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 公关世界 121

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展望

文/徐世康

摘要:在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提升文化素质,也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而线上线下互动的授课方式以及灵活的评价体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过,在当前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设置中,也存在课程设置不足以及偏重功利性等问题,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而言,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文化自信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我们更要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在立足现实与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发展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大国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1]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实践党和国家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构成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我国近150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一批以“旅游”为特色的院校,又以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旅游职业院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以及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典型代表,而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均出现在相关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通常而言,相较于其余专业,旅游类专业是个充满活力的、比较外向型、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该专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法、懂人、懂趋势”“会做文案、能开发布会”等,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置时所强调的史地文化素质、民俗文化素质、人际交往素质以及逻辑思辨素质等,正与这一需求相适应。

一、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重要意义

1.实现全面育人,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星联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最终目标都是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旅游应用人才,其除了需要具备必需的专业素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拥有社会可持续竞争力,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类型的文化素质课程也都出现在了有关院校的培养方案之中,据《旅游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统计可知,其中山东旅院设有14门文化素质课程,桂林旅院有9门,上海旅专18门,南京旅院33门以及浙江旅院40门,这些课程又可分为公民素养类,如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类,如旅游文案创作;人文素养类,如中国简史;艺术素养类,如中国陶瓷鉴赏;科学素养类,如人与信息、人与自然等,又以人文素养类与职业素养类最为常见,而其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同样可归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之中。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教成[2019]13号),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健全德技并修”,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显然,上述高校的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意见,而不同类别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助力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而言,尤为关键,如有关中国艺术与审美类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气质与形象;而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类的课程,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自信等。

2.响应国家号召,蓄力职业化发展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教成[2019]13号)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可知作为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其毕业之际,除了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外,尚需具

公关世界 \ PRWORLD

备政治意识、社会意识、服务劳动意识、信息素养、团队意识、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文化素质。而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设,也同样服务于这一理念,如上海旅专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外,尚有美丽中国、中国美学、中国史纲要等相关课程,分别从中国地理环境、中国审美意识、中国历史文化等维度展开,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上海旅专还在每学期设立为期一月的“校服月”,并与校团委合作,积极开展汉服展示、诗词朗诵、经典阅读等活动。除了校内实践外,上海旅专还积极利用暑期时间,分批组织优秀的大学生前往各地调研名胜古迹等。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旅专还致力于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实践“大思政”的理念,并积极组织授课专、兼职教师参与到思政课程的讨论中,以提升其对于课程的把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课外调研活动中,也特别注重将红色文化作为重点,实现“三全育人”。

综上可知,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总体上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锤炼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力求通过学校教育的渗透,全面满足学生未来从作为普通社会公民到旅游职业者再到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文化素质需求,并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

二、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具体特点

1.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

据《旅游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统计,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主要授课模式包括讲授/案例/讨论、专题讲座/讨论、讲授/实操、讲授/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主要根据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其中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最为常见。具体而言,以上海旅专为例,在内容方面,授课教师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作为教材,教师在线下课堂讲授上编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发展历程以及中编的古代教育、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史学以及古代哲学部分,而对于下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部分,则由同学通过超星学习系统线上学习,教师不定期检查。[3]此外,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时,除维持线上线下模式外,还适当增加了探究类、讨论类以及社会实例问题分析,并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工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授课环节中,还采用了实际研讨等方式来开展课程。对于部分合适的课程,甚至采用了校企共建的模式,以便做到产教融合,而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积极肯定。

2.形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常而言,传统的终结式、单一的考核方式,是高职高专院校考核模式的唯一形式,而在部分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评价活动中,则提出了创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适应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具体表现为:其一,注重小组汇报形式。即根据班级人数划分若干小组,以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哲学思想等为主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当堂汇报,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群体之间的团队合作。其二,免试模式的提出。鉴于传统文化及其拓展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并助力其未来的工作与就业,故而在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也创造性地提出了免试模式,对于个别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主动参与课程探索与研习活动的学生,给予其期末免于考核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三,注重与潜在职业相结合的模式,如部分高校的投资理财课程,采用了直接撰写理财计划书的考核方式;又如旅游文案创作课的结课方式,为当场创作命题旅游文案,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与潜在职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因其实用性强,近来在旅游财贸类专业中,越来越得到认可,并有推广至其余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的趋势。其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为保证课堂效果,部分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除了由教务处组织巡查外,还采取了引入第三方督导的模式,定期进入课堂,随堂旁听授课教师的课程内容,并在每学期末,组织学生群体进行访谈,了解其人对于授课教师的评价,个别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还在每学年设立教学竞赛,并鼓励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教师积极参与,对于在教学比赛中获得名次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免除其部分的年度考核任务,使得教师群体得以更好地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准备活动之中,保证授课效果。

此外,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还尝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细化考核指标,注重过程性考核,将文化习得、技能掌握、团队合作、身份自觉等方面综合纳入课程考核之中,以保证在对所有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实现公平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