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梳理答案
《师说》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
《师说》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高考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师说》知识归纳及专项训练(含答案)
《师说》(韩愈)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连词(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结果(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泛指初等教育场所(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3、一词多义:(1)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2)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张衡传.》(名词,传记)(3)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4)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名词作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5)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疑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6)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了解,考虑)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明白)(7)无: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从师)或师.焉(从师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成群)(3)名词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5)形容词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6)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二、文言虚词1、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郯子之.徒(代词,这)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古之.圣人(结构助词,译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师道之.不复(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
二.重点词语1.人非生而知之者2.其出人也远矣3.吾未见其明也4.彼与彼年相若也5.君子不齿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4) 吾从而师之四. 词类活用(1) 吾从而师之(2)吾师道也(3) 而耻学于师(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 小学而大遗7.圣人无常师8.术业有专攻9.好古文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1 余嘉其能行古道12.作《师说》以遗之(5)今之众人(6) 小学而大遗(7) 弟子不必不如师(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不耻相师(8) 位卑则足羞(9) 孔子师郯子五. 一词多义1 、师a 古之学者必有师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吾从而师之d 吾师道也e 不耻相师f.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 、传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乎3 、道a 传道受业解惑也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道相似也e 余嘉其能行古道4 、惑a 惑之不解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惑而不从师(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 惑而不从师(3) 吾从而师之(4) 择师而教之(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 其可怪也欤六、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吾从而师之5、而耻学于师6、师不必贤于弟子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不拘于时七、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6)小学而大遗(7)则群聚而笑之(8) 如是而已(7)圣人之所以为圣(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1)郯子之徒(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作师说以贻之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 皆出于此乎(5)不拘于时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知识点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者终不解矣。(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三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师说》知识点归纳最经典版(学生、教师+答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班级姓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小学而大遗.5.士大夫之族.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作《师说》以贻.之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6.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八、理解性默写(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9)韩愈在《师说》中用“,,”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6、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文体知识《师说》属于古代文体中的“说”,这种文体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转)。
三、通假字1.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指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指无论,不论。
今指没有。
五、其他知识点1. 《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2.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士人自命清高、不愿从师学习的风气。
3. 文章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师道失传的惋惜之情。
以上是关于《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的文言知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高中课内文言文《师说》基础知识背记(有答案)
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世称“”,又称“”“”。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的散文语言,破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明人列他为。
与柳宗元并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里。
说,是一的文体,可以,也可。
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学法:先通读全篇,理顺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夯实基础,为迁移读懂课外文言文打好基本功。
二、主题《师说》论述了以及,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陋习,提倡,,的学习风尚(运用了论证)。
在文中,韩愈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气魄。
三处对比:①古之圣人--②爱其子,择师教之--③百工之人--三、基础积累1.传道受业解惑(通,。
)2.或不焉,或师焉(通)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①;②。
今义:表关系的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今义:。
)4.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5. 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
)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7.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1.孔子师郯子(,。
)2.吾师道也(,。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而耻学于师(,。
)5.或师焉(,。
)6.小学而大遗(,)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齐师伐我(,)④吾师道也(,)⑤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吾从而师之(,)2.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朔气传金柝(,)⑤舍相如广成传(,)3.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道相似也(,)④会天大雨,道不通(,)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⑥其出人也远矣(,)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于通假字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学于余\而耻学于师(,)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于其身也(,)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不拘于时(,)6.之A.代词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相当于)B.助词①古之学者(,)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的标志)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无意义)C.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7.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词,表,)②惑而不从师(词,表,)③吾从而师之(词,表,)④犹且从师而问焉(词,表,)⑤而耻学于师(词,表,)⑥择师而教之(词,表)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词,表,)⑧小学而大遗(词,表,)⑨则群聚而笑之(词,表)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3.而耻学于师(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5.师不必贤于弟子(句)6.不拘于时(句)7.学于余(后置句)《师说》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师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5篇《师说》(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5篇《师说》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子、()弘、师襄、老聃。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江苏镇江·三模】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2.【2024·陕西榆林·三模】古代圣贤寻访各类大师,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贤人,《师说》中表达圣贤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是“()”,韩愈通过“()”的事例进行佐证。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要求:1、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分析文中阴影句子的句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唐代“”的倡导者。
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__。
《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受,。
④【生而知之】。
之,。
⑤【其为惑也】。
⑥【闻】。
⑦【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
师,。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
⑩【无贵无贱】。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⑫【师道】。
⑬【出人】。
⑭【犹且】。
⑮【众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
益,。
⑰【身】。
⑱【耻师】。
⑲【惑】。
⑳【童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
㉓【或师焉,或不焉】。
不,。
㉔【小学而大遗】。
㉕【巫医】。
㉖【乐师】。
㉗【百工】。
㉘【不耻相师】。
㉙【族】。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
云者,。
㉛【年相若】。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
㉝【不齿】。
齿,,㉞【乃】。
㉟【欤】。
㊱【常师】。
㊲【郯子】。
㊳【师襄】。
㊴【老聃】。
㊵【郯子之徒】。
徒,。
㊶【贤】。
㊸【不必】。
㊹【贤】。
㊺【术业】。
㊻【专攻】。
攻,。
㊼【李氏子蟠】。
㊽【古文】。
㊾【六艺经传】。
六艺指。
传,。
㊿【通】。
①【不拘于时】。
时,。
②【嘉】。
③【古道】。
④【贻】。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⑧今之众人..:⑨小学..而大遗:⑩则群.聚而笑之:⑪吾师.道也: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⑬吾从而师.之:⑭孔子师.郯子:⑮小.学而大.遗:⑯吾未见其明.也: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⑳惑.而不从师:㉑而耻.学于师: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吾从而师之:④ 吾师道也:传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圣人之所以为圣: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⑪郯子之徒: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⑬作师说以贻之: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于其身也:④皆出于此乎:⑤不拘于时: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不拘于时: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不拘于时,学于余: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⑩吾从(之)而师之: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⑫(师)位卑(者)则足羞:三、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及答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小的方面:学,学习 今义: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3. 一词多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
师说学习知识点梳理包括答案.doc
一.文学常(1) 荀子,名况,字卿,国末期国人,曾游学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国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天的思想。
(2) 《荀子》,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存32 篇。
由《》《孟子》的体,展有的文,志着古代理文的一步成熟。
二.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4)金就砺利.停止磨刀石( 2)木直中合乎.(5)而者彰清楚.(3)有槁暴..( 6)假者.晒干借助,利用(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心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
(1)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輮”通“煣” ,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矣(“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禀)四.找出古今异并解(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广博地学,广泛地学。
今:知、学..的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古,,洪亮;今,①疾病,②快。
(3)假者假:古,凭借,借助;今,与“真”相。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脚或腿;今,跪下的“跪”。
.(5)輮以(6)金就砺利金:古,指金属制的刀;今,黄.金。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爪子和牙;今,坏人的帮凶。
..(8)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今:托付五.找出活用的并解(1) 木直中,輮以的使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作状,每日(3)上食埃土,下黄泉名作状,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用作,游水(5) 假者,非利足也形容用作,使⋯⋯快,走得快(6) 用心一也数活用形容,一六.一多意用法辨析:①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③不能称前之.声誉,名声假:①乃以吴广假王的听②博.④不求达于候名②假有人焉,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假如,如果③以是人多以假.余借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与“真”相,不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⑥大臣犯法无所假容:①忽然尺一下,群响止②率妻子邑人来此境隔③以妙到了极点④佛印弥勒很,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渡⑥恩断断焉:① 土成山,雨焉兼② 椒丘且焉止息兼,在里③圣心焉气,不④ 焉,囷囷焉⋯⋯的子⑤塞翁失,焉知非福怎么望:①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也向看②日夜望将至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之,每月十五⑤三十日不,立太子王,以秦望希望⑥吾令人望其气察七.写出下列文言句式(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上食埃土,下黄泉,用心一也(定后、判断)(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省、判断)(3) 青,取之于,而青于(状后)(4) 冰,水之,而寒于水(状后)(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后)(6) 木直中,輮以(省)(7) 而不舍,金石可(8) 一,不能十步(省)八.翻重点句子(1)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
《师说》知识点梳理答案
《劝学》知识点总结(1)荀子,名—况一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篇。
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_语录体发展为_有标题的论文 步成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 ♦的渊博。
(2)声非加疾 也 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 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糅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蚓无爪牙 之利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 ♦ (8)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 今:托付 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日(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下(4)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假舆马者,非 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 快,走得快(6)用心一也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六.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 听见②博闻强识见闻见识 ♦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④不求闻达于诸候扬名(2)《荀子》, 战国末期 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古代说理文的进(1) (4)学不可以已 金就砺则利 停止 磨刀石(2)木直中绳 (5)而闻者彰合乎 清楚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虽有槁暴 (6) 假舆马者晒干 借助,(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糅使之然也通“又”“糅”通 “燥” “性” 资质、禀赋)(“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使弯曲 )(“生”通假:①乃以吴广为假王临时的②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③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借. “真”相对,不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凭借,借助;. 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渡过焉: ①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兼词③圣心备焉 语气词,不译 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望:①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④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与 . ⑥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宽容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很,非常 ⑥恩断义绝 断绝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 兼词, 在这里 ④盘盘焉,困困焉 ……的样子 ②日夜望将军至 盼望,希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⑤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希望 ⑥吾令人望其气 观察七.写出下列文言句式(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定后、判断) (省、判断)(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 (4)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后) (6) (7)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八.翻译重点句子1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师说(含答案解析)
师说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2.或师焉,或不焉(“”通“”)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三、一词多义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2.从惑而不从师()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并序》)()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樊哙从良坐(《鸿门宴》)()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吾师道也()或师焉,或不焉()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4.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5.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可怪也欤()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 )3.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小.学而大.遗( )(2)吾未见其明.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形容词作动词(1)惑.而不从师( )(2)位卑则足羞.(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注释、翻译、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0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受,。
④[生而知之]。
之,0⑤【其为惑也】。
⑥【闻】。
⑦[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师,O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⑩【无贵无贱】O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O ⑫[师道]O⑬[出人]O⑭[犹且]O⑮[众人]O⑯[圣益圣,愚益愚]O益,O@[身]O⑱[耻师]O⑲[惑]O⑳[童子]0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O句读,-㉒[句读之不知]O㉓[或师焉,或不焉]。
不,@[小学而大遗]。
㉕[巫医]O㉖[乐师]。
㉗[百工].㉘【不耻相师】O㉙【族】O㉚【FI师FI弟子云者】。
云者,。
㉛【年相若】o®[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O 谀,O©[不齿]。
齿,,®[乃]。
®[欤]。
®[常师]O⑤[郊子]O㉘[师襄]0㉚[老聃]。
@[郊子之徒],徒,O©[贤]O©[不必]。
@[贤]0©[术业]O@[专攻]。
攻,。
困【李氏子蟠】[古文】O ©[六艺经传]。
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传,。
㉚[通】0①[不拘于时]。
时,O②[嘉]O③[古道]°④[贻]O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虽有槁暴..晒干(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6)假.舆马者借助,利用(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今:托付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用心一也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六.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②博闻.强识见闻见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④不求闻达于诸候扬名假:①乃以吴广为假王临时的②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⑥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渡过⑥恩断义绝断绝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②驰椒丘且焉止息兼词,在这里③圣心备焉语气词,不译④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⑤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⑥吾令人望其气观察七.写出下列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后、判断)(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省、判断)(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后)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后)(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后) (6)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省)(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八.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随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答案: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作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2.C( 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答案:C(A项中“輮”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答案: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D.健壮,强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A(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无以至千里..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
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案:C(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
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8.名句名篇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作动,低于)2.吾未见其明也。
(形作名,高明的地方)3.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
5.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四、虚词归纳(一)而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3.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6.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9.彼童子之师。
(的)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11.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三)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4.而耻学于师。
(向)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6.其皆出于此乎(从)7.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向)(四)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对)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比)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五)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六)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4.吾师道也。
(学习)5.齐师伐我。
(军队)(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三)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四)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实行)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五)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再,又)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六)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七)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