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复习

合集下载

《师说》复习

《师说》复习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 (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 传》)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
“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 用如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 法。一般可译为“认为……是……”、 “以……为……”或“把……当做……”。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 (认为这件事奇怪)
宾语前置的两种特殊类型:
指代性副词 “ 相 ” 1.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作宾语,宾语前 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 置(“相”表示动作偏指
一方) 东南飞》)
指代性副词 “ 见 ” 1.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作宾语,宾语前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 置 东南飞》)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 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例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 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 (两者都指前者) 例4: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把……当做边境
例: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记· 项羽本纪》) ★又:其中的。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课题31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课题31

课题31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1.了解近代中华传统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2.了解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5.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知识点二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的背景(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出国的概况(1)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知识点三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茶(1)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如日本的“日本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2.服饰(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________传到法国。

(2)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知识点四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1.学校教育(1)近代中国的教育①京师大学堂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4.1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4.1
位移、速度(合速度可能比分速度小)、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 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__平__行_四__边__形__定_则____.
3.运动分解的原则 根据运动的__实_际__效__果__分解,也可采用正交分解法.
【关键能力·思维进阶】 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等时性 独立性 等效性
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 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2.合运动的性质判断 (1)加速度(或合外力)ቊ变不化变::变匀加变速速运运动 动 (2)加速度(或合外力) 与速度方向ቊ不共共线线::直曲线线运运动动
考向1 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例 1 跳伞表演是人们普遍喜欢的观赏性体育项目,如图所示,当运 动员从直升机上由静止跳下后,在下落过程中将会受到水平风力的影 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风力越大,运动员下落时间越长,运动员可完成的动作越多 B.风力越大,运动员着地时的竖直速度越大,有可能对运动员造 成伤害 C.运动员下落时间与风力无关 D.运动员着地速度与风力无关
【关键能力·思维进阶】 1.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一个恒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C.物体在一个恒力作用下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D.物体在一个恒力作用下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当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在同一直线,其大小不断变化时,则物体做变加 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当恒力的方向与速度在同一直线,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 运动,故B错误;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所以一定做匀 变速运动,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答案:D
考向3 有关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图像问题 例 3 [2023·江苏卷]达·芬奇的手稿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个罐子 在空中沿水平直线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沿途连续漏出沙子.若不计空 气阻力,则下列图中能反映空中沙子排列的几何图形是( )

《师说》复习及练习

《师说》复习及练习

《师说》复习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复习知识点

师说复习知识点

师说复习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下面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师说》复习(定稿)

《师说》复习(定稿)

.
4、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_________,君子不齿,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
(唐散文《师说》)(全国新课标卷)
5、爱其子, ,于其身也, ,
惑矣!(韩愈《师说》)(江西卷)
6.《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7、《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操何
在安
②沛公安在? 句③子客的何特点为:者?
为何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 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 何、谁、孰. 、胡、安、焉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 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7、修辞方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 气势通畅, 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 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
8、宾语前置
.
翻译下列句子, 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
5.关于六艺 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 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 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 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 即《易经》、《尚书》、《诗经》、《 礼记》、《乐经.》、《春秋》。

《师说》复习

《师说》复习

2.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 “师”的标准有哪些?文章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与“不 拘于时”?
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传道解惑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 答案 韩愈的学习观就是倡导从师问道,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 “句读之不知”,在韩愈看来,这是基本知识的欠缺,可以由“句读之 师”来解决(在以后的教育看来,学生也可通过自学来解决);而对“道” 的认识,是一般教师解决不了的。韩愈把“句读之师”和“传道解惑之 师”进行了区分,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将其 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求师进行对比,无意中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 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并且。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名__词__,__疑__难__问__题___
(1)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_形__容__词__,__糊__涂___
(2)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语__气__词__,__呢__ 生乎吾前:_介__词__,__相__当_于__“__于__”__,__在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介__词__,__相__当__于_“__于__”__,__不__译___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代__词__,__他___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__示__代__词__,__那__些____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__词__,__他__们__,__指__古__之__圣__人___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__词__,__他__的___ 其皆出于此乎:_语__气__副__词__,__表__猜__测__,__大__概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__气__副__词__,__表__感__叹__,__多__么__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3.1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3.1
答案:B
解析:在研究如何踢出“香蕉球”时,需要考虑 踢在足球上的位置与角度,所以不可以把足球看 作质点,故A错误;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足球在飞 行和触网时质量不变,则惯性不变,故B正确;足 球在飞行时脚已经离开足球,故在忽略空气阻力 的情况下只受重力,故C错误;触网时足球对网的 力与网对足球的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D 错误.故选B.
答案:D
考向2 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例6 [2024·浙江省十校联盟联考]春节晚会上杂技《绽放》表演了花 样飞天,如图是女演员举起男演员的一个场景,两位杂技演员处于静 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地面对女演员的摩擦力水平向右 B.水平地面对女演员的支持力和女演员所 受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女演员对男演员的作用力大小小于男演 员对女演员的作用力大小 D.女演员对男演员的作用力大小等于男演 员所受重力大小
A .人对面板的压力和面板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对面板的作用力大小等于面板对人的作用力大小 C.氦气球对人的作用力大小等于人的重力大小 D.面板对人的作用力大小等于人的重力大小
答案:B
思维提升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 律都是成立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因所作用的物体不同,所产 生的效果(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往往不同.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涉及第 三个物体.
答案:D
例7 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反射面 板由11万余块厚约1毫米的金属薄板组成,因此面板的巡检维护工作需采用 “微重力蜘蛛人”系统,如图甲所示,所谓的“微重力”是通过氦气球的 浮力“减轻人的重量”实现的.如图乙所示是某次作业过程中处于静止状 态的工作人员的示意图,其与氦气球连接的线保持竖直,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师说复习题答案

师说复习题答案

师说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______、解惑也。

答案:授业2. 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术业有专攻3. 韩愈在文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______也。

答案:教之以事4.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里的“惑”指的是什么?答案:困惑、疑问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主张的师生关系是()。

A. 师尊生卑B. 师生平等C. 师生互学D. 师生对立答案:C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表明了韩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是()。

A. 师尊生卑B. 师生平等C. 师生互学D. 师生对立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决学生的困惑。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术业有专攻”,请解释其含义。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术业有专攻”,意味着每个人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有自己的专长和领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要成为全才,而是应该发挥各自的专长,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教育的看法。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对教育的深刻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韩愈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认为学生不必总是不如教师,教师也应该从学生那里学习。

他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结束语:通过以上复习题答案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韩愈在《师说》中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师生关系平等、互学互进的倡导。

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师说》复习

《师说》复习

《师说》复习班级姓名学号一、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 _____ , _____ 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师说》

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师说》

对未来的展望
继续深入学习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文言 文,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和
历史文化背景。
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 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对
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传承文化
我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感悟 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自己的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师说》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文学地位与影响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学生求学之道的启蒙文章。
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师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师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从中汲取了 灵感和启示。
虚词
之、者、所、焉、乎、与 等。
固定搭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吾从而师之等。
特殊句式解析
01
02
03
判断句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倒装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
省略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04
被动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词类活用总结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重点段落解读
总结词
重点段落对于理解全文至关重要,它们 包含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VS
详细描述
在重点段落中,作者采用了举例、对比等 论证方法,使得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 ,这些段落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 文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题型一 文言断句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题型一 文言断句

[自主尝试] 角度2 掌握重难句式 文言语句的常规句式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但也经常出现句
式倒装的情况,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而命题人往往
会在修饰语的前后归属上做文章,如某个状语到底是前面一个行为的
后置状语,还是后一个行为的状语,这就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
行判断。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忽略状语后置、定语 后置)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 整,不能点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 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 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于是、岂、岂非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 何所、孰若、足以、何以、然则
【即练即悟】 3.下面的短文有 11 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史官曰 A 交友之道 B 难矣 C 人当意气 D 相得时 E 以身相许 F 若无 难事 G 至事变势 H 穷 I 不能蹈 J 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K 况既死 L 而能养 其亲乎 M 吾观杜环事 N 虽古所称义烈之士 O 何以过 P 而世俗 Q 恒谓今 人不逮古人 R 不亦诬 S 天下士人哉。
亲吏得婴儿 A 于道 B 收育之 C 戣论以死 D 由是闾里 E 相约 F 不敢
犯 G 士之斥南不能北归 H 与有罪之后百余族 I 才可用 J 用之 K 禀无告
者 L 女子 M 为嫁遣之。
答案:BCDGIJKL 解析:句中“亲吏得婴儿于道”中的“于道”是地点状语,此处后置,不应与 前面断开。“士之斥南不能北归与有罪之后百余族”中的“斥南不能北归”“有 罪之后百余族”共同作前面“士”的定语,此处后置,中间不可断开。正确断句 为:亲吏得婴儿于道/收育之/戣论以死/由是闾里相约不敢犯/士之斥南不能北归与 有罪之后百余族/才可用/用之/禀无告者/女子为嫁遣之。

师说复习训练

师说复习训练

《师说》复习训练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苌弘(chánɡ)老聃(dān)李蟠(pán)B.句读(dú)渎职(dú)穷兵黩武(dú)买椟还珠(dú)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传说(chuán)传宗接代(chuán)D.贻之(yí)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甘之如饴(y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岂,难道)顺流而东也(东进)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风气)正襟危坐(端正)C.其下圣人也远矣(居……下,不及)下江陵(向下)D.圣人无常师(平常,普通)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3.下列加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4.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5.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组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而:就,连词。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之:的,助词。

C.而耻学于师于:向,介词。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就,副词。

6.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知道,懂得。

B.是故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低下。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复习资料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复习资料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复习资料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7.《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1.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3.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4.《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5.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8.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复习名句

师说复习名句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于,介词)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所字结构),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却)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这)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像,差不多)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的,一定的)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喜欢)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

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注意蓝色字体的正确书写)情景默写】1.在《师说》中韩愈用“,”两句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都会有疑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以“,”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

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2022《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

2022《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

2022《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第一部分古
代诗文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思想政治3.7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思想政治3.7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标要求】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干梳理任务驱动1.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2.法的产生及决定因素是什么?历史类型及特征有哪些?3.法的职能是什么?4.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5.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什么?7.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有哪些?核心考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考点精析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跨模块:必修4 第五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提醒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现。

易错清零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的思想出现在原始社会初期。

()校正:2.西汉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校正:3.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

()校正:4.制定和实施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校正:命题探究考向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例1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有()①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向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例2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外关系法。

截至2023年6月28日,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计297件,包括宪法1件、宪法相关法50件、民法商法24件、行政法96件、经济法83件、社会法28件、刑法4件、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11件。

由此可见()A.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B.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C.我国已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考点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考点精析【知识拓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回顾课文,复习字词句.注意意动用法、多义实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

1、注音
愚( yú)句读( dòu )谀(yú)经传(zhuàn )
郯( tán )苌(cháng )聃( dān )蟠(pán )
2、指出句中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释义
(1)吾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也(以道为师,即学道)(2)师道
(3)师道
.....益圣.,愚.益愚...之不复(求师之道)(4)是故圣.(名词,)
(5)其出.人也远矣(6)吾子不齿
..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圣人无常师
..
(9)郯子之徒.(10)不拘于.时
(11)作师说以贻.之(12)师不必
..贤于弟子
4、指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吾师.道也
5、划出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没有。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


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6、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耻学于师(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课堂探究7、一词多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道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5)如欲之南海,何如?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臣而予亦晦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不若燕后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与二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其皆出于此乎
13)吾其还也
1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5)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8、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高考名句再现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拓展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
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至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
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
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道,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③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

B.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4分)
(3)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