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单元主题作文训练及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下单元主题作文训练及例文
必修上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
角度一:乡土中国+数字化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数字化生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同时,复兴中学校园内《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享总结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同学们看完《乡土中国》后讨论最多的话题有两个:一是"我们基本都没有乡土农村生活经历,乡土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应该学会数字化生存而非乡土生存"。
有人疑问,有人肯定,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困惑和选择。
实际上,数字化是一种手段,乡土气息是一种内在气质,乡土中国未必与数字化格格不入。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乡土气息盈于中,数字手段扬于外
一面是“数字化生存”于全国两会期间引万众瞩目,一面是年轻学子对乡土中国和乡土气息的陌生与困惑。
当乡土之气息遭遇数字化经济之局势,我们又应何去何从?随着数字化社会建设如火如荼,乡土气息是否该被束之高阁?
如果我是一位先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必将是炎黄子孙血液中流淌的那一股乡土气息;我会最欣赏什么?必然是时代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数字化手段”。
依刍荛之见,数字发展与乡土中国并非格格不入,吾侪应将乡土气息盈于中,数字手段扬于外,去慨然迎接落崖惊风,云蒸葭蔚的崭新时代。
乡土气息盈于中,牢牢扎根!
乡土气息非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劳作,而是中国人的内在气质,是源自土地的厚重坚实,深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近爆火出圈的“淄博烧烤”,我们看到的是当地居民的热情好客,听到的是游客“来时空着手,去时兜着走”的感叹。
而这,正是“淄博烧烤”比食物更深一层的乡土气息的体现。
试想,“进淄赶烤”难道是因为淄博烧烤甲天下的味道吗?人们纷至沓来的原因,更多的怕是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吧?如果它们没了乡土气息,而只是被数字化手段包装成的“商业大片”,还会有关注度吗?
数字手段扬于外,枝繁叶茂!
科技发展是展现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重要标准。
随着元宇宙时代的逐渐兴起,数字化早已成为大势所趋。
仰望时代之星空,有几颗“明星”正熠熠生辉:“肤若凝脂,手若柔荑”的李子柒静立于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而她以直播的方式去宣扬家乡之乡土生活,赢得中外网友之一致点赞;“半生黄沙为诗,深情守护敦煌”的樊锦诗将“敦煌”壁画数字化,让文化符号永不褪色,用数字技术将乡土气息镌刻保留,也让乡土中国永远闪光——是的,我们亦当胸中怀乡土中国之息,枕戈诗旦;手中持数字化之利刃,劈波斩浪。
毋庸置疑,数字化是绿叶,焕发恒亘的生命力;乡土气息是根基,汲取日月之精华。
乡土气息之发展,正促进数字化手段之萌发;而数字化手段之应用,又可促进乡土气息之传承。
二者的正反馈调节,正交织出一张密网,捕捉中华传统文化之光明前景!
乡土气息盈于中,数字手段扬于外。
可以期待的是,乡土文化丰厚的“雪原”,恰逢数字化时代的花期,必将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角度二:留住乡土文化、留住乡愁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市精神文明办组织了“留住乡土中国”的主题照片征集活动,你翻开家中旧相册选出了符合主题的4张照片,分别是一次大家族聚会的合影、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一位值得敬仰的族中老人、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的留影。
请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好的照片提交,并写一篇推荐稿,结合《乡土中国》相关阅读体验谈谈选择该照片的原因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守护古村落,留住乡土国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古村古镇是叶,叶绿文化兴;乡土文化是根,根深文化固。
只有开枝散叶,根深蒂固,才能留住乡士中国。
我推荐的照片是一张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那栋古老的建筑上斑驳的痕迹见证了祖辈的岁月,却在时代洪流中消逝。
我不禁有些痛惜,那栋古建筑承载了几辈人的岁月,在几辈人的记忆里留下的足迹,就这样消逝了。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的母亲在他出国之际,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箱子底下,让费孝通在想家时,煮一点汤吃,这体现了我们中国的乡土本色,对土地的珍视,对土地的依恋。
如今,不少游子出门在外总会带一点土特产,来寄托乡思。
但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游子记忆里的家乡却大大改变了。
这纵然是农村的发展的体现,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留住乡土味道,留住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
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村落寄乡愁,保留古村落能唤起游子心中“望月思乡”的牵挂。
游子犹如一叶孤舟,那古村便是那方港湾,守护着游子的心灵归宿。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对故乡归心似箭时的欣喜若狂。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孟云卿远在他乡,遥寄故乡的思念。
游子归家多感慨,莫让乡愁成空叹。
文化需传承,保留古村落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于农村文化,大家想到的第一印象是“社会瑶”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但乡士中国的文化并不是这样。
中国农村也可以有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
这是我们乡土中国的美好文化,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对于故土的眷恋。
我们不能让古村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能让中国乡土文化湮灭在时代大潮中,而要让乡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我选择这张照片,也是因为中国的乡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目前乡土文化趋于解体: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人走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濒临失传。
唯有行动起来传承保护乡土文化!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行点滴积累,保护古村落,点亮乡土文化的启明灯!
角度三:乡村振兴(二十大)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
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
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感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礼法互融,乡村终振
《乡土中国》,我国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大作,此书一经问世,好评不断,被誉为读懂中国传统乡村的第一力作,然而时过境迁,面对这正在剧烈变化的当代中国乡村,书中所讲的,如“礼治社会”是否还有当下意义?传统礼制理想与当代法治精神又该如何融合?当代中国乡村,到底要礼治,还是要法治?
关于这些问题,我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乡村发展,需要礼治,更需要法治。
首先,“礼治社会”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
什么是“礼”?孔子曰:“礼者,敬人也。
”,意在说明“礼”就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尊敬。
我们为什么要尊“礼”?因为我国的文化传统总是以他人为先,凡事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中,我们就产生了一个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温情脉脉的礼治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我们感到温馨,感到安全,感到愉快,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然而这样的礼治社会,在当下的城市中,却越来越消逝殆尽。
只有在乡村,我们还能找到些许踪影。
我记得过年随父母回老家,邻里乡亲见面都打招呼,唠家常,碰见熟悉的人,还主动邀请我进屋吃饭。
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第二天互相之间串门,拜年,逛庙会,充满了浓浓的温馨和亲情。
年过得也非常有氛围,非常有年味,这些氛围和年味,都是我在城里感受不到的,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吧!这种弥漫在乡间熟人社会中的“礼”,非常温馨,却逐渐消逝,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然而,虽说礼治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浓浓乡情,但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如果乡村想要跟上时代的大潮,我认为:礼治之外,更需法治。
法礼之争,是一个中国历史的老问题。
礼是道德规范,是用生活惯例指导人们的行为,而法是法律规范,是用
法律条款规范人们的行为。
礼是鼓励,法是惩罚,在熟人社会中,礼尚且可以发挥自己的功效,而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乡村正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
面对大量来乡村投资、到乡村建设、去乡村旅游的“外地人”“外乡人”“陌生人”,仅仅靠墨守成规、约定俗成的“礼”去治理,定然会出现很多“礼”涉及不到的问题,产生大量“礼”边界之外的纠纷,甚至还会因为“礼”滋生很多社会潜规则,最终导致乡村裙带关系滋生,腐败现象频出,使乡村治理变得不透明、不可说,伤了立志于乡村建设的“外来人”之心,最终影响的是乡村自己的发展和前途。
有礼而无法,社会就没有统一的规则,人们的行动就没有基本的规范,利益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有法而无礼,整个社会就只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现实且冰冷,没有一点点的人情味,因此,中国乡村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发扬礼的精神,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贯彻法的原则,让礼法互融,讲规则与讲人情兼顾,最终达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的大同致合境界,这才是我国乡村的发展之路。
角度四:闪烁人性之光,汇聚城市温情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非常看重体现人际和谐、社会仁爱的“人情味”。
乡村就是人情味浓厚的地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因信任产生情感的联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各地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打造“熟人社区”,使城市依然可以充满“人情味”。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给广大居民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积极构建熟人社区。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打造熟人社区,品味浓浓真情”倡议书
亲爱的社区居民朋友们:
你们好!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化管理是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管理体制。
社区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
如今我们的社区需要打造熟人社区,让社区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们的生活承载满满的幸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种熟悉因血缘地缘而来,浓厚的人情味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老一辈人每每回忆乡村生活,脑海中除了乡村的山川河流袅袅炊烟,更有那挥之不去的乡村人热情质朴的面庞。
人之所以留恋,是因为曾经触动过心弦,荡漾在空气中,挥之不散。
然而,我们既奔赴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却不应该将人情味滞留在乡间,我们应该用它来提升城市的温度,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怀和温暖,可以拉近你我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再靠近一点。
熟悉的人情味让家的小船有停靠的彼岸。
山东省青岛市一直很重视邻里关系的呵护,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来自具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
连续16年的邻居节,形成了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一家有忙大家帮,平时常见面、多互动,邻居也可以变“家人”。
青岛的“熟人”社区,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让一个个家庭靠岸。
贴心的人情味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
黄昏日落,当工作了一天的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迎面而来的是邻里的嘘寒问暖;当你正忧虑着家里年迈的老人无人看管却得知有工作人员上门关照聊天;当你参加社区组织的大大小小的亲子活动看到孩子满足惬意的笑脸……你会发现在自己在这座城市不再孤单,“我”变成了“我们”,人情味把人性最美好的东西都留在了身边。
温暖的人情味让“小家”融入“大家”。
在新冠疫情疯狂肆虐的时刻,各社区来自五湖四海人们、各行各业的党员组成一支支志愿队伍,夜间值守卡口,宣传防疫政策,入户摸底排查,组织核酸检测,运送生活必需品,对不理解的居民耐心劝导,对生活有困难的居民送去慰问。
温暖的人情味让每一个“小家”都感受到了“大家”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心,每个人都是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礼运·礼记》有言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必,是谓大同。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也是新时代我们对社区生活的美好向往。
亲爱的居民朋友们,我们在此发出倡议,请和我们一起,发挥志愿者服务精神,倾力打造“熟人社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浓浓真情点亮城市夜空。
桂南居委会
202#年10月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那个小角落
那个小角落,拂动着我的记忆。
那年冬天,大地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黑夜,同样的寂寥,没有声响,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气息,似乎天地间亮丽的光全都熄灭了,就连天空的颜色,也浓郁得像要掉下泪来。
我漫不经心地在小院里穿行,远远地就看见一株落尽了叶子的小树,伛偻在那个小角落。
这株小树,我经常看到它,但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有什么惊人之处。
这次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双腿竟不由自主地向着那个小角落慢慢地走去,走近时分明瞧见了它苍黑的裸枝上有着丑陋的疤痕。
但令我惊讶的是,一朵小花竟骤然开放在这粗陋的枝头。
它独自立在这儿,却毫不羞怯地绽放着那娇小的花瓣,倾吐生命中全部的芳香与色彩,露出新鲜的浅笑。
这静默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
它迫不及待地睁开纯真的眼睛,看到了湖面般寂静的小院,看到了那伤痕累累的枝干,看到了满地的枯枝败叶。
于是,它不愿再去观看院子里的一切,将眼光投向最高处的天空,但看到的还是灰色。
它不甘心就这样绽放一次,毫不遮掩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肆无忌惮地红,义无反顾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下独自灿烂。
面对如此热烈明亮的色彩,我情不自禁地摘下一片花瓣放进嘴里,它似乎在一瞬间融化了,那汁液渐渐地、渐渐地渗透,像巧克力一般,丝滑绵软,还有一股淡淡的甘甜,沁人心脾。
一阵寒风袭来,我美的享受一下子全消失了。
小花却像是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了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娇俏,回旋在整个小院,大概连飞扬而起的尘埃也听到了这无处不在的声音吧?陶醉于这天籁般的笑声,我想起了辛弃疾的“惜春长怕花开早”。
这朵小花在春天姗姗来迟之际就早早地开放了,它不惧怕寒风吗?它不后悔也许不能看到春的影子吗?它不会孤独吗?它灼灼的颜色解开了我的疑惑,亦将我照亮。
不顾一切,它就在这丑陋的枝头上,独自营造着属于自己的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一生。
悄悄地,我走了。
蓦然回首,那花依然开得灿烂,那朵花影连同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一起扎进了我的记忆。
那年的冬天,因那个小角落的这朵小花而变得温馨起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
请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春之伊始,人之新生
一缕春风拂过大地,带着春光的朝气,唤醒沉睡的生命。
渐暖的空气驱散了料峭的寒风,破冰的流水送来了温暖的气息。
和着春风的节拍,渐绿的柳条舞出动人的舞姿,含苞的花蕾吐露幸福的芬芳。
春天的信使——燕子,那清脆的鸣叫唤醒了沉睡的万物,那精致的燕尾服给蔚蓝的天空更增几分姿色。
立春,辞去冬日的萧条,迎来春天的生机。
大地上春的讯息传遍每个角落,也同样传入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田。
孩童穿着鲜艳的红衣迎接立春的到来;大人捡拾樟树根片用以焜春,驱除害虫以净屋迎春。
田间不再一片平静,而是活跃着生的气息。
老牛浑身充满干劲,目视前方,那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便是立春时节,人们在大地上留下的斑纹。
立春时节,家乡的人们有个习俗,要放鞭炮,那时大街小巷,爆竹争鸣,烟花齐放,人们以内心的澎湃与久候的渴望来迎接大地的福泽——“春”的到来。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深思。
时光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季节的更迭,立春一次次降临大地,但为何世人不曾对它有丝毫的怠慢?孩子眼中充满童真的渴望,大人心中充满敬意的祈祷,在他们那里,我找到了答案——立春是一种新生的渴望,也是一种内心的慰藉。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即开始;春,即温暖生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以强大的生命力为世人称赞,
也赋予人新生的契机。
“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这是宋朝曹修古于池上的愉快、期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这是晏几道立春时的蓦然回首;“悠然出山去,天阔浮云多”,则为明代舒頔的立春希冀。
这些便是立春的力量,无论在哪个时期,总有人会对立春吟诵赞美。
立春乃万物开始之时,意味着新一轮回的开启,任何生物只要有向上的生机,便可在这个春天绽放自己的光彩。
对新生的渴望是内心的一种动力,让人们在艰难前行的路上能披荆斩棘充满力量。
立春时节的那抹淡绿会渐渐地拂卷大地,这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力量,它会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
立春,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一段流光溢彩的岁月,一颗刚刚破土的种子。
万物复苏,百灵用歌声唱破大地疲惫的梦;生机勃勃,花儿草儿用色彩渲染大地。
调皮可爱的春姑娘开始拨弄大地,把大地变得生机盎然,每个角落开始流淌着春天的气息。
于立春时节,让我们满怀希望,整装待发!
必修下
第一单元:英雄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英雄。
为理想信念英勇牺牲的革命者,为国家富强无私奉献的改革者,为百姓免受灾难奋不顾身的普通人......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英雄。
英雄不一定都是建立千秋大业的伟人,英雄也可以是平凡的人,英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虽然时代变迁,但是英雄主义情怀,始终不能被磨灭。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英雄精神永不过时
何谓英雄?
猛志四海,聪明秀出,谓之英;审时度势,胆力过人,谓之雄。
曹操曾这样描述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此言得之!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
古今中外,可称之为英雄者,寥寥可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无数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深入我们民族骨髓的基因,即使世事变迁,沧海横流,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
英雄情结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根深蒂固,英雄形象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岿然挺立。
自古以来,我们就仰慕英雄,敬畏英雄,铭记英雄。
曹植《白马篇》中这样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土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捐驱赴难、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形象。
巾帼英雄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不仅体现了英雄的豪侠性格,更体现了杀身成仁的英雄情怀。
佛门英雄李叔同“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变法英雄谭嗣同“中国变法未有留血者,请从嗣同始”民族英雄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归”。
英雄每个时代都有,乱世救国是英雄,平凡中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亦是英雄。
焦裕禄、孔繁森、南仁东、黄大年等等,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都是值得我们仰望的英雄。
铁肩道义,将英雄之气融人基因;精忠报国,将英雄之魂注入血脉;视死如归,将英雄之志引入殿堂。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这就是英雄的情怀,这就是英雄的血脉。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英雄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