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_黄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1-09
作者简介:黄滢(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助教。

摘要:文章基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揭示了中美价值观中的横沟并
探寻了各自价值观的根源。

关键词:友谊;差异;价值观;跨文化交流;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91(2008)03-0031-03
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

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10)
第7卷第3期
2008年9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NANTONGVOCATIONAL&TECHNICALSHIPPINGCOLLEGEVol.7No.3Sep.2008
0引言
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访问学者、移民者去美国进一步地学习深造、讲学或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人交朋友,了解其文化。

因此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及与美国人的交友原则可以使得自身很快融入当地文化、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1人际关系的三种不同类型
人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基本部分而友谊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谈到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首先要提及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①工具型②情感型③复合型。

[1]“工具型”即人们利用某种人际关系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获取某种利益。

“情感
型”即人们互相依赖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

“复合型”则包含情感型和工具型,这种关系指人们往往互相了解,和谐相处达到一定的程度,但这种关系也不是最为真挚的,还是有一定目的的。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相处类型应属于情感型和复合型,而美国人的相处类型应偏向于工具型。

因此在相处中,中国人会觉得美国人太实际太自我,没有人情味。

而美国人会觉得中国人太过依赖别人,要求太多,什么都要讲关系。

中美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在各自的友谊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2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
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而美国人的友谊往往是短暂、不稳定和易受影响的。

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友谊是能经得起任何考验,并且能持续终身。

而美国社会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高度流动的美国社会使美国人缺乏根基感,使之相互孤立疏远,人际关系淡漠。

因此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换到另一个人,而仅仅是因为他换了工作,搬了家,升入远方的大学,或仅出于他想改变生活这个简单的原因。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不见面不联系,他们的友谊就会很快枯萎甚至死亡。

这种友谊有点“速溶咖啡”的味道,朋友交的快,忘的也快。

此外,在美国人眼里的友谊概念也许更为宽泛,他们会有工作时的朋友,休闲度假的朋友,甚至还有专门去教堂做礼拜的朋友。

因此也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的他很热情很友善,但如果你认为他已经把你当朋友看待,这就是友谊的话你恐怕要失望了。

友善不代表友谊,真正的友谊需要时间和奉献精神的投入,而这正是很多美国人所缺乏的。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

32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
2.1朋友间的亲密度
在中国,两人如果是朋友,这两人之间一定是很熟悉的。

他们互相知道各自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甚至各自的私人生活。

在中国两朋友知道互相的私事越多,似乎显得两人越亲密。

而这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会把这样的行为视为不礼貌。

在上文我们提及了美国人的流动性因此注定了他们的友谊相对比较平淡,朋友之间似乎刻意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即使很好的朋友一般也不会打听各自的隐私,更不会以此作为成为好朋友的前提。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一首题为《修墙》的诗里用墙来比喻人与人相互沟通的障碍。

诗人不喜欢隔开两家的石墙,想不出这墙有何用处。

当他和邻居共同修理墙上的漏洞时,他试图和邻居探讨修墙的必要,邻居只是反复说:“有好围墙才有好邻居。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美国人在日常交往中的相处原则可见一斑,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距离,这也反映了他们的个人意识是比较强烈的。

正因为在中国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是比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形成一种互相依赖合作的关系。

朋友之间往往会提供具体的帮助。

比如在中国,我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资源去替朋友找工作,看病找位好医生,上学找个好学校等,甚至在此过程中会自己贴钱替朋友办事。

这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说朋友之间,就算是亲人之间也很难做到。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做会对别人产生很大的依赖感,这违背了平等的处世原则。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在金钱上相对是算的比较清的,朋友过生日或搬家往往就送一本书,一张CD,一般不会有很大金钱往来。

除了在金钱上,美国人在情感的处理方式也和我们不同。

在中国,当朋友在情感上出了问题,我们往往会不遗余力地陪她,劝慰她,给她出主意。

比如:一位中国已婚女性和她的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的女性朋友可能会劝她和丈夫和好,或分手,往往会给出具体的建议。

而如果是一位美国朋友去劝的话,可能会问这位女性她想怎么办,然后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这位女性想清楚如果这么办会有什么后果,那么做又会有什么后果,而不会直接替她拿主意。

从以上内容我们看以看出美国人是比较讲求以个人为中心,平等独立,而不太讲义气和面子。

2.2交友的目的
在中国交朋友本身就是目的,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获取好处和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感性单纯。

而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独特的信念,他们认为有用的就是好的,没用的就是不好的。

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

比如:戴尔・卡内基的《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人们》的封面上这样告诉读者:“阅读此书,你可以改善你的个人品格,获得你自己的幸福,开阔你的未来,增加你的收入。

”在这本书里,卡内基说有6种方法嬴得别人的喜欢,12种办法嬴得别人对你的支持,9种方式改变别人的思想而不引起别人的反感。

卡内基应用大量的例子说明每一种方法,比如他说微笑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位在企业工作的人说:“办公室里,每天微笑可以给我带来美元,很多很多的美元。

”全书没有一个地方讨论朋友间真诚对待,无私帮助,相互理解等原则。

[2]
2.3朋友的义务和责任
在中国,曾有同事和我闲谈时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这位同事的好朋友拉她去逛街,而她当时正好很忙没有时间陪她朋友去,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拒绝她朋友的要求,她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边陪她朋友去了。

其实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一旦朋友开了口就很难拒绝。

在中国我们一般不直接拒绝朋友的要求,觉得抹不开这面子,一旦说了,会伤感情。

而且有时我们甚至不等朋友开口,就自觉自愿地去帮朋友的忙,觉得这是作为朋友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而在美国,如果你不提出请求的话,绝对不要期望会有人主动来满足你的愿望,更不可能有人会去做放下手上的事陪你逛街之类的琐事。

如果你坚持要她陪你的话,她会觉得你的要求过分,因此在美国你几乎不可能从你的朋友那得到很多。

你可以向你的朋友寻求帮助,但一旦他觉得为难,很有可能直接说“不”。

总的来说,美国人并不认为帮朋友的忙是自己的义务或责任。

他们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3]因此他们说话的语气要比我们来的客气和婉转,他们会为给对方带来的任何不便而道歉,比如:打电话的时间晚了,需要对方的帮忙等。

即使两人是很好的朋友,也会使用诸如此类的语言:“请问你能怎么怎么样吗?”“你介意我怎么怎么样吗?”而在中国,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一般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如果这么说话会被认为关系不够亲密。

因此两个中国人之间的对话可能让美国人觉的很刺耳。

这也是我们在与美国朋友交流时所应该注意的,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的话,可能会被对方视为不礼貌。

黄滢: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
第3期333影响友谊观的因素分析
造成友谊观差异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为重要因素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各自的价值观不同,从而直接导致友谊观的差异性。

何为价值观?美国社会学家塔考克・帕森斯的有关论述常被人们引用。

他解释说,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

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

”[4]通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是否重要、是否美、是否善、是否妥当的标准。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观,这是由各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形成的。

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因此造成价值观的迥异。

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宣扬的是孔孟思想,其实质是“人性、“礼仪”。

“人性”是孔孟思想的核心,而“礼仪”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这两者均阐明了社会成员间的义务,责任,处世原则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这对我们的友谊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协作。

因此中国人历来重友情,这才有“出门靠朋友”之说。

在中国古代甚至还有“士为知己者死”这一说。

因此也形成朋友之间互有义务,责任,比较严肃的一种关系。

而美国也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个人主义,这也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这种思想是有深远的历史根源的。

美国主流文化被称为白的价值观——
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

新教是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内为反抗并改革天主教而分裂产生出来的基督教派。

新教主张教徒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的天主教则强调教徒必须靠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得到拯救。

如果说今天美国人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新教传统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新教随着英国移民进入北美,成为产生美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中国人由于没有像西方基督教那样对西方文化起着奠基性影响的宗教,因此我们对美国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往往认识不足,所以对个人主义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可能有所忽略。

因此讨论个人主义需从新教主义的诞生谈起。

1517年的一天,德国一小城神学院马丁・路德教授在当地教堂大门上贴了一张抗议书,反对天主教会向教徒索取钱财以赎买免罪拯救灵魂的腐败行为。

在他看来,只有个人信念才能救自己。

他认为教会和神父都可能有错,唯有《圣经》一贯正确。

每个教徒必须自己潜心研读《圣经》,自己感悟上帝的意志,这样才能获得新生,进入通向天堂的大门。

这种靠个人信念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美国新教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

他们注重个体的独立性,注重自身的利益,信奉“自助者天助”这样的人生信条,这样的价值观在他们的友谊观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他们不会对朋友要求很多,关系也不会很亲密,强调个人隐私的重要性,交朋友往往从实用角度出发。

4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中美友谊观差异性及形成原因的一些浅析,随着国门的日益打开,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了解西方人的一些交友习惯及文化背景则能进一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李洁莲.文化与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永涛.美国价值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TalcottParsons.TheSocialSystem[M].NewYork:FreePress,1951.
AContrastiveAnalysisofViewsonFriendshipofChinaandU.S.A
HUANGYing
(Dept.ofHumanity&Art,NantongShippingCollege,Nantong226010,China)Abstract:Basedonthebasictheory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thepaperdealswiththedifferentviewsonfriendshipofChinaandU.S.A.,revealsthegapinvaluesystemsbetweenChinaandU.S.A.,andexplorestheori-ginofeachvalue.
Keywords:Friendship;Difference;Valuesystem;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