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病举隅(36):矛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病举隅(36):矛盾
《韩非子·难一》中有载:“人有鬻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是最早对“矛盾”的论述,其中心思想就是“名不可两立”。

由此可见,矛盾是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和事物。

在唯物辩证法中,又是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在形式逻辑中又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在诗词创作中,由于诗人考虑欠周,出现前后矛盾的毛病也是存在的。

譬如吴融《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本诗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联想,把诗人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委婉细腻。

颇有温(庭筠)李(商隐)之遗风。

此诗有二误,其一,“暝”字一般为平声,此处应为仄声,虽然“暝”字也可做仄声用,但只能理解为“夜”也。

若作“夜”说,则语境不通,且与末句“笼日”意象产生矛盾。

故此处可判出律。

其二,“林空”二字似是添足之语,明明身在“墙外”,何时又跑到“林中”去了?不如改为“花深色动莺先到”,再接“春浅香寒蝶未游”,大有一气呵成之感。

鲍依云在《退馀丛话》中论及此诗道:“圆朗妍逸,风调有余,以之献酬群心,可使一座倾倒。

若欲厉气骨,以格韵相高,号令风云,摧坚掐阵,须更上一层楼也。

”斯言颇为中肯。

作诗最忌其意中途夭折,另起炉灶。

这也是矛盾现象的一种。

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有云:“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

”意谓作诗作文,通盘考虑者少,勉强拼凑者多,唐骆宾王《玩初月》便是一例: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本诗是一首赏月诗。

玩,赏也。

诗的首句是颂初月之缺:担心圆满而先使光缺损。

“忌满”二字值得玩味,正所谓:“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其意之新,未闻前人所言,颂月之谦,莫过于此。

次句承上:趁着黑夜月影开始流转。

其处之“暂”,意为“始”也。

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暂抚。

”其意类同。

转句与结句其意十分明白:既能似镜一般明亮,何必如钩一样弯曲呢?分析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此诗前两句是赞许月“缺”,后两句是责问月“曲”。

主旨前后不一,不可谓不矛盾。

《玩初月》未能通盘考虑,使之气脉中断。

若要起死回生,其实也不难,只须将未句“何用”二字改“犹复”即可——“既能明似镜,犹复曲如钩。

”虽明月能如镜流亮和圆满,但我还是要像本初一样“曲如钩”,这样就与前两句勾连一起,成为整体,不可分割了。

还有一种是意境营造上的矛盾,使人有不真实之感,譬如在唐开元间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张说《深渡驿》: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本诗中的深渡驿是地名,于今安徽歙县境内。

此诗是张说南贬途中,客泊深渡驿所做,借秋风萧瑟抒发当时的抑郁之情。

《唐诗成法》
云:“悬”“听”二字犹有痕迹。

吾深有同感。

后杜子美在《客夜篇》中直用其意云:“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不知高出张说之几倍有余。

试想,洞房者,幽深之室,月光何以能至?即使能至,又何以能“悬”哉?这个“悬”字不切情景,实为大谬。

再试论“高枕听江流”句,“高枕”为“卧”,末联有“他乡对摇落”之句,一个“对”字便又“站”将起来,前后不亦矛盾乎?如将颔联改为:“洞房生月影,疏牖望江流。

”一个“生”字将月光落入“洞房”表现的离离可爱,一个“望”字将后述之景物皆纳入视线之内,更显离情悠长。

只改二三字,起承转合,一气而下,便将全诗融为一体了。

另外,矛盾也指诗文中措词失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有用稿草之理。

”明胡应麟《诗薮·六朝》:“休文‘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当句自犯,尤为语病。

”杜甫《至后》一诗也有类似的毛病: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此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后在严武幕中作。

《杜诗详注》仇兆鳌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因梅花而念棣萼(兄弟),总是触物伤怀。

”不过此诗甚为粗糙,清代诗论家朱瀚在《杜诗解意七言律》曰:“此诗疑赝作。

复点至字,累坠。

日初长,剩语。

有何意,可发一笑。

金谷铜驼,正是故乡,但可云风景非昔耳。

不自觉,冗率。

竟以棣萼为兄弟,亦是俚习。

七八如村务火酒,薄劣异常。

”几乎将此诗全盘否定。

吾另有两点看法,其一,“思洛阳”“非故乡”矛盾,一是“思”一是“非”,感觉没能有的放矢。

其二,“金谷铜驼”非典型事物,借指洛阳较为生僻,不为人知。

其三,
“梅花欲开不自觉”不成文法,斯乃病句也!梅花既然“欲开”又何以“不自觉”?不是很“矛盾”吗?清代诗评家叶燮在《原诗》云:“杜句之无害者,俗儒反严以绳人,必且曰:‘在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

’”诚若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