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级学科代码:
一、学科简况与研究方向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建设,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首批工程硕士授权,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年获首批硕士点,年获博士点,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年获首批博士点,年获原机械部重点学科,年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学科年获博士点,是全国高校第个获得该领域博士点的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案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案团队,面向“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机械工程中心实验室为主体组建的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案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激光加工、检测与表面工程
.与模具设计制造
.光子制造与集成技术
.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及装备
.先进成形技术与先进材料制造及表征
(二)机械电子工程()
.微纳机械电子系统及其集成技术()
.机电系统多尺度构造与可靠性
.机电系统的驱动、控制与自动化
.流体传动与控制
(三)机械设计及理论()
.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
.农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工业机器人
.机械数字化设计
.机械传动系统及控制技术
(四)车辆工程()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
.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车辆控制及安全技术
.现代汽车轮胎技术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下: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态度严谨、富有奉献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二)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设计、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地、创造性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教案、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
如确有必要可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一般不允许提前毕业,如在学校规定毕业的基础上增加篇区检索论文,并申请江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可以申请提前半年,即三年半毕业。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
由导师指导学生,全面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教案或者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课程学习累计时间约一年。
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分应不少于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应不少于学分。
()鼓励博士参加前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年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学科前位的博士课程的在线课程、课程和微课等核心专业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学科可累计学分互认核心专业学位课不高于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不高于学分。
四、课程学分要求
注:课程性质中请明确是“全英文” 课程、“双语”课程或“实验平台”课程等。
五、实践学分要求
所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还必须参与学术活动和必修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和课程学分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环节。
、学术活动(学分)
所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不少于次。
倡导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研讨。
鼓励并认可博士极参加前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年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学科前位的学术活动研讨,学术活动由学科或导师负责考核。
➢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可视为学术活动环节合格;
➢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等同于次学术报告;
➢全国性高层次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等同于次学术报告;
2、外文文献阅读(学分)
根据《机械工程阅读专著、文献阅读指南》阅读篇以上的经典名著和外文文献,并完成英文文献阅读报告,学位论文开题前需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
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被收录的可视为外文文献阅读环节合格。
3、专题研讨(≥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文献研读交流、学术研究进展汇报和专题研讨汇报不少于次,英文专题研讨至少次。
倡导跨学科研讨。
4、实践环节(学分)
鼓励博士研究生协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授课,原则上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授课节,导师须听课并负责考核。
、学科综合考核(学分)
在第二学期结束前,每位博士生必须参加学科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术道德、理论基础知识和学术科研能力等。
考核形式包括学科综合水平笔试和专家面试两个环节,由不少于名专家组成的学科综合面试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并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面试工作。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暂缓通过三种。
暂缓通过的比例不得少于实际考核人数的。
对于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可在至少个月后择期申请另行考核。
博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核机会,两次均未通过,按退学处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七、其他要求
其它环节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字电子技术.邱寄帆,唐程山.人民邮电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范立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微系统和纳技术(精) 周兆英,王中林,林立伟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无畏等著.汽车系统动力学及集成控制.科学出版社,年月
、拉贾马尼(美)著. 《车辆动力学及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二、主要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电子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机械与电子
、中国激光、自然科学进展、中国工程科学、声学学报
、工程图学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焊接学报、光学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摩擦学学报、金属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汽车工程、汽车技术、中国公路学报、汽车发动机技术
、振动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内燃机学报、客车技术、力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三、主要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学位课
总目标:本课程系统讲授国内外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的形成历史及发展沿革,重点阐述现代机械制造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介绍工业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重点领域和学术前沿,结合我国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研究并探讨加快发展我国制造科学与技术的策略与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学术前沿及发展趋势,系统掌握现代机械制造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我国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及高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章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形成与发展
第章现代机械制造理论与方法
第章现代机械装备及其系统
第章高效精密加工方法及应用
第章高能束技术工方法及应用
第章绿色加工方法及应用
第章复合加工方法及应用
第章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及发展
实验内容:
(1)高效精密加工的表面完整性
(2)激光微细加工特性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超精密加工理论及应用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本课程系统讲授超精密加工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超精密加工的内涵和体系,熟悉超精密加工过程中切屑的形成机理、刀具磨损特性、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加工表面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掌握超精密加工理论及应用技术,具备从事超精密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章绪论
第章超精密加工的基础理论
第章超精密切削加工
第章超精密磨削加工
第章超精密特种加工
第章超精密加工检测与控制技术
第章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
实验内容:
()超精密加工表面完整性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前沿讲座
课程性质:前沿讲座
总目标:了解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与要求,了解机械工程科技创新、技术研发资助体系与申请流程,了解科技成果、科技奖励体系与申报流程,了解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动态。
初步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知识产权获取流程、方法、与技巧。
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知识产权获取能力。
内容简介:
第章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
第章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方法
第章机械工程科技创新
第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
第章机械工程知识产权
第章机械工程学科前沿
实践: .产学研创新实践;.专利撰写实践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笔记;() 前沿讲座认识与体会;()专题报告。
课程名称:激光细微加工理论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高能束激光制造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主要应用,了解微纳制造的内涵、现状及其发展,熟悉典型激光微加工装备及工艺方法,掌握激光微加工中超短脉冲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制,一般规律及其热力效应对微细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具备应用激光微细加工理论,进行激光微加工实验方案设计、加工参数优化选择以及根据加工参数判断加工效果的能力,解决典型微结构加工应用实际问题。
内容简介:
第章高能束与特种场制造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主要应用
第章微纳制造的内涵、工艺现状及其发展
第章激光加工基础理论(激光与物质作用机理)
第章激光加工基础理论(一般规律、典型效应)
第章激光加工机理及工艺其技术
第章典型激光微细加工工艺方法
第章基于热力效应的激光微加工质量
第章超快激光微加应用及其检测技术
实验内容:
(3)皮秒激光微加工表面织构
(4)纳秒脉冲激光精密打孔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光学纳制造新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激光纳制造新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应用。
学生可以了解激光纳加工及制造技术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获得用于纳加工的新型激光技术的本质信息,熟悉最新发展和正在研发的激光纳制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了解适于批量生产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激光技
术,了解基于新型激光的纳科学与制造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第章概论
第章超分辨率激光直写技术及应用
第章基于多光子吸收的激光微纳制造及应用
第章激光干涉纳加工
第章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超分辨率光刻及图案制造
第章基于大版式微纳结构的光学器件批量生产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先进材料制造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材料制造技术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主要应用,较全面地了解先进的材料制造技术以及所制得材料的特殊性能和用途,适应先进制造与现代装备发展的需求。
内容简介:
第章绪论
第章极限材料和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制造
第章纳材料的制造
第章薄膜材料的制造
第章复合材料的制造
第章凝固技术及其应用
第章其他材料特殊制造技术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先进板料成形技术与性能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研讨,使学生掌握板料成形技术的成形性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先进成形技术的成形性能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先进成形技术的成形性能可实验的类型、实验的基本方法的基本知识,为先进成形技术的成形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介绍特殊成形条件下的力学问题,各种模拟成形性能指数及实验,特殊成形条件下的成形极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分析材料参数、变形速度、温度、压力、板料尺寸、晶粒度、冶金因素等对成形性能的影响,主要先进成形方法与成形性能等内容。
第一章特殊成形条件下的力学问题
特殊成形条件下的板条单向拉伸实验,变形物体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任意应力状态下屈服准则,塑性应力应变关系,薄板成形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二章各种模拟成形性能指数及实验
各种模拟实验方法,模拟实验的相似性问题,复合模拟实验,单向拉伸实验与模拟实验间的关系,成形性能指数与实际成形的关系,变形的形式与模具几何参数间的关系。
第三章板料的成形极限及其影响成形性能的因素
成形极限的基本理论,建立成形极限曲线的实验方法,材料参数对成形性能的影响,变形速度对变形的影响,温度对变形的影响,压力对成形的影响,晶粒度对成形性能的影响,板料厚度对成形性能的影响,冶金因素对成形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差厚板拼焊板成形技术
差厚板拼焊板的制备,差厚板拼焊板成形设备,差厚板拼焊板成形机理,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差厚板拼焊板的回弹分析,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五章板料温成形技术
板料温成形设备,板料温成形机理,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六章激光束板料成形
激光热应力成形技术、设备与成形机理,激光冲击成形技术、设备与成形机理,激光喷丸成形技术、设备与成形机理,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七章板料微成形技术
微塑性成形理论、设备和工艺,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八章其它板料成形新技术
电磁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电子脉冲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电液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爆炸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水力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
考查方式:
()平时考勤;()笔记;()专题报告或笔试(开卷)。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过程的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学习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工况监控与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掌握加工工况监视与故障诊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内容简介: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机械制造过程的辩识与优化
第三章机械制造过程的状态分类
第四章机械制造过程的状态监控
第五章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考查方式:()考试;()专题报告
课程名称: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主要应用,掌握基于细观机制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了解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和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分析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变梯度塑性现象,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简介:
第章绪论
第章基于细观机制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第章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偶应力理论)
第章应变梯度塑性理论(伸长和顺转梯度理论)
第章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应用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柔性制造技术与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柔性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柔性制造中的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及其控制结构,熟悉柔性制造中的自动化加工装备及其物料储运系统,掌握柔性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其优化运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应用现代制造基础理论及从事柔性制造工艺过程决策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章柔性制造技术概论
第章柔性制造中的加工系统
第章柔性制造中的物流系统
第章柔性制造中的信息流系统
第章柔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系统
第章工业机器人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实验内容:
()模块化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柔性物料储运系统中的检测与控制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板料成形理论与力学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板料冷压成形作为金属塑性加工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许多工业领域(特别是产品为薄壁结构的飞机、汽车制造业)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揭示板料在不同变形条件和变形方式下的塑性变形本质,正确拟定有关工艺参数,提高板料的成形极限和成形质量。
本课程旨在培养工科学生掌握板料成形理论和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本课程采用英文授课方式,可以提高博士生英文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内容简介:
( )
–
考查方式:
() 平时考勤;() 课堂互动、回答问题;() 课堂交流质量;() 笔试(开卷)。
课程名称:微纳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微机电系统与纳机电系统是机械学科的前沿领域。
本课程通过对微纳尺度材料、器件、设计与加工、测试与表征等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微机电系统、纳机电系统与纳技术基本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同时初步具备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纳级测量技术与仪器
第三章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
第四章微尺度效应及纳摩擦学
第五章纳材料与纳结构
第六章微纳器件与纳机械
第七章微纳力学及测试技术
第八章微纳系统与应用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专题研讨
课程名称:微系统封装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总目标: 微系统封装技术课程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案计划中,是一门理论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专业选修课。
它是进行微系统设计制造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案环节,运用各种教案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微系统封装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会应用这些封装技术进行微系统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并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一章微系统封装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微系统封装技术及发展
第三章微系统封装技术案例
评价方式: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液压比例、伺服控制系统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液压比例与伺服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领域;掌握液压控制元件的基本特点;掌握液压比例与伺服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内容简介:
第章绪论
第章液压放大元件
第章液压动力元件
第章机液伺服控制系统
第章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第章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第章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电液控制理论与方法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液控制基础知识及其应用领域;掌握液压控制阀基本特性和液压执行机构的理论分析方法;掌握电液伺服阀及其特性;熟悉典型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特性、以及电液比例控制阀及其控制方法。
内容简介:
第章绪论
第章电液控制基础
第章液压控制阀基本特性
第章液压执行机构理论分析
第章电液伺服阀及其特性分析
第章典型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第章电液比例控制阀及其控制方法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高等优化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机械工程相交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约束优化问题和组合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掌握常用的改进遗传算法的思想和实现方法,以便能解决在工程中较难解决的一些优化问题。
内容简介:
第一讲遗传算法简介和特点
第二讲遗传算法的数学基础理论
第三讲遗传算法的实现方法
第四讲约束优化的遗传算法
第四讲组合优化的遗传算法
第五讲遗传算法的改进
第六讲机械优化设计的遗传算法
考查方式:论文
课程名称:现代设计方法学
课程性质:核心专业学位课
总目标:该课程主要讨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为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机械产品设计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探讨工业产品的设计思维、设计过程、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博士生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和观点,综合考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产品,并使其在技术及经济上达到最优水平。
内容简介:
第一讲现代设计的内涵以及设计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第二讲现代设计的信息论方法(包括信息分析法、技术预测法等)
第三讲现代设计的系统论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人机工程、面向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
第四讲现代设计的控制论方法(包括动态分析法等)
第五讲现代设计的优化论方法(包括优化设计中的数学模型、无约束问题的优化设计方法、约束问题的优化设计方法)
第六讲现代设计的对应论方法(包括相似性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等)
第七讲现代设计的智能论方法(包括、并行设计、虚拟设计、人工智能等)
第八讲现代设计的寿命论方法(包括可靠性设计、价值工程和稳定性设计等)
第九讲现代设计的离散论方法(包括模糊评价和决策等)
第十讲现代设计的突变论方法(包括创新性设计等)
第十一讲现代设计的艺术论方法(包括工业设计、艺术造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