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寒湿”角度论治痹症之方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风寒湿”角度论治痹症之方药研究
摘要:古时医者多认为痹症之起因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其中湿邪尤为重要。

病机为气机瘀滞,病多位于肌表,久则入筋入骨,病起于外感,湿盛体质者更易
发病。

通常采用汗法、利小便、温通、清利湿热,也有医家用针灸温通补虚之法
对痹症进行治疗。

本文从风寒湿邪角度介绍痹症的发病机理与辩证治疗。

关键词:痹症;方药研究;风寒湿邪
1 痹症的病因病机的古代医家理解
痹症是一种由于人体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阻滞经络,引起气血不通,以致肢体关节酸胀、疼痛、麻木以及活动不利为主症的疾病,类似于现代“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可
见次三种邪气合而病之是痹症的重要病因。

本病多见于冬春之季,机体卫气不足,邪由经入里,故在治疗时可选取祛风之品;散寒时,选用温里药;湿性偏盛者,
选取淡渗利湿之法以达到除湿宣痹的效果。

内湿可多见于机体湿盛之人,脾胃运
化水湿之力较弱,湿气聚于体内。

困于体内之湿虽不同,但两者互为因果,相互
助长,困于体内。

外湿聚于机体易生内湿,脾虚运化失司,代谢紊乱,湿气困于
体内又可招致外湿。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盛人脉涩小……历节痛,不
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不难发现无论是“外湿聚于体内”或是“脾虚无法
化湿” 都为痹症生于体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故治疗时历代医家多从祛湿除
痹着手,兼以温阳和补虚。

2 从“风寒湿邪”论治痹症的方剂研究
风寒湿型痹症患者多见关节肌肉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且根
据患者所受邪气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风邪重者,疼痛多具游走性疼痛,畏
风的特点;寒邪甚者,多见畏寒肢冷,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苔白,脉紧等特点;湿重者,肌肉关节疼痛重着,阴雨天痛甚,苔腻,脉滑。

风寒湿三邪合而致病,
则以上症状兼具。

故在治疗时,理应辩其证,分而治之。

[2]
2.1 痹症从湿的治法
风寒湿痹在治疗中选取的方法,不外乎寒者热之,虚则补之,有风散之,瘀、湿等有形实邪去之。

[3]风性清扬故易除,但湿邪则重着驱下,若用汗法虽风
易去,湿则困于体内,又易招致外湿,如此循环,体内湿气甚重,困脾而至脾虚
运化不利,又易耗伤阳气,故在治疗时应当兼顾风、湿,不能仅顾一邪。

风湿位
于体表,仲景选麻杏薏甘汤合防己黄芪汤,同时用解表祛湿之麻黄加术汤,兼顾
祛风除湿解表。

麻黄加术汤方中,以麻黄解表散寒桂枝温经解表,调和营卫,加
白术健脾利湿。

麻黄配桂枝可解表散寒,达到温里之效,加白术则可达到微微发
汗而不至过汗伤表。

此方配伍可祛湿可解表亦可化风,是张仲景微微汗出之法。

防己黄芪汤中亦是升阳与解表同用,是用于治疗表虚型痹症的主方,兼治一身上
下之痛,表虚湿痹之人,脉象虚浮,肢体沉重,自汗。

对于风湿侵袭肌表,应采
用汗法,微覆汗则邪去,本证未经汗法治疗而已然汗出,是为邪未祛而表已虚,
故选用黄芪固表止汗之功;加防己祛风益气,除湿宣痹;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且有止汗之功,使风湿之邪从表而解。

利于汗出恶风恶寒、久居冷处、爱食
生冷之人。

此方于现在常治疗关节疼痛,不仅因为其有止痛祛风之功,更重要的
是可益气固表。

久病体虚,疗效甚佳。

在本方基础上亦可随证加减,若上肢疼痛,
可加桑枝、桂枝载药上行而祛风;若痛在下肢可加木瓜、牛膝引药下行;腰背痛
则可加续断、杜仲滋补肝肾,强筋骨。


2.2虚寒之痹的治法
而虚寒所致之痹症,由于经脉不通出现肢体疼痛,活动受限,不呕,不觉口渴,表面湿邪尚未伤及脾胃,也未郁里化热,脉象虚浮且涩说明邪气仍在表。


虚则说明卫阳不足,无立鼓邪外出,故在治疗时应当助阳兼以祛湿,选用桂枝附
子汤,若服后余邪未除,身体尚疼,辗转反侧,可用白术附子汤达到温经祛湿的
效果。

2.3寒湿入里的驱寒之法
病人外感寒湿之邪,寒性使机体收引,血行凝滞,阻碍气机之运行,则能引
起下肢足部疼痛,寒湿之气搏于肌表,卫阳不固,无法温煦则可见恶寒、但见汗
出等症;寒湿之邪凝滞之性使阳气无法布散至四肢,则可见肢端厥冷,故治疗时
应在祛寒除湿的同时兼以温阳。

选方时仍可用桂枝附子汤加减,其中桂枝可助阳
化气且达到温阳的目的;附子可在助阳同时兼以散寒;枣姜并用调营卫,温补脾
胃之气,同时可助桂枝行于肌表,除表寒湿,助附子入里,驱寒湿之气外出;寒
湿驱下则疼痛明显,故多用引经药使温热之性直达痛处,细辛辛温散寒,故可除
行于下肢的沉寒。

《本草正》[4]曰:“独活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服药后温药外敷,表里俱温,则可使寒湿之邪尽去。

2.4对于风湿久痹的治疗之法
风湿久痹一方面是指其病程久,时间长至几个月以上;其二是患者具有气血
亏虚的症状,心悸、自汗、乏力等;第三则是有肝肾不足之象,如腰膝酸软、筋
骨萎软等。

久病耗伤人体正气,故治疗时应考虑扶正以鼓邪外出。

古代医家常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

此方由唐代孙思邈所创,由独活、
桑寄生、当归、防风、人参、细辛、牛膝等药构成,初见于《千金要方》,在卷八,药王孙思邈对其有着详细的记载:“凡腰痛者,皆由肾气不足,卧湿冷之地当风所得,若不时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拘挛,脚膝重痹,宜急服之。

[5]”风湿痹久病程迁延难愈,邪气耗伤气血,机体失于濡养,
则见肢体瘦削,自汗乏力,心虚气短、面色萎黄等气血不足之象。

湿气入里,困
于筋骨之间,则易导致肝肾亏虚,四肢萎软无力,甚则肢节变形等表现。

正如
《素问》记载:“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6]”
临床上常用搜风药,可使药性直达筋骨经络之间。

病情较轻者可用独活、杜仲、防风、川芎等药;稍重时可加附子;久痹伤及经络筋骨时可用白花蛇舌草、
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这类药在搜风时兼具通络止痛的功效,疗效甚佳。

在治
疗时,还应注意益气养血,方选八珍汤加减。

久痹伤及筋骨,选用狗脊、桑寄生、牛膝、木瓜等药滋补肝肾,舒筋活络。

总结
痹症在现代类似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治疗之法也不尽相同,在采
用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可参考古代医家治疗痹症之法,无论是《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本草正》句句中肯,颇有意义。

在治疗效果欠佳的
时候,也可用中西结合的办法,内服、外敷、针灸之法都经由历代医家反复推敲,皆为临证指南。

参考文献:
[1]万峰.《金匮要略》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A].浙江: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0:71-72
[2]张伯礼.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34-339
[3]黄文东,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4:554.
[4]张景岳.本草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5]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规范[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1):1-6
[6]李发枝,徐立然,李柏龄.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6.47(5):395-3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