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霸道;并强调应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

”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2、下面为考古学者在广西合浦黄泥岗东汉墓发现的“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

经鉴定,该串饰除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均属海蓝宝石和绿柱石,其中绿柱石主要产自南亚,是当地流行的奢侈宝石。

下列对该串饰解读正确的是( )
A.兼具一定的艺术和史学价值
B.反映出东汉与南亚的商贸联系密切
C.印证了当时陆上丝路的繁荣
D.表明丝路促进了区域文明相互交流
3、据统计,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有14%出身于平民阶层。

至南宋时,《登科录》中记载了宋代601名中榜进士的详细情况,其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

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综合素养日益提高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C.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考试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4、文史学家刘大杰指出:“宋代小说最可注意的,并不是这些用文字写成的志怪与传奇,而是那些出自民间的白话小说(话本或平话)。

”宋代小说发展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动
C.市民阶层的逐渐崛起
D.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5、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即安排人修撰全国性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并言:“(要)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

书成后又让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

”该地理志的修撰( )
A.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B.折射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服务于国家认同的现实需要
6、有学者说:“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也反映了明初统治阶级在经历了一场严酷的权力斗争,总结了历代治乱经验之后……维护长远利益的阶级政治意向。

”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
A.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B.组建内阁,授其票拟权
C.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
7、下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都( )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D.一定程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的诸多条约的用语中,无论是彼之要求还是中方允准,均为“乞恩”“恳恩”以及“圣恩”“天恩”等词。

此外,在《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还降谕道:“国家抚驭外夷,一视同仁,断不使彼此稍分厚薄,致启争端。

”这可用于说明( )
A.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源
B.传统思想制约近代外交活动
C.中外民族矛盾逐渐弱化
D.清廷已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9、1887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漠河金矿成功筹办,并制定了相应的公司章程。

如:在财政管理上,规定主厂者不可兼管钱财,每日所得金沙须由主管刊刻清册,分送各股东审阅核实;在分配制度上,实施“四六分金”,即企业得四成而矿丁得六成,若有盈余,则在厂之人“均沾酌赏”。

由此可知,漠河金矿( )
A.经营理念具有一定近代化特征
B.已摆脱封建化的商业管理模式
C.属于半殖民地性质的民族工业
D.标志民用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10、下图为1900年7月,美国媒体发布的一幅漫画——《西方列强眼中的“问题”》,描绘了山姆大叔、约翰牛与六个人物站在一起,远眺标有“CHINESE
QUESTION”的大山,山顶则是一张被丑化的、满脸愤怒的晚清中国人像。

该漫画还配有文字“并不像从远处看起来那么容易”。

下列对该漫画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
A.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抗争
B.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引发列强担忧
D.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
11、清末新政期间,政府开展教育改革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不仅要求各中小学堂须开设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还须开设“读经讲经”科目,要求“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这些规定( )
A.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B.折射出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C.体现了基础教育体系的僵化
D.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12、下面为1915年蔡锷、唐继尧公开发表的一篇檄文(部分)。

由此可推知,该檄文主要针对的是当时( )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中日民四条约”签订
13、下表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
=100)情况。

下列对该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一战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期稳健发展
C.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D.西方列强基本放弃对华商品倾销
14、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6年6月,全省已拥有农民协会会员近65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60%;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

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B.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C.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D.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
15、192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以“继承总理(孙中山)遗教”为口号,颁布了《训政纲领》。

下面为该纲领的部分内容。

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训政纲领》( )
D.意在为一党专政寻求合法性 C.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16、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闲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病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

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载(棉)花”。

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

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

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

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

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

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

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货有家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

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

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

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

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

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

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

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曾经说过:“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当时以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资本主义衰败,社会主义兴盛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发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和中国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之时,就为社会主义新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

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摘编自韩延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20、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的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唯王道,还杂有霜道”“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可知,该思想家既强调礼治,还强调法治,故该思想家为苟子,“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形法以禁之”体现的是礼法结合,与苟子的隆礼重法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

A项是墨子提出的,B项是孔子提出的,C项是老子提出的,均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串饰由多种宝石组合面成,具有一定艺术审美价值,其中绿柱石来自南亚地区,反映出当时存在区域文明交流,表明其具有一定史学价值,故A 项正确。

仅以一件文物来说明当时东汉与南亚商贸联系的密切,属于孤证不立,排除B项;当时中国与南亚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丝路,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南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相互交流”无法体现,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植料可知,从唐朝至宋朝,官吏来自平民阶层的比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封建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

平民官员入仕比网提高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并无绝对联系,排除A项:秦朝实现了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取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间对科举制的态度,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刘大杰认为宋代小说发展的新特点是民间文学的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文学的崛起源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故A项正确,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始终是儒学,排除B项:民间文学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即着手修撰全国性地理志,并在该志中着重强调元朝的大一统局面,这有利于强化各地区对元政权的认同,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清朝前期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治理能力及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C两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也反映了明初统治阶级在经历了一场严醋的权力斗争、总结了历代治乱经验之后……维护长远利益的阶级政治意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实施“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这一举措清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故C项正确。

A项属于地方制度,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排除:组建内阁是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意在缓解皇帝行政负担,排除B项;D项是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故排除。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君主不应独治天下,面应采取“众治“的举措;黄宗羲认为君主将天下之利归于自己,是天下的大害。

由此可知,二者都强调公天下,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

二者思想仍属传统儒学的范畴,并未动摇儒学社会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臣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乞恩”“恳恩”“圣恩”“天恩““国家抚驭外夷,一视同仁,断不使彼此稍分厚薄,致启争端”不仅反映出清政府仍恪守天朝上国的思想,还体现了清政府尚未形成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这正是传统外交思想对晚清外交活动影响的体现,故B项正确。

晚清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源是社会制度的腐朽,排除A项:C项与史实相悖,故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漠河金矿不仅实施股份制,还实施工厂财务的独立,其分配上也实施比例分配的制度和奖金制度等,这体现了其经营理念的近代化特征,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漠河金矿属于官督商办,未摆脱封建化的商业管理模式,排
除B项;材料未涉及列强侵华对该企业的影响,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排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已出现民用股份制企业,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山上人脸像为列强对晚清中国人的“主观认识”,结合1900年可知,此时中国处于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在远处观望象征着中国的高山,并发出”并不像从远处看起来那么容易”的感慨,表明义和团运动已引发列强的担忧,即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引发列强担忧,故C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列强团结一致,且列强“团结一致”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转变,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虽然推行教育的近代化改革,但具体实施中仍强调传统经学的重要性,即其教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这体现出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艰难,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对传统教育的恪守,这与“价值重估”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艰难,这与基础教育体系僵化无关.排除C 项;教育改革强调儒家经学旨在通过封建纲常想想维护其专制统治,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逆流回棹,欲袭中世纪东方式奸雄之伎俩,弋取权位”可知,该橄文针对的是当时中国政治倒行逆施,欲恢复封建帝制,结合材料”1915年蔡锷、唐继尧”可知,与该微文有关的是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行为,故C项正确。

1917年府院之争愈演愈烈,排除A项;1911年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排除B项:“中日民四条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5~1917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时期,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进而实现中国对外出口的快速增涨,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排除B项;C、D两项说法过于夸
大,故排除。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5年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加人农民协会,从事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农会人数的增加反映出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故B项正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排除A、D两项;土地革命后,农民成为中国革命主力军,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训政纲领》虽然打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号,但其内容却着重强调了国民党对国家权力的掌控,故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该纲领意在为一党专政寻求合法性,故D项正确。

该纲领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扭曲,排除A项;1912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标志着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开始,排除B项:材料与完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无关,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该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故B项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对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有力探索,排除C项:推动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17、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

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

虽然这条道路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

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踪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

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

总面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
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18、
(1)答案: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人口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北方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江南农业发展。

(2)答案:表现: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强。

认识: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

但其发展未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难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19、
(1)答案:特点:内外结合;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立法保障: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2)答案:历史背景:清政府他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

评价;是先进中国人发起的一次民族自救
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但围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20、答案:原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

21、答案:内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形成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