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外销瓷纹饰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外销瓷纹饰流变
摘要:早期的西方人在中国采购的外销瓷主要是以试制订制为主,在中国传
统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的陶瓷品种中挑选,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体
现了人民对美好的追求,也让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由于中国和国外的陶艺交易
日益增多,大批的西洋彩绘从中国各地的窑场涌进,以来样订制的生产模式,丰
富了中国的瓷器装饰,使得明清时期的出口瓷具有了一种奇异的色彩,并对国外
的审美趣味、装饰艺术乃至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关键词:丝绸之路;明清;外销瓷纹饰演变
中国陶瓷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在影响着全世界。
从唐朝起,陶瓷经海上贸易
途径远销全球,到明朝中叶以后,更有大批的瓷器流通到欧洲。
清朝以后,陶瓷
出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跃而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瓷器”也就成了
中国的代称。
笔者在2022年参观了福建海丝外销瓷博物馆举办的“瓷航万里——福建外销瓷展”,展览集中展了示100件以上的出口瓷,从餐饮、盥洗、照明、文具等陶瓷,到陈设使用的花瓶、瓷塑等,到陈设使用的花瓶、瓷塑等,丰富多彩,不乏精品。
文章以本次展出的优秀出口瓷器为例,简单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清代瓷器出口的深远影响。
一、明清海洋陶瓷贸易的发展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禁止“一块木板不得出海”,实行了严格的海关封闭
管理。
明代早期的瓷器交易是由朝廷主导的。
这些瓷器被明朝政府当作礼品或者
赠予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在郑和出海后,被送到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
非海岸。
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开通了新的航海路线。
葡萄牙
人在1517年首先越过了好望角,并在印度洋海岸到达中国。
葡萄牙商人受到高
额利益的驱动,冒险与本地的海盗进行贸易,他们在中国沿岸的不同港口里找中
介和代理商,暗中定购瓷器。
随后,西班牙人又通过美洲,穿越太平洋,建立起
一条商业贸易路线,把欧洲,美洲和亚洲联系起来。
直到1567年,明朝政府在
福建漳州开设了月港,才使民间对外的商业活动得以合法化。
17世纪时,荷兰控制了世界各地的海运,并在瓷器行业中占据了一个新的市场。
由于对商机的洞察,荷兰人采取“来样加工”的办法,将欧洲的需要回馈到
中国的厂商,以“款式精妙,四季不变”,从而制造出更适合欧洲人的消费和品
味的商品,同时也让定制的陶瓷成为一种普及现象。
18世纪英国人以先进的造船
工艺代替了荷兰在海洋贸易中的霸主位置。
1757年,乾隆开始对广州进行一次一
次的商业活动,英国首先在广州设立了一个商业机构,与“十三行”进行了一次
商业往来。
受喝茶风气的影响,一种“中国风”在英国兴起。
二、明清外销瓷纹饰的流变
陶瓷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众所周知,瓷器对外贸
易是从唐朝开始的,但是,在中国沿海一带,早期的陶瓷贸易也只是从中东和地
中海沿海流入欧洲。
明代初期实行严格的海上禁令,限制了私人的海上交易,而
这一时期的瓷器交易基本上是在朝廷的控制下进行的。
郑和下西洋的船,经过亚
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区域,最长的一次航行,抵达了红海,抵达了非洲沿岸,并与
当地居民进行贸易,以陶瓷为主。
在中国传统的瓷器造型与装饰上,在满足伊斯
兰文化地区这一海外重要的市场需要的同时,也吸纳了很多伊斯兰的文化因素,
创作出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和图案。
例如,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纹折边,
在折边的边缘装饰有缠枝莲纹,在纹饰内壁上描绘缠绕的花朵,边缘有一种很有
中国风格的图案。
但是,在盆底的器形上,它的样式与中东的装饰有很大的相似
之处:在莲花的中央,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着叶子,形成了八颗小小的星星,
从而把中国和伊斯兰的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新的航程开通后,中欧直接开
通了航程,大批中国瓷器被出口到欧洲,由此也就有了“海上陶瓷之路”。
明代后期,景德镇除了宫廷专用的宫廷官窑之外,也出现了大批民间烧制的
陶瓷,其纹饰更为生动,陶瓷匠人自由设计、生产出深受中外市场青睐的款式,
再加上西方构图和花纹的构造,制造出克拉克陶瓷,即葡萄牙语“大船”的缩写。
那时,因为不知道它们的来源,所以欧洲人将这件具有花瓣状的陶瓷称作“克拉
克瓷”。
克拉克瓷器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盘、碗的纹样分为两个部
分,在口边有一朵或一圈的平铺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
它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光线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
克拉克瓷器上的精美装饰一定是受伊斯兰文明的熏陶,伊斯兰教相信恶魔永远都
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因此他们会用浓重的装饰来装饰。
而且,根据伊斯兰的说法,瓷器的“开光”就是穆罕默德的光明和“神圣之光”,因此,伊斯兰地区的文化
特征鲜活的映照在克拉克瓷器上。
1604-1657年,在景德镇制造的克拉克瓷器在欧洲销售了近三百万件,这些
瓷器被送到了欧洲的平民家里。
克拉克瓷器是当时欧洲最畅销的产品,因为其不
但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荷兰人
的怂恿下,用利益驱使大批中国商人把陶瓷送往巴达维亚,并在这里和他们进行
交易。
在巴达维亚收集到大量中国陶瓷后,荷兰人并未立刻返回,反而把这些陶
瓷卖到日本,波斯,印度等国,以此来交换本地的丰富产品或金银,从而去阿姆
斯特丹采购更多的陶瓷。
由于大多是中国商人是在本国选择陶瓷,因此17世纪
的西方瓷器大多采用了中国样式的装饰。
17世纪初期,景德镇陶工把中国戏曲的题材装饰到到陶瓷上,《西厢记》是
陶瓷作品中最受国外市场欢迎的题材,《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
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传达了主人公
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芙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西厢记》
的艺术魅力非凡,跨越了国界,同样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西厢己》中传达的浪
漫主义情感,冲破封俗的理念和西方封建社会时期年轻男女爱情观谋而合。
透过
陶瓷上纹饰题材,西方人士能体会到《马可·波罗行纪》中所描述的那种遥远而
梦幻的东方的奇异感觉。
17世纪中期,中国陶瓷在欧洲的需求量增加,使中国出口的陶瓷价格下降,
陶瓷已从一种优雅的摆件转变到了日常使用的家具和摆件上。
大部分的东印度公
司都定制大量的陶瓷,这种“订制瓷”的花型是专门为客户定制的。
最具有欧洲
风格的定制瓷要属纹章瓷了,纹章是欧洲各国的王室和显赫的家族、军团、城市、公司、团体等都有自己的徽章。
在那个时代,纹章瓷作为一种时尚和一种身份的
象征,在欧洲的宴席上,人们以带有家族徽章的陶瓷来款待宾客,以显示他们的
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
此外,纹章瓷还起到了追思的作用,如结婚、晋升等重要
场合,人们也会定制纹章瓷以示怀念。
16世纪中期,天主教还订购了一种用来描述宗教场面的陶瓷,即“耶稣瓷”,这种题材是从《圣经》里得到的。
欧洲的画家特别喜欢《圣经》的传说,“耶稣瓷”纹饰通常是描绘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圣·约翰的洗礼。
在它的边缘,写着“MAT.3.16.”,这是《马太福音》的第3章16节,这种装饰类型的外销瓷器在
当时主要是针对欧洲市场而生产制造。
1709年,“洛可可风格”在欧洲盛行,德国梅森陶瓷工厂生产出了一种坚硬
的陶瓷,因为梅森陶瓷很贵,欧洲人仍然在中国定制陶瓷,而且他们也让工匠们
模仿梅森陶瓷上的图案。
所以18世纪初到中叶出口的陶瓷作品,其装饰上充斥
着洛可可风格。
18世纪中叶,由于定制的陶瓷越来越多,欧洲的绘画风格也被用
以装饰在陶瓷上,很多描述欧洲人民的日常和特定的活动的图样开始出现,例如
狩猎、农耕、欧洲建筑、人物肖像等等。
18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一股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以
及对洛可可的厌恶,新古典主义艺术也随之兴起。
新古典派艺术家们以古希腊,
古罗马,意大利等文艺复兴的经典艺术为榜样,努力重现严肃而崇高、和谐、单纯、宁静、理想、自然的艺术风格。
道光年间景德镇窑的仿官釉穿耳瓶,其瓶身
内外皆施仿宋官窑,釉色分块,透着一股古雅的气息。
瓶身上镶有鎏金铜和镶在
脚上的镀金和镀铬的双蛇柄部,这些都是在出口到欧洲之后经过“再加工”的。
经过处理后,其应用场合也有所改变,通常用作装饰的穿耳壶,后来在欧洲被用
作灯架等日常陈设。
三、东西融合的新产品
虽然在瓷器交易中,由于订货量的增加,西方装饰题材在瓷器上占有很大比例。
但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艺术设计中的核心作用从未改变,中国的传统陶瓷
装饰风格仍然广泛地运用在外销陶瓷上,且融入了西洋的装饰风格,深受西方市
场的推崇。
四、结语
总之,瓷器出口的明清瓷器图案总是随着瓷器的交易状况而改变,而交易的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都会对出口瓷器的装饰样式有很大的冲击。
出口陶瓷的变化凸现了中国陶瓷工业的精湛技艺,中国陶瓷工匠们不会被局限在一隅,乐于探索新的样式和技术,创造新的作品;其次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和西方商业的现状,私营企业对商品的反应灵敏,可以迅速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是一场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参考文献
戴睿琦.物质文化视阈下明清外销瓷纹饰视觉分析与思考中外艺术研
究,2021,No.006,109-119.
牛钿仪.明清时期花鸟画题材彩绘瓷研究[C].西北大学,2021.
姚雨婷.他者中的女性——明清时期外销瓷中的女性形象[C].上海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