力较小,保持较稳定的大气条件。

同温层的高度在50-80公里之间,温度变化很小。

臭氧层位于同温层上方约20-40公里处,可以吸收紫外线,起到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热层则是大气层最外层,高度在80公里以上。

3. 大气的热量传递大气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包括辐射传递、传导传递和对流传递。

辐射传递是指太阳辐射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地球表面再向大气中释放热量的过程。

传导传递则是指由于地球表面与大气、地表之间的接触而发生的热量交换。

对流传递是指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导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气团的上升和下沉实现。

4. 大气压力的分布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压力是由大气层上方气体的重力作用而形成的。

在地球表面,大气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大气层越往上,气体的密度逐渐降低,所以对地表单位面积的压力也会减小。

5. 气压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气压的增加通常预示着天气的好转,气压的减小则表示天气即将变坏。

例如,在一个高气压系统中,空气下沉,空气的压强增大,天气通常晴朗;而在一个低气压系统中,空气上升,空气的压强减小,常伴有阴雨天气或暴雨。

6. 大气循环系统大气循环系统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水和热通过风等运动而进行的循环过程。

其中,热带气候区的太阳辐射较强,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极地气候区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下沉,形成高压。

高考地理专题《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专题《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专题《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知识点汇总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看地面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②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水域>砂石)(3)考虑大气状况,看大气对地面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

②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1)逆温的表现及形成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逆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①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②有利影响a.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

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

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从而避免或减轻了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b.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

c.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抓住风向,分析常见的热力环流的形成(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海陆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其风向的变化关键在于海陆温度的变化,不同的季节海陆风转化的时间是不同的。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由各种气体组成。

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地球的气候、环境和天气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的总结。

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大气的78%,氧气占据21%,稀有气体包括氩气、氖气、氦气等,水蒸气的含量较少。

2. 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从地球表面往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跨音速层和磁暴层。

其中,对流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平流层对飞机有重要意义,跨音速层是超音速飞行器的主要活动范围,磁暴层则与太阳活动有一定关联。

3. 大气的功能大气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保护地球、调节温度、保持水循环和参与生命活动等。

大气层能吸收、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形成云和降水,维持地球上的水循环。

4. 大气的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地球上的空气运动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赤道低压带是气候划分的重要依据,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在地理学中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5.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包括气压、风、降水、湿度和云等。

气压是大气的重要特征之一,风的形成与气压的差异有关。

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湿度与降水形式密切相关。

云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气候现象,对于预测天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 大气中的污染与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出现的有害物质的累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因此环境保护对于预防大气污染至关重要。

采取措施减少汽车尾气、工厂废气以及加强环境监测是有效减轻大气污染的途径。

7. 地球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辐射,从而使地球变暖。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高考地理大气问题知识点

高考地理大气问题知识点

高考地理大气问题知识点在高考地理科目中,大气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大气是地球上最外层的空气层,它包括了各种气体、水蒸气和微粒。

正是大气的存在,地球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

本文将从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来介绍高考地理中的大气问题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水蒸气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了大气的78%,氧气占据了大气的21%,而其他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只占据了1%。

这些气体通过不同的过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人类和动物的呼吸,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二、大气的结构大气可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地球上最低的一层大气,其中包含了地球的表面和我们生活的环境。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跳跃层是平流层和外层之间的过渡层,温度在该层中逐渐升高。

外层位于地球大气层的最外层,温度在该层中又开始下降。

三、大气的功能大气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保持地球温暖、吸收太阳辐射、调节气温、保护地球表面等。

首先,大气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来保持地球温暖。

通过这种温室效应,大气能够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发到太空中。

其次,大气层对于吸收太阳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紫外线的吸收。

这是因为紫外线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此外,大气通过气象条件的变化来调节气温。

通过水循环、风、气压的变化等,大气可以调节地球的气温,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最后,大气还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外部的辐射和撞击。

四、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大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如今的全球变暖问题上。

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恶化。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能够吸收地球辐射的能量,从而导致地球温暖。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焦点,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结起来,大气是地球上最外层的空气层,由氮气、氧气和水蒸气等组成。

高三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三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三地理知识点大气高三地理知识点: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指地球围绕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气体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按照密度、温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跳转层和外层。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最底部的大气层,其厚度约为10-15公里。

对流层中气体的密度逐渐减小,温度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最高。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厚度约为15-50公里。

平流层中气体的密度相对较低,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处于平衡状态。

3. 跳转层跳转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厚度约为50-80公里。

跳转层中气体的密度逐渐减小,温度逐渐升高,其中臭氧层就位于此层。

4. 外层外层是大气的最外层,位于跳转层的上方。

外层中气体稀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

二、大气的运动形式大气以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进行运动,主要包括风、气压、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变化。

1. 风风是大气中水平流动的空气,其主要由于气压差引起。

风的方向可以分为主导风和地方风,主导风又分为经验风、季风和地转风等。

2. 气压气压是大气所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主要由于大气的重力引起。

气压按照地球表面高度的不同而变化,常见的气压有高气压和低气压。

3. 温度温度是大气分子的运动状态的一种体现,主要取决于空气和地表的热交换。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的密度和稳定性。

4. 湿度湿度主要描述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通过相对湿度来表示。

湿度的变化与空气的饱和程度和气温有关。

三、大气的影响作用大气的存在和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天气、生命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1. 气候大气通过调节热量的分布和流动,影响地球的气候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变化通常由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降水、风等因素共同决定。

2. 天气大气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天气变化。

天气通常指的是短时的、局部的大气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等。

3. 生命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地球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约占地球半径的1/30。

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并且不断地发生气体的热运动和变化。

地球大气对地球生态系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不受宇宙空间的太阳光照射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地球大气这一薄薄的气体层,正是地球生命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地球大气的成分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二氧化碳(约0.03%)和其他气体如水蒸气、氩气、氖气、甲烷等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是主要的组成气体。

氮气是不活泼的气体,对生物体无害,但氮气在动植物体内也不发生化学反应。

氧气是呼吸动植物的生命气体,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体生存的必需气体。

而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气体,同时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分。

地球大气的结构地球大气按照温度和密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以上10-15公里,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对流层中有大气环流状况,是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活动范围。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85公里,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热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高度约85公里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

地球大气的功能地球大气对地球生态系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球大气保护地球生物体不受宇宙空间的太阳光照射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其次,地球大气可以吸收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热辐射,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物生存。

同时,地球大气还参与了地球的水循环,造成了气候现象,影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地球大气的变化地球大气的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是目前地球大气面临的两大问题。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增多,使得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的一种自然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气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气知识点

考点1:结合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3.三圈环流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①以北半球为例成因结果A高低纬冷热不均——一圈环流高低纬冷热不均B三圈环流地转偏向力②北半球四条气压带的两类成因A、赤道低压带:空气受热上升热力极地高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因素B、副热带高压带:空气聚积下沉动力副极地低压带:空气辐合上升因素4.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5.全球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6.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考点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1.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性质均一。

2.北半球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3.1月和7月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气压活动A:7月陆地温度高海洋低,陆地形成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保留在海洋里,在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形成亚速尔高压。

B:1月陆地温度低海洋高,陆地形成冷高压,副极低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副极低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里,在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形成冰岛低压。

一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4.季风环流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考点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般说来,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大气是地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还对地球气候、水循环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面将介绍高三地理大气知识点,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圈层结构、大气的循环和物质交换等内容。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微量的二氧化碳、氢气、氖气、氦气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大气成分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占剩余的1%。

二、大气圈层结构大气圈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五个层次。

其中,对流层是最靠近地表的一层,大气动力活跃,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中。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飞机在这一层飞行。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外层则是最高的一层,大气稀薄。

三、大气的循环1. 对流圈和盛行风大气的循环包括热对流圈和盛行风。

热对流圈是指太阳辐射热量使得地表升温并释放热量的过程,形成了冷暖气团的垂直运动。

而盛行风是由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温度不均衡所导致的,造成了气流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平运动。

2. 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经向环流是指大气在纬度方向上的水平运动,主要由赤道低压和两极高压引起的气流组成。

纬向环流是指大气在经度方向上的水平运动,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风引起。

四、物质交换大气中各组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传输来保持平衡。

物质交换包括空气中水分的蒸发和降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等。

而物质传输则包括大气中的湍流、对流、辐射和扩散等过程。

五、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一定标准的现象。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六、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中长期的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主要是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总结:大气知识点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圈层结构、大气的循环和物质交换等内容。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 干洁空气。

- 氮气(N₂):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78%左右,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 氧气(O₂):约占21%,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 二氧化碳(CO₂):含量较少,约占0.03% - 0.04%,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 臭氧(O₃):含量极少,主要集中在平流层。

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2. 水汽。

- 水的气态形式,其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在大气中的含量一般不超过4%。

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固体杂质。

- 包括灰尘、烟粒等微小颗粒。

它们作为凝结核,是水汽凝结的核心,对云雾和降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对流层。

- 范围: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 - 18千米,中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0 - 12千米,高纬地区平均厚度为8 - 9千米。

-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 对流运动显著。

由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易产生对流运动,这与该层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多有关,对流运动使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厚度小。

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 平流层。

- 范围: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 - 55千米高度。

-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 高层大气。

- 范围: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

- 特点:-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 在80 - 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运动是地球大气系统的基础,它对大气的温度、压力、湿度、气流和水循环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大气运动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大气在地球上的环流运动。

根据密度、温度和状态的不同,大气分为低层大气、中层大气、高层大气和特殊大气四个层次。

从全球范围看,大气循环可分为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环流。

其中,大尺度环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中尺度环流有地转偏向力、地形和地表摩擦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包括温带气旋和锋面等。

二、风系风是指气体相对于地球表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风的产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差有密切的关系。

风系是指大气中不同等压面的风化性质。

根据其分布范围不同,风系又分为地面风系、中层风系和高层风系。

地面风系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大陆和大洋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地形性风。

中层风系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风系相互作用形成的。

高层风系则主要由大气的过热和冷却等因素产生。

三、锋面和气旋锋面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空气在接触界面上形成的区域,是大气中的一种锐利变化面。

按照空气性质差异,锋面可分为冷锋、温锋和静锋;按照位置,锋面又可分为平面锋(二者接触面基本呈水平面)和斜面锋(接触面呈斜面)。

锋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影响。

气旋是指大气中旋转着的气体体系,它是气象灾害中最具危害的天气元素之一。

气旋与大尺度的环流存在密切关系,它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根据其性质不同,气旋又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四、季节性气候变化季节性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所带来的季节规律性变化,包括四季分明、气候渐变和季风气候等。

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内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预定期内,一定区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明显变化的温度和湿度特征,是亚洲大陆上最具代表性的季节性气候类型。

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大气》

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大气》

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大气》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3)大气保护: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19~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5.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大气是地球上固有的一层气体包围层,包括对生命和气候至关重要的各种气体。

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对于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天气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的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结构地球的大气由下而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约10公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减小,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2.平流层:对流层的上方,直到约50公里处,没有云层,风向平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3.同温层:平流层上方,气温保持不变。

4.中间层:约80-400公里,大气密度迅速下降。

5.热层:约400-600公里,气温随高度上升。

二、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以下气体组成:1.氮气(N₂):占大气中的主要成分,约78%。

2.氧气(O₂):占大气中的次要成分,约21%。

3.氩气(Ar):占大气中的0.93%。

4.二氧化碳(CO₂):占大气中的0.04%,起到重要的温室效应。

5.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甲烷、氮氧化物等。

三、大气的功能1.保护功能:大气层能吸收和折射来自太空的大部分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2.保持温度平衡: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平均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3.制造天气: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通过水循环形成云、雨等天气现象,使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4.运输功能:大气层中的气流和风向可以运输热量、湿度和气象物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5.吸收和放射能量:大气层吸收来自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能量,使地球的气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四、大气变化与环境保护1.酸雨: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反应形成酸性物质,降落至地表引发酸雨,对环境和植被造成危害。

2.臭氧空洞:含氯化合物等人为排放物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空洞的形成,增加紫外线辐射,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问题。

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总结高考大气部分知识点主要包括大气成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适时加入相关例子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大气成分大气是地球围绕自身旋转的重力场中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悬浮颗粒物等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是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大气的绝大部分,分别约为78%和21%。

水蒸气的含量和分布对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气运动大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有运动。

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分为垂直上升和下沉运动,通常由温度和密度的变化驱动。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则包括风、气压系统和气候带等。

风是指水平方向上气体的运动,主要由气压差驱动。

气压系统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的季风、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系统。

气候带则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候特点进行划分。

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由大气运动引起的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要素的组合。

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和锋面。

气旋是大范围的低气压区,其周围空气由外向内旋转,导致风力较大、降水较多的天气。

锋面是两个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线,常常伴随着较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

此外,还有冷、暖、平稳等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它们对天气变化起着重要影响。

四、气候变化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和,是对某一地区多年平均天气情况的总结和描述。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一种状态变化,通常发生在数十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工业化和能源消耗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引起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均是气候变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高考大气部分的知识点包括大气成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等。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当然,还需要结合实际题目要求,在考前通过做题巩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高考地理关于“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关于“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关于“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清单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二)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八、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析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二、等压线图的判读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的一种,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常见的等压线图有气压场类型图(图1)、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图2)、某日地面等压线图(图3)。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查要点,判读的关键是抓住等压线数值特征、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
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
②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
五、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总结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画某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能画出三圈环流
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能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

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