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浙江省永嘉县楠江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永嘉县楠江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学)一个下午的相处”。
他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
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的问题展开的。
()
A.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B.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C.哲学基本问题D.世界是否是可知的
3.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A.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
4.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B.②→③→④C.③→②→④D.②→①→③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6.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7.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C.承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D.承认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8.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之所以“不结果实”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也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10.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急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10.世界上并没有上帝,但是人们头脑中却有上帝的形象和观念。
这说明()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都是如实反映②意识可凭借人们丰富的想象而产生
③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④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下成语中,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的有
①循序渐进②揠苗助长③实事求是④竭泽而渔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2.为加强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某大学联合
科技集团启动建设地球系统模拟器。
该模拟器是对地球自然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可以还原或预测地球自然变化过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科研装备。
这表明()
①人类意识活动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科技装备是人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④现代科技手段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的能动控制下,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先期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行了交会对接。
材料表明()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
③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地促进作用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
14.“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
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15.现代科学证实了大脑皮层中有专门管理语言的部位,如视语言中枢、听语言中枢、运用语言中枢等,而猿类大脑皮层上只有少数与发音有关的点,这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物质基础。
上述材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存在着区别
C.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没有本质区别D.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1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1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18.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主要因为实践是()
A. 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
B.不断发展的
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认识的目的
19.下列能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③三思而后行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回答21—22题。
21.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
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②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2.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
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3.下面两幅关于妇女纺织的图片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B.计划性
C.物质性D.娱乐性
24.2013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对“2013年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局部)见下表:
注:网上调查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既有非农业户籍人口,也有大量农业户籍人口;网下电话调查对象则比较集中在城市居民。
从哲学角度看,这一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远止境的认识过程
D.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④必须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6.作为象形文字,许多汉字是可以“望文生义”的。
“想”字由“相”和“心”组成,如果我们把“相”理解为客观对象,“心”解释为人脑,下列解释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是()A.“相”由心“生”,故有“想”
B.“相”印于“心”,是为“想”
C.“心”即为“相”,“相”也是“心”
D.“心”中有“相”,“心”外无“相”
27.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28.“按图索骥”、“纸上谈兵”这两个成语从反面启示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
C.从自己的良好愿望出发D.重视个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从哲学上看,陶行知的这句话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0.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转向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在同一性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④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综合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30分)
31.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A企业坚持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两手一起抓。
一方面,针对产品附加值低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企业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并积极实施“重技能、提素质”系列培训计划,促使员工较快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另一方面,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
了“危机中我们在同一条船上”、“我为企业创效益”等活动,引导员工树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近一年中员工们为企业的发展纷纷献计献策,仅合理化建议就为企业创造了超过100万元的经济价值。
事实证明,企业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对企业的发展同等重要。
结合材料,说明A企业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成功走出困境的。
(16分)
前段时间,全国猪肉市场迎来“涨”声一片,沉寂了三年的“飞天猪”再次现身江湖。
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同时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实现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中有关规律的知识简要分析政府应当如何稳定猪肉市场。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选择题(本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二、综合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30分)
32、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中有关规律的知识简要分析政府应当如何稳定猪肉市场。
(12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政府对猪肉市场的调控,必须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
(6分)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政府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识和把握猪肉生产和流通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治本之策,促进猪肉市场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6分)
33、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12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
(4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
(4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