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音乐教案格式【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教案的繁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忧考⼩编整理了初三⾳乐教案格式【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洋乐话
教学⽬标:
1 了解欧洲⾳乐的发展历史,认真聆听西⽅古典⾳乐,理解和感受不同⾳乐风格。
2 了解什么是宗教⾳乐,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乐,及其有关⾳乐家⽣平简历。
3 能够随⾳乐或钢琴哼唱本课欣赏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内容:
1 本章节主要让学⽣了解西⽅⾳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了解欧洲古代巴洛克时期的⾳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这段时期的⾳乐。
2 通过聆听分析这些作品,了解西⽅古代⾳乐起源于宗教⾳乐并在此基础发展的线索拓展学⽣的⾳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世界⾳乐⽂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搜集有关⾳乐资料,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乐资料。
教学重点:
1 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2 通过欣赏理解旋律对表现⾳乐情绪的作⽤。
教学难点:
使学⽣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造⾳乐发展的基本脉络,领略不同乐派、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导⼊
1、让学⽣了解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器家族。
2、认识各种弦乐器的外型,了解其⾳质⾳⾊、表现⼒及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
3、听辩其各种乐器⾳⾊及其和声效果。
看图并欣赏乐器⾳⾊:⼩提琴、中提琴、⼤提琴、低⾳提琴、⼩号、短号、圆号、长号、⼤号、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管等。
西洋管弦乐队是20世纪初由欧洲传⼊我国的⼤型乐队形式,它的⾳域宽⼴,⾳⾊对⽐鲜明,表现⼒极为丰富,通常⽤来演奏⼤、中型乐曲。
管弦乐队中使⽤的乐器虽然很多,但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和演奏⽅式,可以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四⼤家族。
弦乐器家族家族的乐器⾳质柔和,富于表现⼒。
(师出⽰各种乐器的⾳⾊特征)
⼆、欣赏
(⼀)、初听《G弦上的咏叹调》
1、边欣赏乐曲边思考问题,听后由学⽣说出答案
(1)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
A⼩提琴 B ⼤提琴 C⼆胡
(2)乐曲的基本情绪
A深沉宁静 B 激昂雄壮 C 热烈活泼
(3)乐曲的作者
A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B约翰、克利斯蒂安、巴赫、
C贝多芬
2、学习作品的曲式
(1)熟悉作品第⼀部分旋律,教师提⽰应注意的问题:
速度跨⼩节连线的切分节奏变化⾳升降si 的⾳准。
(学⽣看谱跟着⼩提琴演奏录⾳唱乐曲第⼀部分旋律)
(2)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教师结合图式讲解此曲为单⼆部曲式,边听边点出乐曲的调式及乐曲的⾼潮.
(要求学⽣⽤⼿势表⽰:第⼀段旋律⽤⾷指表⽰,重复时⽤⼿掌表⽰,出现新旋律伸出⼆三指,重复时⽤⼿掌表⽰.)
3、学习作品的风格
教师总结要在学⽣的思考回答之后,对学⽣的回答要尽量给予肯定与⿎励,着重肯定这⾸曲⼦带有虔诚的宗教⾊彩,仿佛是宁静的沉思。
(在第⼆题的答案A的基础上进⼀步聆听,想像体会乐曲的内涵。
)
4、介绍曲作者
教师重点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作品、创作特点及在复调⾳乐上的贡献。
教师在《G弦上的咏叹调》乐曲声中,介绍巴赫家族。
教师肯定第3题答案A为此曲作者,B为曲作者之⼦。
(学⽣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由其他学⽣补充。
学⽣认识到作者对⾳乐的贡献是“⼤海”⽽不是“⼩溪”,对古典乐派的代表⼈物产⽣敬意。
)
5、总结与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回到起始的问题,即曲名、作者、演奏乐器、乐曲结构及复调。
(《G弦上的咏叹调》为背景⾳乐,逐⼀由学⽣回答以加深印象。
)
⼤家说得很好!下⾯我们再来欣赏⼀⾸合唱曲《哈⾥路亚》
(⼆)欣赏《哈利路亚》
1、欣赏《哈⾥路亚》合唱曲,了解宗教有关的知识。
问:⾳乐特点如何?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答:这⾸合唱⽓势震撼,旋律洗练⽽悠长。
合唱曲
问:这是哪⾸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乐?
答:这是亨德尔于1742年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的合唱曲《哈⾥路亚》,体现宗教⾳乐的庄严典雅,成为传世佳作。
1743年亨德尔的《弥赛亚》在伦敦演出。
当唱到《哈⾥路亚》时,英国国王为歌曲的激昂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
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都保留着听众起⽴听《哈⾥路亚》的传统。
“哈⾥路亚”⼀词的含义是指“赞美上帝”。
2、介绍什么是宗教⾳乐
宗教⾳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可以传经布道。
同时也奠定了多声⾳乐的基础。
宗教⾳乐包括:弥撒曲、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等。
3、作者介绍
亨德尔:出⽣在德国,在欧洲⾳乐与巴赫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他⼀⽣创作了⼤量以宗教为题材的⾳乐作品,作品具有英雄性、史诗性的风格特点。
(通过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欣赏来引⼊这⼀时期的部分风格特点。
)
引出巴洛克时期的⾳乐特点
总结:⾳乐中多使⽤管弦类乐器,少使⽤打击乐器。
作品内容从服务于宗教转向为世俗的王宫贵族。
——巴洛克时期的⾳乐特点。
巴洛克时代起源于意⼤利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富丽堂皇、热烈鲜艳、注重细节、装饰性强,常给⼈以紧迫感,⾳乐上也⼤体有这些风格。
(此处可展⽰⼀些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图⽚。
)
巴赫、亨德尔等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作曲家。
4、引出古典主义时期
(1)导⼊:西⽅资产阶级⾰命敲响了封建王朝的丧钟。
18世纪后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在思想上追求平等、⾃由、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和上升期资产阶级的精神⾯貌和追求。
海顿、贝多芬、莫扎特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今仍感动和激励着⼈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给⼈以美的享受和精神⼒量。
(设计意图:从巴洛克直接讲到古典主义,让学⽣很清楚这两个概念在时间上的过度,并顺利的引⼊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
)
(2)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古典主义时期的⾳乐作品,另⼀位⾳乐⼤师的⾳乐作品,作品名为《第九⼗四“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哪为⾳乐家创作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分钟的时间,了解⼀下这位伟⼤的⾳乐家。
(教师展⽰幻灯⽚,出⽰海顿的简历)
(3)师⽣公议:针对主要内容,教师展开提问,学⽣在回答过程中强化记忆,加深对海顿的了解。
(教师搜集⼀些关于海顿有趣的事,展⽰幻灯⽚,“备受尊敬的⾳乐⼤师”“慈祥的⾳乐家”)师⽣共议:请⼤家谈谈⾃⼰的感受!
⼤家说的很好!看来,海顿真不愧为⼀位伟⼤的⾳乐家。
下⾯我们就来欣赏海顿的《第九⼗四“惊愕“交响曲》。
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三)欣赏《第九⼗四“惊愕“交响曲》
1、欣赏
(1)为什么⽤“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2)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乐器?
(3)该作品从结构上分为⼏部分?
(教师展⽰幻灯⽚,呈⽰问题,然后链接到视频《第九⼗四“惊愕交响曲》,学⽣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发表意见,造成⼀种让学⽣专⼼欣赏并积极思考的氛围。
)
2、讨论并回答:
(针对上⾯三个问题,教师引领学⽣⼀⼀解决)
同学们,通过欣赏,请⼤家回答⽼师刚刚提出的三个问题:
3、为什么⽤“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由发表意见
师:肯定和补充学⽣的观点之后,教师进⼀步提出问题:⼤家知道海顿为什么写这样⼀部交响曲吗?(教师出⽰:惊奇的交响曲)
(1)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你听到了哪些乐器?
⽣:同学们畅所欲⾔,互相补充
师:⼤家说的很好,⼤家还记得
(2)该作品从结构上分为⼏部分?(教师出⽰问题,学⽣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发表意见,造成⼀种让学⽣专⼼欣赏并积极思考的氛围)
教师结合作品讲授:由代表基本乐思的⾳乐主题,带再现的⼆段体结构,第⼀段,单纯典雅的主题由⼩提琴轻微地齐奏⽽出。
第⼆段,先⽤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
进⼀步点出古典主义时期的⾳乐特点——使⽤管乐和弦乐的合奏战事和声效果。
三、课堂⼩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接触了三位⾳乐家的作品,这三位⾳乐家分别是巴赫、亨德尔和海顿,他们三位都可以称得上是名垂千古的⾳乐⼤师,希望同学们在欣赏并了解巴洛克时期的⾳乐到古典时期的⾳乐的同时,能从⾳乐家及其作品的⾝上得到感悟,更好地⾯对我们未来的⼈⽣。
《当兵的⼈》
⼀、教学内容:
学唱《当兵的⼈》
⼆、教学⽬标:
1、知识⽬标:知道什么叫“进⾏曲”,愿意深⼊总结进⾏曲在⽣活中的⼴泛应⽤。
2、能⼒⽬标:学会唱《当兵的⼈》这⾸歌,能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饱满有⼒、连贯抒情的声⾳,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
3、情感⽬标:初步了解当兵⼈的⽣活,热爱当兵的⼈。
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活。
三、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乐第13册第四单元
“当兵的⼈”是现代军⼈的代名词,也是⼀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豪感的称谓。
在改⾰开放的年代⾥,军⼈们放弃了不少个⼈机遇,以⽆私奉献精神,履⾏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1994年,当兵出⾝的作者在部队深⼊⽣活时有感于此,创作了歌曲《当兵的⼈》。
王晓岭的词作歌颂了军⼈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唱出了新时期⼠兵的豪迈⼼声。
曲作者臧云飞、刘斌谱出⼀⾸极具阳刚之⽓的进⾏曲。
⾳乐简炼上⼝,第⼀句“咱当兵的⼈”就以先声夺⼈的⽓势唱出了军威。
这⾸歌由刘斌⾸唱,深受战⼠和⼈民群众的喜爱,被⼈们誉为“真正军⼈的歌”。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设计意图:⼀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为下⾯的学习做情感上对⽐引⼊。
学⽣通过对同⼀体裁的不同乐曲进⾏互⽐,开阔了学⽣的视野,使学⽣对进⾏曲这种体裁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加深了学⽣的印象,启发和调动了学⽣的求知欲和兴趣,提⾼了学⽣的探究能⼒。
)
1、《拉德茨基进⾏曲》⾳乐声中,学⽣边击拍边⾛进教室。
(教师简单介绍曲名及表现内容)
2、⽐⼀⽐,赛⼀赛,看谁能说出更多的军歌?
(充分挖掘学⽣对军歌的了解程度)
3、播放《⼀⼆三四歌》和《说句⼼⾥话》。
类⽐欣赏,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体裁的不同乐曲进⾏互⽐,开阔了学⽣的视野,使学⽣对进⾏曲这种体裁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加深了学⽣的印象,启发和调动了学⽣的求知欲和兴趣,提⾼了学⽣的探究能⼒。
)
4、问题:这两⾸歌曲⾳乐风格有什么不同?
(在感受⾳乐时让学⽣⽤不同动作加以体验风格,并引导学⽣从速度、⼒度、节奏、情绪上去辨析以及找出答案。
)
(⼆)导⼊新课教学:
1、教师播放歌曲《当兵的⼈》。
思考:(1)这⾸歌是进⾏曲还是抒情歌曲?
(2)歌曲情绪前后是否⼀样?前后情绪有什么变化?
(3)并要求学⽣⽤不同⼒度的动作挥拍体验。
2、听后学⽣回答上⾯问题。
3、探讨歌曲的前后部分为什么会给⼈不同的感觉?
(轻放⾳乐,学⽣熟悉曲谱,⾃读歌词,师巡回指导,解决疑难句。
)
4、讨论发⾔,形成要点。
(1)根据歌词内容前后的不同。
(并让学⽣⽤不同的情绪、声⾳、⼒度来朗诵歌词)
(2)根据曲谱上的记号变化。
A、⽼师把去掉休⽌符、重⾳、切分节奏,附点的乐句与原乐句对⽐弹或唱,让学⽣听辩。
并理解⾳乐记号的作⽤。
B、通过学唱,让学⽣理解:⾳区变化,⼒度变化也会使歌曲情绪产⽣变化。
5、复听这⾸歌并轻唱,再次感受歌曲表达的意境。
6、问题拓展:
1、探讨:军⼈为什么有如此独特的风格?
2、讨论、明确:
a、特殊的使命,有钢铁的纪律,因此铸造了军⼈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钢铁意志,——“军营是铸造真正男⼦汉的地⽅”。
b、⼈民军队爱⼈民,对⼈民⽆限忠诚。
7、课堂短⽚欣赏:
⽼师:请看我们的军队。
(⽤多媒体播放〈⼈民解放军进⾏曲〉)
(播放〈⼈民解放军进⾏曲〉,为下⼀课时的欣赏教学做好铺垫,画⾯中军⼈的形象深深的吸引着学⽣们的注意⼒,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使学⽣更加深刻的了解战⼠们的⼼理。
)
⽼师:让我们以军⼈为榜样,争当时代青年。
8、课堂实践:
〈1〉学⽣⽤多种形式分组讨论后演绎歌曲。
〈2〉个别学⽣⾝穿军服表演解放军的风采,其他学⽣⼀边⼩声歌唱⼀边拍⼿为这⾸歌伴奏。
〈3〉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表演这⾸歌。
(教师将《当兵的⼈》作为背景⾳乐)
(设计意图:⾳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乐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击拍为进⾏曲的节奏特性:鲜明有⼒;演唱为进⾏曲的情绪特点:雄壮有⼒;队列创编与展⽰为进⾏曲的基本特点:步伐节奏。
由感性到理性,准确、清晰)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标是根据歌曲表情需要,运⽤饱满有⼒,连贯抒情的声⾳演唱,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豪迈情怀。
重点落在有情感的演唱,培养学⽣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以情感体验为线索,展开各项学唱活动,由于本节课⽬标设计较合理,学⽣能够积极地乐于参与其中,特别是在最后升华处,学⽣的情感表达很丰富,效果也较好。
《⽉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之故乡》《弯弯的⽉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泉映⽉》《⽉⼉⾼》《花好⽉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夜》。
单元教学⽬标
1. 欣赏《⼆泉映⽉》《⽉⼉⾼》《花好⽉圆》《⽉夜》等中外⾳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法。
2. 学唱歌曲《⽉之故乡》《弯弯的⽉亮》了解歌曲的⾳乐特点,⽤情带声提⾼演唱能⼒。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乐表现的综合能⼒。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欣赏⼆胡演奏的《⼆泉映⽉》与弦乐合奏的《⼆泉映⽉》,并在⾳⾊、风格上进⾏⽐较,细⼼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感受对⽉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
培养学⽣的艺术表现⼒以及艺术鉴赏能⼒。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
(2)对⽐分析⼆胡演奏的《⼆泉映⽉》与弦乐合奏《⼆泉映⽉》不同之处。
(3)分析《⽉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
单元主要教学⽅法
听唱法、拓展实践法、⾃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较法。
重难点指导
1.《⽉亮颂》单元围绕着“⽉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理解“⽉亮”在⼈们⼼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化底蕴。
教师可采⽤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的艺术表现⼒以及艺术鉴赏⼒。
2.《⼆泉映⽉》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
原曲为⼆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
欣赏弦乐合奏《⼆泉映⽉》,⼀⽅⾯加强学⽣对民族乐器⾳⾊的辨别⼒,另⼀⽅⾯运⽤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学⽣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之故乡》抒发了海外⾚⼦的思乡之情。
语⾔质朴、真挚、感⼈。
在演唱⽅⾯要注意⽓息均匀,线条流畅,⾳⾊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
歌唱艺术的核⼼是情,是情动于中⽽形于外。
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4的演唱。
可以借助节奏的对⽐× × × × ×|× × × × × ×|和固定⾳⾼的⽅法,先唱#4(升4)→ (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同⼀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
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乐和说唱⾳乐中⽤得较多。
变奏曲式也常⽤以写成独⽴的器乐曲或⽤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型乐曲
中,其变奏的次数并⽆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次。
第⼀节
教学⽬标
1. ⽤⾃然圆润的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理解“⽉亮”在⼈们⼼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化底蕴。
4. 启发学⽣⽤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然、圆润的声⾳演唱《⽉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胡独奏《⼆泉映⽉》的不同,从⽽进⼀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是琵琶传统⼤套⽂曲,器乐艺术中描写⽉亮的之作。
全曲古朴动⼈,委婉缠绵,优雅华丽,是⼈类⽂化宝库中的⼀份⽆⽐珍贵的⾳乐遗产。
全曲共分⼗⼆段:
海岛冰轮江楼望⽉海峤踌躇银蟾吐彩
风露满天素娥旖旎皓魄当空琼楼⼀⽚
银河横渡⽟宇千层蟾光炯炯⽟兔西沉
2. 歌曲《⽉之故乡》
歌曲《⽉之故乡》由彭邦桢作词,由刘庄、延⽣作曲,是⼀⾸游⼦怀念故乡的歌曲。
语⾔质朴、真挚、感⼈,抒发了海外⾚⼦的思乡之情。
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
⾳调⽤的是雅乐七声⽻调式,与清乐七声⽻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
韵辙是“江阳”韵,教学要点是:⾸先要求每⼀句的收声要到后⿐腔,并始终保持在同⼀个位置上;其次,声⾳要求连贯⾃然,字与字之间要在声母之间连接,过渡⾃然;再次,情感要真挚,体现两岸同胞的⾻⾁情深和祖国⼈民对宝岛早⽇回归的期盼。
3.《⼆泉映⽉》
《⼆泉映⽉》是我国民间⾳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原曲为⼆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
如:⼆胡与乐队、弦乐四重奏等。
乐曲由引⼦和六个段落构成。
(引⼦A+A1+A2+A3+A4+A5)它以⼀个⾳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了五次变奏和发展。
这是我国民间⾳乐中最为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
解放以来改编的《⼆泉映⽉》,⼀般都将原曲的六段谱缩减成四段谱。
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也作了各⾃独特的处理和解释。
如:张锐的柔美纯净,王国潼的浑厚苍劲,闵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华的激昂悲愤,呈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泉映⽉》的主题⾳乐带有倾诉性的、令⼈沉思的,旋律则富于起伏变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
⾳乐主题以及后来的⼀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忧伤,由忧伤⽽悲愤,由悲愤⽽怒号,由怒号⽽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导⼊
1. 教师朗诵诗⼈李⽩的古诗《⽉下独酌》。
(《⽉⼉⾼》⽚段)
2. 教师提问:此⾸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回答:李⽩、《⽉下独酌》,诗⼈以明⽉、⾝影为伴,对⽉⾼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 师:古往今来,⽉亮是中国⼈永恒的话题,也是⽂⼈骚客吟唱的对象。
因为⽉亮倾注了⽆尽的情思,寄托着⼈们对故乡的⽆限眷恋。
提起⽉亮,胸中涌起⽆限期望。
千百年来,多少⼈把⽉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起歌唱、赞美⽉亮,⼀起学习第⼀单元《⽉亮颂》。
(出⽰⽉亮图⽚)
⼆、欣赏琵琶独奏曲《⽉⼉⾼》
师:⽉亮,这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的传说。
(欣赏嫦娥奔⽉动画)让⼈感到⽉亮也有了⽣机和活⼒,有了灵性和感悟。
那份眷恋之情油然⽽⽣,我们⾃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乐作品。
⾳乐家是如何运⽤不同的⾳乐形式描写⽉亮的呢?刚才⼤家听到的背景⾳乐就是琵琶独奏曲《⽉⼉⾼》的⽚段,下⾯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这⾸作品。
1. 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幅画⾯?
(2)《⽉⼉⾼》的旋律有何特点?⾳⾊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 学⽣回答问题:
a. (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挂的情景。
b. (2)⽤舒展的旋律,清亮的⾳⾊,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夜之中。
师可提⽰:这⾸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的定弦法是A、d、e、a低⾳区浑厚、低沉;中⾳区柔和、明亮;⾼⾳区清脆、坚实。
三、学唱歌曲《⽉之故乡》
1. 的赏⽉时间是哪⼀天?说⼀说这⼀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五,家⼈团聚、吃⽉饼、赏⽉……)
2. 我们来了解⼀下关于中秋节的⼀些⼩知识。
每年农历⼋⽉⼗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中秋也称仲秋。
⼋⽉⼗五的⽉亮⽐其他⼏个⽉的满⽉更圆,更明亮,所以⼜叫做“⽉⼣”,“⼋⽉节”。
此夜,⼈们仰望天空如⽟如盘的朗朗明⽉,⾃然会期盼家⼈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称“团圆节”。
3.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团聚在⼀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却⼀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团聚。
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就请⼤家欣赏⼀⾸思念故乡的歌曲《⽉之故乡》。
4. 欣赏歌曲《⽉之故乡》后,让学⽣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海峡两岸⼈民⽉夜思乡、⼼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
5. 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的⾳准问题。
)
1=C 4/4
Liang~~~~~~~~~~~~~~~~~~~~~ (⽤此⾳作为发声练习,为了配合歌词的韵辙“江阳”韵。
)
Liang~~~~~~~~~~~~~~~~~~~~~~~~~~~~~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视唱乐谱。
(《⽉之故乡》歌曲学习)
7. 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度变化:当唱到“看⽉亮,思故乡”时,声⾳和感情要有推进,⽽后的“⼀个在⽔⾥,⼀个在天上”,可以加⼤⼒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带⼊遐想的空间。
8. 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起过年。
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
让我们⽤轻柔圆润的声⾳,有感情地演唱作品。
歌唱艺术的核⼼是情,情动于中,⽽形于外。
(⼤熊猫团团、圆圆的⽣活照)
四、欣赏《⼆泉映⽉》
唐代诗⼈张若虚《春江花⽉夜》中提到:“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代代⽆穷已,江⽉年年只相似。
”⽉亮见证了⼈间的悲欢离合,⼈类对⽉亮也倾诉了⽆数的⼈⽣梦想。
下⾯请欣赏⼀位饱尝⼈间⾟酸和痛苦的盲艺⼈对⽉的感情流露。
1. 播放《⼆泉映⽉》⾳乐主题,结合阿炳的⾝世,你从⾳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能说出痛苦、⾟酸的⼼情。
能⼒强的学⽣还说出⾳乐优美、朴实、时⽽也激动。
2. 介绍民间⾳乐家阿炳。
(《⼆泉映⽉》电影⽚段)
3. 边听⼆胡独奏《⼆泉映⽉》⾳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赏后,请学⽣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
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区逐渐向⾼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争的激动⼼情。
继短⼩的引⼦之后,旋律由商⾳上⾏⾄⾓,随后在徵、⾓⾳上稍作停留,以宫⾳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第⼆乐句只有两个⼩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乐句尾⾳的⾼⼋度⾳上开始。
围绕宫⾳上下回旋,打破了前⾯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限感慨之情。
进⼊第三句时,旋律在⾼⾳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了作者内⼼的⽣活感受和顽强⾃傲的⽣活意志。
5. 初听《⼆泉映⽉》。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
⾼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
6. 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聆听到每次变奏的⾳响变化?
其变奏⼿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变奏变化⼤,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成。
⽽碎⼸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变奏系⽤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成。
旋律中出现新的⾼点⾳。
变宫⾳“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活的向往。
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
但b句中出现了长⾳“2”,这和前⾯乐段仅属⼀⾳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乐产⽣了疑问的语⽓。
清⾓⾳“4”的出现,使⾳乐具有新的情调。
这⼀乐段⾳乐⾊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昂,起伏动荡较⼤,随着速度的⾃然加快,情绪⼀步紧似⼀步。
⽽⽤强⼒度﹑⼩抖⼸和顶点⾳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潮,⾳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出。
这是盲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开始做为尾声,给⼈以意犹未尽之感。
旋律最后⼏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7. 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活实际来讲解。
⽐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饼、变奏分别在传统⽉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饼、⾖沙⽉饼、枣泥⽉饼等,学⽣会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赏弦乐合奏《⼆泉映⽉》视频⽚段,思考⼆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学⽣从⾳⾊、风格、表现⼿法上分析。
总结⼆胡演奏⾳⾊质朴,有民族风味。
弦乐合奏⾳⾊丰满,⾳响敦厚。
五、课堂⼩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们借“⽉”思乡的真挚情感。
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共鸣,⽤“⼼”歌唱,相信⼀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的。
《⼆泉映⽉》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活的真实写照。
的⽇本指挥家⼩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
”⾳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了解⾃⼰的⾳乐,喜欢⾃⼰的⾳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