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全部教案(共4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全部教案(共4课)
1.什么是能量
【课标落实】
1.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中、高)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
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高)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

2.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
1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3.本课从总体上认识能量,通过研讨、交流、分析、汇报等形式,归纳并明确能量的描
述性定义——能使物体“工作”和“运动”的本领。

知道能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机械能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物理量。

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分析】
《什么是能量》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一课时。

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

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

本课内容有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教材首先从一个问题引入——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交流、分析、汇报等形式,归纳并明确能量的描述性定义——能使物体“工作”和“运动”的本领。

能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机械能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物理量。

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活动二,通过游戏、观察、交流、分析、汇报,归纳并明确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如泥石流、龙卷风、钱塘江大潮、滚动的保龄球。

活动三,则通过做小球反弹实验,以及观察生活中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等一系列现象,体验势能。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

但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

六年级学生经过整个将近六年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经过多年的科学学科教学训练,六年级的小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有很强的求知欲,会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观察、分析能量在生活中具体事例,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能量。

2.能够探究、分析、描述具体的游戏、实验情境中动能、势能的存在之处,知道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初步感受能量的大小。

【教学重点】
认识能量的本领,描述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体验动能的材料——棋子2枚;体验势能的材料——小球、米尺,橡皮筋,弹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初识能量
1.同学们听到铃声都走进了教室,铃声是从哪儿发出的?生:喇叭里
那喇叭是靠什么工作的呢?生:电
我们走近教室,看到灯光明亮,那灯是靠什么工作的呢?生:靠电
喇叭和灯是靠电工作的,那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呢?(依次出示:风筝、汽
车、热气球、弹吉他的孩子、踢足球的图片)
为什么电能让灯发光、风能把风筝送到天上、汽油能让汽车奔跑?他们都拥有?生:能量(板书:能量)
这些能量我们看到吗?生:看不到。

那我们怎么知道有能量存在呢?
学生讨论,汇报:电灯亮了、风筝上天、足球滚动……)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来感觉能量的存在。

小结: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看不到,但是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者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事例,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经验进行解释,在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能量虽然看不见,但是因为能量在物体“工作”、运动中起作用,所以能感知能量的存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能量的描述性定义。


二、弹棋游戏,感知动能
1.你想不想感受一下能量?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游戏感受能量。

2•游戏规则:第一步,确定起点(也就是棋子A的位置)和棋子B的位置;第二步,把棋子A弹向棋子B,看谁能使棋子B移动的距离最远。

在做游戏的时候,请仔细观察棋子运动的快慢、远近,并思考:棋子为什么会移动?什么情况下棋子B移动得远?
学生活动
汇报:师:棋子为什么会移动?生:有能量。

师:能量是怎么传递的?生:手指运动的能量传递给棋子A,棋子A就弹出去了,碰到棋子B,又把能量传递给棋子B,棋子B就接着移动了。

师:像手指运动、棋子移动这样,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就叫动能。

师:什么情况下棋子B移动得远?生:用力弹棋子A的时候。

师:用力弹棋子A,那棋子A会怎么样?生:移动得很快。

师:棋子A移动得越快,能量就越?生:大。

师:棋子B就会?生:移动得越远。

游戏中,我们感受到了运动的棋子具有能量,叫(动能),棋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你能举一些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的例子吗?(出示PPT)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生:泥石流流动有动能,龙卷风运动有动能,潮水涌动有动能,保龄球滚动有动能。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和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