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五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传神 • (1)含义: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 征,也包括花鸟鱼虫的传神。 • (2)传神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A:主体意志与表现客体的完美结合 • 传神是寓情于人,只有对表现客体有了理解才能更好 地表现客体,也才能激起主体意志对表现客体的感情。 这种“灌注”,即使作品栩栩如生,为艺术之最高境 界。 • 例:古希腊雕塑《大卫》,罗丹的雕塑,米开朗基罗 的雕塑,尤其是《拉奥孔》群雕,表现了生气活现的 艺术。而我国传统的老庄思想中,艺术是讲求自然的, 唯有结合自然的创作,才称得上是“鬼斧神工”。
第五讲
美的范畴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的怀念”(眼泪汪汪)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B: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在传神的人物形象中都 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都是通过鲜明的个性反映 出人物的社会本质。 • 例:印鉴。古代文人的身份识别。从中可以体 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塑造是:非彻底地改 造自然对象,而是把个人与事物的物理与化学属 性完美地结合。 • 中国的玉佩、玉雕与西方钻石的比较。玉佩玉 雕,讲求将瑕疵放在作品中,并恰当地利用这个 瑕疵,让其成为点睛之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白菜玉雕,上面雕了栩栩如生的虫子。而西方的 钻石讲求的是毫无瑕疵,任何瑕疵只会降低作品 的身价和品位。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2)崇高与壮美的区别:壮美是人胜利后的静态 显现,崇高是一种动态展示。 • (3)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高有不同的体现: • 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激 励感与鼓舞性)。 • 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人 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 • 再次,艺术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高体验,通过 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的崇 高的集中表现形式。(语言、色彩、画面、线条) • 崇高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第五讲
美的范畴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23岁)在流放途中 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 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 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 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 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乐”
美的范畴
西方(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 优美与崇高 1、优美 (1)优美的概念:构成审美的主客体各种要素相对统 一与平衡,表现为和谐、安静与秀丽。 • (2)优美的特点: • 例: [明]姚鼐: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 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 如桂林山水,漓江,祥和的景色,判断为优美。
第五讲
美பைடு நூலகம்范畴
• 优美或崇高在形式上(量)的规定性。自然界的崇 高首先以其数量上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 和敬赞。它们经常突破形式美。 • 崇高的审美形态的具体体现,由自然、形式上的规 定性,进而发展到社会伦理生活中去。艺术中的崇 高也包含着现实生活的崇高。 • 崇高审美形态的核心是人的存在实践中,有限性与 无限性、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冲突与对 立,在冲突与对立中显示出人的实践存在的肯定性 和超越性,从而昭示了实践存在的力量,体悟到了 崇高的情感和精神境界。这种肯定性和超越性的力 量在不同的人生实践形态中呈现出来,就成为崇高 的对象。
第五讲
美的范畴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愁” 《上三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 的作品。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 上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同时气象雄 伟,意境开阔,又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第五讲
美的范畴
《题李凝幽居》 贾岛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该诗描绘的景是静谧的,抒发的是宗教情感。 由环境的静进而阐述内心的静,诗人贾岛在不动 声色之中把宗教情感抒发出来。
第五讲
美的范畴
2、意境的特征: *形象生动 *创作主体的情感判断 *精湛的艺术技巧 诗的意境,原在《风》《雅》《颂》之上继 续探索和追求,但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用白 话文写诗,语言文字丧失了原来在古诗中的魅力, 有传统意境的作品已不多。 诗应有自己的界限,此界限为:意境 意境的核心:情 诗要用于情感的表达(诗的本质是抒情)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6)优美和崇高的比较 • 在西方美学思想中,对崇高的探讨是在与优美的比较分析中 展开的。 • 许多美学理论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认为崇 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 从审美内涵来分析,崇高与优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 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 与人的存在,二者殊路同归。 • 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而 崇高则是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的状态,显示出 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崇高和优美是互相对立 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4)崇高的表现 • (A)现实中的崇高: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是体现实践主体的巨 大力量,更多地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 • 例:如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岳飞,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 自然的崇高,不在于自然的本身属性,而是自然的巨大体积和 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例:海啸、泰山、一块顽石。 • (B)艺术中的崇高:在艺术作品中,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 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但有时,小人物 的质朴、憨厚和善良也给人以崇高印象。(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西方油画的色彩。 • 金字塔,长城,兵马俑,人的创造力不可思议的震撼,依然可 以归为崇高。 • 注: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 民实践所掌握。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特征 • 1)和谐 • 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 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 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 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
第五讲
美的范畴
第五讲
美的范畴
第五讲
美的范畴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3)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 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 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 •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 •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 • 柏拉图: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 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 • 亚里士多德:“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 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 意大利(中世纪)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 谐、鲜明。 • 培根: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五讲美的范畴马恩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叏得胜利后戒即将叏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呾自己的过去诀在现代美学理论丨更多地把喜剧呾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范畴: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 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 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 • 中国——意境与传神 • 意境: • 1、意境是创作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 境的统一。 •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 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 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C:高超的艺术技巧:要达到传神需要艺术家拥 有高超的技巧。如画家会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和 自己的不同感受而采取不同的比法。 • 在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充分把握物体属性的前 提下,传神就能很容易实现。例如《夜宴》中的 葛优,凭其家喻户晓的笑星形象,是无法演绎皇 帝的角色。
第五讲
• • • •
• 博克总结出的优美的几个特点:第一,比较地说是小的。第二, 是光滑的。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 是互相融为一体。第五,娇柔纤细的细构,不带任何强壮的外 貌。第六,颜色要洁净明快。第七,颜色的多样化。 • 康德:主要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 领悟到优美是一种生命处在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 • 席勒:美可以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 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是优美 的共同特点。 • 在社会领域中,优美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人与物质产品的关系。因而,社会领域中的优美首先必须具有 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与“善” 在社会美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在艺术领域里,人与艺术的关系是精神联系,它关涉到内容和 形式。因而,艺术领域中的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 的统一中。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2、崇高 •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 • 在威力上——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 一切的雄伟气势。 • 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 魄,心潮澎湃。 • 在人生精神上——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 进。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 崇高的概念在古罗马时已出现。 • 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是博克 (18世纪英国美学家)。 • 康德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 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 崇高在于人类自身的精神,是人对自身力量胜利 的愉快,对自己本身的使命的崇敬。 •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主要的它是一种对立和冲 突的审美体验。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 示。崇高的价值载体首先是体现这种冲突与抗争 过程的艺术作品。
第五讲
美的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离别的怀念”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 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 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 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 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 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 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 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席勒——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认为崇高与优美 一样,都是“活的形象”,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他把崇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 效果,变得更狭隘。 •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崇高缘于人 的内在情感的说法,同时又同意席勒关于美和崇高应该存在 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的观点(崇高存在于艺术)。 • 对古典崇高的反叛——现代艺术在貌似怪物的东西中,深藏 着人类对自身的虚无和恐惧的呼告,他们所要表现的则是真 正的人生体验,力图表现“无法表现的东西”。反叛,并不 是对崇高的彻底否定和全面清算,而是对其所负载的理性主 义内涵的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使崇高的内涵发生了失落和 暗渡,最后臻于回归。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 义哲学。
第五讲
美的范畴
• (5)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 毕达哥拉斯——在西方美学史上,是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 将之与“优美”并举。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并列 论述。 • 博克——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写出《论崇高 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 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 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其认为崇高的两种 类型: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看到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 性,与人的生命体验有关。崇高和优美虽都是令人愉快的, “但两者的判断都不是感官的,也不是论理的规定着,而是以 合乎反省判断力为前提。”康德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崇高纳入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主客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