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五石之瓠hù》是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要思考其学说的现实意义,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五石之瓠》选自《庄子·逍遥游》,题目是编者所加,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比较中品味本课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辩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1.文学常识
(1)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逍遥游》。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世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2)惠子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2.背景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题目解说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五石之瓠: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该题目是编者添加的。五石:五十斗。石(shí),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单位,一斗为十升,一升米重1.25斤,一石为10*10*1.25=125斤。五石即625斤米。瓠(hù):葫芦。《五石之瓠》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4.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5.课文赏析
研读第一层: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注释】
谓:对……说。贻:赠送。瓠:葫芦。树:种植。成:成长,长大。而:连词,表顺承。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之,代指瓠。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拿起自己。以为:把……当作。则:那么。瓠落:很大的样子。所容:所字结构,容纳的东西。呺(xiāo)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为:连词,表原因,因为。掊(pǒu):砸破。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研读第二层: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注释】
固:副词,实在,确实。于用大:状语后置句,用大,名词,使用大东西方面。善:擅长。为:调制。龟(jūn)手:龟,同“皲”,冻裂手。有……者:固定结构,有一个……的人。洴(píng):使动,使……浮起。澼(pì):在水中漂洗。絖(kuàng):同“纩”,丝絮。以……为:把……作为。事:营生。请买其方百金: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状语后置句,(以)百金买其方。聚族:聚集全家人。鬻(yù):卖。请:请允许我。说:同“悦”,取悦。难(nàn):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率领军队。裂地:划分出土地。一:同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即药方。所用:使用方法。异:不同。
【译文】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研读第三层:庄子批评惠子见识浅陋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释】
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制成。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而:表顺承。而:表转折,却。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译文】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做成形似大酒杯的器具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