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Eric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医学

中药鉴定学医学

科学的采收方法: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
阶段这两个指标相结合。
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 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 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类药材,可全年 采收。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宁静致远
汇报日期
中药鉴定学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真伪: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01
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02
虫蛀
03
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
04
温度在16℃~35℃;
0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06
药材中含水量在13%以上。
07
2、害虫的防治 a.经验贮藏 喷洒白酒,放置樟脑、大蒜、花椒; 可将相互起保护的药材放在一起,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 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b.利用温度贮藏 (1)低温法 药材害虫: 在8~15℃时停止活动; 在一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 低于一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 a.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时抑制了 酶的活性。 b.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 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 注意: a.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 用此法。 b.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 须缓缓升高,以防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粒 发生糊化。

中药鉴定学图谱(完整版)

中药鉴定学图谱(完整版)

中药鉴定学图谱中药鉴定学图谱[中药鉴定学图谱]中药鉴定学图谱中成药的鉴定《中国药典》201X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458种,但全国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已超过5000种,中药鉴定学图谱。

中成药的鉴定方法同中药材一样,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有显微镜鉴别,已成为控制中成药质量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和质量标准内容之一。

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以色谱法和光谱法为主进行含量测定这部内容我们将在第二讲中细述。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及中成药)都要制定质量标准。

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临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的含量测定等。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 中药的资源中药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

据全国在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在这些种类中,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药约500余种,民族药1500~201X种,其余为民间草药。

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经营的商品中药材中,野生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80%以上,约占收购量的60%。

许多药材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气候、土壤、水质和多年来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卓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称为道地药材。

据初步统计,全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

如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鹿茸、人参,辽宁的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东的北沙参、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参、浙贝母,福建的泽泻,广东的砂仁,广西蛤蚧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图谱》()。

2024版《中药鉴定学》

2024版《中药鉴定学》

01中药鉴定学概述Chapter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任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030201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02中药资源与分类Chapter中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中药资源的特点中药的分类方法中药的分类体系中药分类体系主要包括药用部位分类法、功效分类法、自然系统分类法等,不同的分类体系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场景。

解表药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金银花、黄连等。

祛湿药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的药物,如茯苓、泽泻等。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01020304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祛瘀药安神药03中药鉴定方法与技术Chapter基原鉴定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性状鉴定通过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质地、断面等特征,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等特征,进行更细致的鉴别。

横切面显微鉴定粉末显微鉴定将药材横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横切面的组织构造、细胞排列和形状等特征。

表面制片显微鉴定物理常数测定01化学成分分析02光谱分析03生物效价测定生物技术鉴定免疫学方法04中药质量评价与标准Chapter中药质量评价的意义与原则保障中药安全有效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1 2 3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程序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与制定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中药质量评价的指标中药质量评价的新技术05中药鉴定实践与应用Chapter常见中药的鉴定实践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中药鉴定的案例分析人参的鉴定黄连的鉴定熊胆的鉴定中药鉴定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01020304质量控制资源开发国际贸易学术研究06中药鉴定学的挑战与展望Chapter中药鉴定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中药品种繁多,鉴定难度大鉴定方法落后,难以满足现代需求中药资源匮乏,优质药材难以保障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鉴定技术不断创新01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02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03提高中药鉴定水平的措施与建议加强中药鉴定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先进的鉴定技术和方法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THANKS。

中药鉴定学课件

中药鉴定学课件
质地:触摸药材的质地,判断其是否干燥、 柔软等
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判断药材中含 有哪些有效成分
炮制方法:了解药材的炮制方法,判断其 是否经过正确的炮制过程
产地:了解药材的产地,判断其是否来自 正宗产地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
外观鉴别: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理化鉴别:利用化学方法检测药材的成分和含量 生物鉴别:利用生物技术检测药材的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 安全性评价:检测药材的毒性、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理化鉴定
性状鉴定:观察中药的外观、 颜色、气味等
显微鉴定:观察中药的细胞、 组织、粉末等微观结构
理化鉴定:测定中药的化学成 分、含量等
生物鉴定:利用生物技术鉴定 中药的活性成分、毒性等
中药鉴定技术与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规技术
显微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 中药的组织结构
理化鉴定:利用化学方法测 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现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当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生物学:中药鉴定学需要生物学知识来识别和分类中药
化学:中药鉴定学需要化学知识来鉴定中药的成分和性质
药理学:中药鉴定学需要药理学知识来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临床医学:中药鉴定学需要临床医学知识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YOUR LOGO
中药鉴定学PPT 课件
汇报人:
,
汇报时间:20X-XX-XX
添加目录标题
中药鉴定技术与 方法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材的鉴别与 评价
中药鉴定基础知 识
中药制剂的鉴别 与评价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作用

《中药鉴定学》康延国主编(2007年5月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习笔记

《中药鉴定学》康延国主编(2007年5月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习笔记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的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文献,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注意:此处的“品种”是指物种species,而非品种breed(属; 种类)或variesty(进化的物种)一定物种(品种)的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

中药材品种混乱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一药多源:如贯众达58种地区习惯用药:如在全国将胡椒科风藤和石楠藤称为海风藤,而在湖北则将其称为岩香藤;另外,湖北将夹竹桃科络石藤称为石楠藤,将桑科霹雳称为络石藤,将松萝科松萝称为海风藤。

品种混淆:以假充真(包括误种、误收、误收、误用导致的和人为地伪制假药):如五叶子提取了浸膏,金银花粘附杂质,海金砂含灰砂>30%(规定不得超过10%),掺硫酸镁或亚硝酸盐增重等。

品种是变化的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本草考证,理清缘由:如虎掌和南星整理品种,澄清混乱,一物一名调查研究,继承发展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的鉴定是指鉴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杂质和有害物质(有害物、农残、重金属、霉)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种质资源:如白术的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不能用作白术,无白术的功效,有些地方称为平术),党参不同品种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一样,苍术野生种子和栽培种子,半夏野生球茎和栽培球茎(品种退化)生长方式:如柴胡栽培则主根少,须根多,柴性大,显微结构改变;桔梗的栽培(皂苷含量低,止咳效果不好)、半野生(是个较好的方向)和野生是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客观因素:如内蒙黄芪栽培在河北则分枝多,柴性大,甜味低栽培技术,田间管理——主观因素:包括农田、水利、肥料、农药、管理(整地、播种、除草、整枝等)采收(时间和方法):如菊花的头水和二水,桔梗的一年和多年加工和干燥:如苦参水泡切制则提不出苦参碱运输和储存常用的中成药鉴定方法: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以色谱法和光谱法为主的含量测定、必要的检查等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鉴别中药材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深入了解中药材的形态、质地、化学成分等特征,中药鉴定学能够准确判断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并且对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药鉴定学这门精品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中药鉴定学的内容中药鉴定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形、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形态学鉴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分辨能力,能够准确辨认中药材的形态特征。

2. 组织学鉴定:通过显微镜下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对其进行鉴定。

组织学鉴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技巧和细致的观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中药材的组织结构是否符合标准。

3. 化学成分鉴定:通过化学试剂对中药材进行反应,检测其中的化学成分,对其进行鉴定。

化学成分鉴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和有害成分。

4. 质量评价:通过对中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中药材的质量。

质量评价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二、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中药鉴定学能够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避免假冒伪劣中药的流通。

这有助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中药能够正常发挥疗效。

2. 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鉴定学能够提高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科学准确地鉴别中药材,可以加强中药的品牌效应,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3. 丰富中医药学科体系:中药鉴定学为中医药学科体系增加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它与中药学、药剂学等学科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学科体系。

4. 提升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药鉴定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中药的兴趣和热爱。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基本任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等内容。

其中,重点需要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明确鉴定中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鉴定基础鉴定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命名规范、药材的形态学特征、植物组织构成等内容。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规范,掌握常见中药药材的形态学特征和植物组织构成的基本知识。

三、形态鉴定形态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中药药材的外形、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的鉴定要点。

需要掌握中药药材外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和鉴定标准,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外观特征。

四、解剖鉴定解剖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药材的解剖学特征,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解剖结构的技巧,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解剖特征。

五、显微鉴定显微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中药药材的细胞特征和组织构成,掌握常用染色技术和显微鉴定方法。

六、化学鉴定化学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中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了解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其特征,掌握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鉴定技术,重点理解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七、鉴定方法鉴定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使用的常用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性状鉴定、组织学鉴定、理化鉴定、色谱鉴定、质谱鉴定等。

需要掌握不同鉴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中药的鉴定工作。

八、鉴定技术与设备鉴定技术与设备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中所使用的常见技术和设备,包括显微镜、染色剂、色谱仪、质谱仪等。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
01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概念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是指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储存、保管和维护,
以保持其质量和药效的过程。
02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方法
主要包括干燥、防潮、防虫、防鼠、防霉等措施。同时,根据不同中药
材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储存和保管方法。
03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注意事项
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交叉感染和混淆,确保中药材质量
理化鉴定
总结词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 对中药进行鉴定的方法。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 质进行鉴别,如采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成分的中药具有较 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理化鉴定需要 使用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且操 作较为繁琐。
可靠、安全有效。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储存设备,确
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04
中药的鉴定方法
基源鉴定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矿物种类进行鉴定,确定中药的来 源。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是通过观察中药的植物形态、花、果实、种子等特征,动物形态、骨骼、器官等特征, 以及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来确定中药的来源。在进行基源鉴定时,需要掌握大量的植物、动 物、矿物知识,以及各种特征的鉴别要点。
感谢观看
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也是中药学领域
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重要性
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保 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 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完整版)

中药鉴定学(完整版)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分对象是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我国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就有近3000种,它是现今中药科学继承和发扬的基矗现今中药品种约有13000种,在中药鉴定中,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品种一错,全盘皆否。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同一种中药各地使用的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中药名称,造成品种混乱。

如贯众,全国以贯众之名药用植物有11科、18属、58种之多。

而人参在历代有多达30余种别名。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如《本草经集注》载:“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所以从古到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这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科的植物。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如始载于《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均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根作白附子用,两者疗效不同,如何变迁的,尚待深入研究。

《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南

《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南

《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南《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它是在继承传统中药鉴别经验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材新资源发现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药鉴定学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

《中药鉴定学》总学时数为78学时,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理论教学包括总论与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需要重点掌握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中药材的鉴定方法与程序及一般鉴定规律。

各论按药材的药用部位分类,每个药用部位的中药品种均包括掌握药材、熟悉药材及了解药材。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从课程特点来说, 《中药鉴定学》是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等课程基础上, 通过眼看、鼻嗅、口尝及手触等直观方法, 研究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通过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手段研究药材的内部构造特征,并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研究药材与常见伪品的宏观和微观上的区别。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每一类药材都有一定的鉴定规律,因为每一类植物药材都是一个器官,植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统一的规律。

如根类有根类的特点,花类有花类的特点等。

在每一个章节的概述均讲述了本节的药材鉴别特点与规律,只要掌握了规律,再重点选择每一类药材中的一种或几种药进行学习,研究透彻,从而由一而知十。

对于显微鉴别,横断面要对照切片图边看边学。

每个科属的药材往往有其共性,但具体到每味药材又有其独自的特征。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且非常重要的科学学科,它是指用理论和实践方法来对中药品种进行鉴定并判断其质量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它对于保障中药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推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鉴定学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对中药药材进行鉴定,判断其品种、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同时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品种的来源,防范假冒伪劣产品,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和目的是通过鉴定中药的品种、质量、来源及科学使用方法,保障人体的健康和中药产业的发展。

3、中药鉴定学的对象是中药药材及其制剂。

二、中药鉴定分类中药鉴定可分为两类:状物鉴定和性质鉴定。

1、状物鉴定状物鉴定又称形态鉴定,是指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器皮、花、叶、茎、根、果实、种子、树皮、茸毛、矿物、地理产地等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确定该药材的品种、质量和产地。

2、性质鉴定性质鉴定又称性状、理化、化学鉴定,是指通过对中药药材的理化、化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或比较分析,从而确定该药材的品种、质量、适应症和活性成分。

三、中药鉴定的重要性中药鉴定是中药学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健康和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1、保障人民健康中药是我国重要的治疗工具,因此,中药质量的保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责任。

中药鉴定学可以对中药药材的品种、质量、产地、适应症和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或消除中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2、保障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中药在我国是一项重要的产业,也是传统的文化和知识资源。

中药鉴定学可以对中药品种的来源、药材的品质、活性成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中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同时可以促进中药生产和市场的有效规范和管理。

四、中药鉴定的原理和技术1、中药鉴定的原理在中药鉴定过程中,需要遵循中医药“四体对照”原理。

四体对照,即器质损伤与否对比、色泽、外形、气味、口感、结构等外观特征对比、病虫害检查和与同类药材的鉴别等方面进行全面对照,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和错误鉴别。

中药鉴定学课件(一)

中药鉴定学课件(一)

中药鉴定学课件(一)中药鉴定学课件教学内容1.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讲台和投影仪2.中药鉴定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3.实验室用具和中药样本4.示范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准备材料教学目标1.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熟悉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4.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定能力和综合实验水平设计说明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操作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和判断3.结合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知识点,深化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4.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药的特征和成分–讲解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介绍常用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鉴定、色谱法、光谱法等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讲解常用的鉴定技术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仪等–演示使用常用设备进行中药鉴定的操作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分配学生进行中药鉴定实验操作–提供中药样本和实验指导–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鉴定5.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操作的效果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实验和分析能力的目标?•对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有什么改进的地方?以上为中药鉴定学课件的框架,通过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的扩充和设计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学课件教学内容1.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药的特征和成分分析–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红外光谱仪(FTIR)–质谱仪(MS)等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示范实验操作流程–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准备1.讲台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范操作2.中药鉴定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复习和进一步学习3.实验室用具和中药样本–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鉴定设备–各种中药样本4.示范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准备材料–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中药鉴定案例和相应的数据教学目标1.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熟悉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设计说明1.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3.示范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流程4.结合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提出中药鉴定的基本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2.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讲解中药的特征和成分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药鉴定的重要性–介绍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强调对中药的综合分析3.常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和设备–讲解常用的鉴定技术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领域–示范使用鉴定设备进行中药鉴定的操作,让学生熟悉实际操作流程4.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分配学生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验操作–提供中药样本和实验指导,以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和讨论案例,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的理解和判断能力5.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老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提供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课后反思•学生积极参与了实验操作和鉴定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吗?他们是否充分理解了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掌握了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吗?他们的实验操作和鉴定能力有何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上是中药鉴定学课件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准备,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判断能力。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旨在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它继承了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同时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发汗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有些药材会被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例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药材。

走油(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是一种异常构造,即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XXX是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过桥是指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晶鞘纤维是指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芦头是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而芦碗是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艼是人参的不定根。

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如桔梗)。

蚯蚓头是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狮子盘头是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怀中抱月是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鹦哥嘴是指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气孔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栅表比是指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脉岛是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而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萌发孔有3孔沟(金银花)和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两种形态。

嵌晶纤维是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例如麻黄。

XXX是指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数量在17-25个。

《中药的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的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理化、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鉴定分析,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一、外观形态鉴定对于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中包括香气、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黄芩的外观特点是呈现黄色,味苦而微酸;陈皮则具有橙黄色,外形变薄而皱缩的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药材的真假和质量。

二、理化性质鉴定理化性质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来判断其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PH值等方面的测试。

例如,通过测试中药材的溶解性,可以判断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值相符合。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判断其质量和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成分的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仪器,可以准确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

四、微观鉴定微观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方式、毛发等微观特征,可以辨别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五、药效鉴定药效鉴定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判断中药材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对某种中药材进行抗菌试验,可以评价其抗菌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质量标准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鉴定结果,并依据国家相关药典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观特征、药效等方面的鉴定,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别、鉴定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传统医药文化,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由于中药种类繁多,形态相似,因此对中药的鉴别和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药鉴别的重要性中药鉴别是指通过对中药材的特征、性状、组织结构、性质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确定其真伪、质量、来源等属性的过程。

中药鉴别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因此对中药鉴别的研究至关重要。

二、中药鉴别的方法1.形态学鉴别:观察中药的外部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解剖学鉴别:通过显微镜下对中药的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等进行观察鉴别。

3.理化鉴别:包括对中药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如水分、灰分、挥发性成分等。

4.成分鉴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鉴别。

三、中药鉴定学的应用领域1.中药材供应链:在中药材市场上,中药鉴定学可以帮助监管部门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维护中药材市场秩序。

2.临床应用:中药鉴定学对中药疗效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中药,提高中药治疗效果。

3.科研领域: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可以推动中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四、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鉴定学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

未来中药鉴定学将更加依赖现代化科技手段,如红外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提高中药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结语中药鉴定学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保障中药的质量、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鉴定学能够不断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是关于中药鉴定学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解决品种混乱的途径:
① 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 ② 考查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 ③ 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 ④ 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
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
• 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 原因: ①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②个别人有意掺伪、做假; ③正品短缺。
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 易干燥。加热时间的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 ,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白芍煮至透心,天麻 、红参蒸透,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
• 熏硫 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
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 。 • 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 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 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 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 仲、玄参、续断等。 • 干燥
除少数药材,如石斛、紫花地丁等,有时 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 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 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 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干燥的方法 通常有晒干、烘干、阴干等。
三、中药的贮藏
• 中药材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 燃、自然分解等
•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 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 误和补充,增药716种。
•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的两部专论植物 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 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 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 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 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 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 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以及药效成分分析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中药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药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鉴别是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
分析,来区分中药材的真伪和杂质的方法。

通过对中药材外观、色泽、气味、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以及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细胞学和解剖学研究,可以判断出中药材的真实性和品质。

其次,中药质量评价也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主要从外观、理化指标和有效成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包括评估中药材的色泽、大小、形状等外观特征,测定其中的水分、灰分、挥发油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如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等。

最后,中药鉴定学还包括对中药材中药效成分的研究与分析。

中药材中的药效
成分是中药的主要活性组分,对中药的疗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通过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对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解析中药的药效机制以及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条件对中药材中药效成分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药效成分的
分析。

这些研究内容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称为“中医”、“中药”。
药物按来源分:



天然药物:具有药用价值或有效成分的天然动物, 植物、矿物。如中草药、中药、草药、民族药、 药材、生药等都属天然药物。 人工合成药物:由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通过化学 合成而得。 生物制品:通过生物本身进行合成或从生物体、 器官、脏器及组织中提取出来的药物。
(6)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药


A、组织培养:人参皂甙(日、朝、俄、德已 能进行工业化大生产)、薯蓣皂甙、萝芙木生 物碱、冬虫夏草等,能组织培养的中药有30多 个品种,如国家一类新药——“金水宝”胶囊 (江西产)就是以青海产虫草中分离新得的虫 草菌-蝙蝠蛾拟青霉Cs-4菌株,经纯化、人工 发酵培养、加工而成。 B、酶制剂:国家级一类新药蕲蛇酶制剂用于 血栓的治疗较好。 C、此外,如活体取香、人工埋核培植牛黄、 活熊取胆等新技术的应用。
2、中药材开发研究
(1)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中发现新药
A、云南发现一种云南钩藤,总碱含量 0.22~0.26%,比正品还高; B、柴胡一新种比北柴胡皂甙高2~3倍,比南柴 胡高6~8倍。 (2)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新药 A、人参的茎、叶、花、果实中均含有与根相 似的皂甙 有的含量比根部高,所以人参全株都可入药; B、杜仲叶与皮在成分上极相似,故叶可代替 皮入药(如开发保健品或叶经提取成分后再 用叶炼成橡胶或叶打粉碎加入饲料中喂鸡, 降低胆固醇)。

2、同物异名:指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区称呼不
同的名字,如

我省曾大量从广东调入藤黄科植物田基黄 治疗肝炎,后经查明,广东的田基黄=四 川地耳草。 浙江、江苏的连线草=四川透骨消; 上海平地木(紫金牛Ardisia =错误
现今考证,虎掌和天南星实为二物, 虎掌为掌叶半夏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块茎,南星为 南星属异叶天南星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及同属数种 植物的块茎,纠正了“纲目”将其 合二为一的错误。
5、民族药:指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习惯使用 的天然药物。使用有一定的地域性,如藏 药、彝药、蒙药等。 6、药材:指经产地简单加工的原生药物。 或指供医疗应用的原料药材,即未经精制 的天然药物。 7、生药:即为药材,指取自生物的药物, 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经过简单 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实质 上即指中药材。随着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和 天然药物的普遍利用,中药、中草药、草 药、生药、药材的涵义有时较明确区别。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1节 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
1、《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的最早药物 学专著,成书年代约在西汉时期,即公元 1-2世纪。载药365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 的药物知识;是历代本草发展的基石。 2、《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编著,载药 730种,该书是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 分为玉石、草本、虫兽、菜、米粮等;为 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药物按指导理论分:


西药 中药 民族药
2、中药: 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 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它包括 三部分,即:
中药材:指产地简单加工的原生药物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饮 片:在中药炮制理论指导下,制出 的用以配方的药物。 中成药:即成方制剂。

3、草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民间医(草医) 用以治病或口碑相传的地区性民间药或不进国 药商店的药。即流传于民间,处于萌芽状态。 有人说:“草药是中药的萌芽,中药是草药的 发展”。 4、中草药:随着人们对草药的不断研究和认识, 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新应用(如绞 股蓝、罗布麻、毛冬青、矮茶冈、穿心莲、金 钱草等)或作药材收购,于是有将草药和中药 统称为“中草药”。 中药是指中医常用的药物,有商品经销,草 药是指草医或民间所用药物中草药是中药和草 药的总称。
(二)中药品质评价方法与标准化研究 目前仍采用测定中药中一个或几个有 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来评价中药的质 量,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2000年 版药典中有内在质量评价方法的药材很少, 因此,通过药效筛选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 的有效成分和指标成分才能达到高效、稳 定、可控的目的。
(三)中药材生产与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 1、中药材资源保护 (1)切忌乱砍乱伐,乱捕乱杀 (2)建立药源基地(种子资源库) (3)扩大中药材的药用部分 (4)有计划的变野生为规范化的家种、家养 (GAP)

㈡研究对象:中药(药材、饮片、成药),主 要研究中药材。 ㈢研究内容: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和 理化鉴别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 问题 ㈣研究方法: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 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 知识和鉴定方法,即:既有传统又有提高和 发展,这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自然和社 会发展的规律),既不可片面地、单纯地强 调依古(否则科学不能发展),也不可割断 历史,片面地追求所谓提高,那样的提高是 没有基础的,是无本之木。总之,应把继承 与提高辩证地统一起来,使它们有机的结合 在一起。

因此,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结合实物标本, 考证本草记载,逐一整理澄清,力求达到一 物一名,一名一物,名称统一,正本清源。 故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完成了大部分中 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工作,届时可全面 改观中药品种混乱现象。同时,针对目前法 定药一药多物(一药多来源)的情况,研究 证明或评价一药多物的合理性及一致性,保 证其质量和疗效,为药典的修定提供依据 (据统计,2000年版药典中,“一药多物” 的中药材有120种(不包括动物药),每种 药材有2-5种植物来源,其中来源于2种植物 的药材有70种,来源于3种植物的药材有27 种,来源于4种植物的药材有6种,来源于5 种植物的药材有4种,这些多来源均为同属 植物;另外有13种药材其多来源植物为不同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一、 定义 :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 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一)有关概念 1、药物
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通称为药 物。 药物的来源包括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及生物制品三 大类。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应用知识。在古 代记载这些药物知识的著作称为“本草”。“诸药中 草类最众”,有以草(植物)为本之意。在近代,当 现代医学从欧洲传入后,称西方现代医学为“西医”, 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 。 Drug----any substance or mixture
一些贵重或紧缺药材易出现伪品,如:麝香、金钱百花蛇、虫草、人 参(国产人参充西洋参;种参充西洋参)
误种、误收
商陆当人参,种子从朝鲜带回; 大黄由于种子来源混杂,真伪形态相识,在西北、华北、东北陆续出 现错种、误收,中途拔苗毁田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76年、77年辽 宁省阿旗地区栽种大黄(实为波叶大黄)五万多斤,损失5万多斤,1976 年甘肃中部6个不产大黄的县引种的大黄种子是河套大黄,赔了150多万 元,而74年仅陕西省误种的河套大黄12000亩,损失约250万元。
第二节
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1、国内近代中药鉴定的发展 2、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
第三章
中药的资源
第四章
影响中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品种(生物的内部因素)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1、同名异物 2、同物异名 3、品种混乱原因
历史造成的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 外形相似易混。 正品供不应求,代用品五花八门。 有意掺伪,以假乱真或纯属伪造。
4、外形相似,不易区别
天仙子误作菟丝子; 风寒草误作金钱草; 信石误作滑石等。(湖南59-78年间 发生了13起事故,有103人中毒,61人 死亡)

5、正品供不应求,代用品五花八门



杜仲: 卫矛科卫矛属多种植物作土杜仲、黄皮 杜仲等。 夹竹桃科藤杜仲属:红杜仲、藤杜仲 砂仁: 豆蔻属:阳春砂、海南砂、绿壳砂、红 砂、矮砂……。 山姜属:山姜、华山姜、艳山姜、箭竹 冈 姜花属:姜花 厚朴:6科30多种,如川姜朴代厚朴等。



3、《新修本草》或《唐本草》唐代苏敬等22人集体编 撰,载药850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性 质的官修本草。它比欧美各国认为最早的纽伦堡药典 要早883年,而且,首次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开创 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代唐慎 微编写,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种,此书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差不多概括了宋以前主要本草的精华,为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 典籍之一。 5、《本草纲目》明代最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参阅了 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历经30年,编成了五十二 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本草巨著。该书按药物 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描述详细;改绘药图,修正错 误;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是我国 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全国十大药材市场:
河北安国、 郑州南大街、 安徽亳州、 广西玉林、 成都五块石(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 江西樟树、 河南禹县、 西安康复路、 广州清平。
中药鉴定学之名由我院64年首先创立,它和 生药的区别是: 中药鉴定学不包括西药原料药,而生药学 包括很多西药原料药。 中药鉴定学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注意 本草考证。(绝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 本草收载的药物,但有个别未记载于本草 中,如洋地黄叶、麦角。) 中药鉴定学不包括药理和炮制的内容。 国外生药学不包括矿物药。


(3)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新药 唐松草新碱。 (4)以药性和成分的关系为线索寻找新药 大多数辛温药含挥发油,苦寒药含生物碱、甙类, 甘平药成分无显著规律,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 成分稍多。日本人小间作夫通过十多年的研究,从日 本乌头Aconitum japonicum中提取去甲乌头碱 (Higenamine),药理研究发现该成分为-兴奋剂, 能使心血管扩张,平滑肌松弛,酯质代谢亢进,血糖 升高,这些指标都是中药热性药的作用,84年我国已 从江油产附子A.carmichaeli中分离出此成分,故日本 人发现热性药(附子、细辛、吴芋、良姜、丁香)中 均含有去甲乌头碱,这说明中药的药性与化学成分有 某种内在的联系。 (5)从古本草及民间、民族药中寻找 如康乃铁注射液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大量静脉、 动脉注射的中药,就是从古本草中发现的薏苡仁有此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