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一、小说阅读
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
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的
三要素
人物
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
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四个过程,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环境
社会
环境
概念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时代,
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
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
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举例
《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
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属于社
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
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
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自然
环境
概念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
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表现人物性
格;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悬念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如《孔乙
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悬念设在开头,
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
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点面
结合
特点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
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
来谋篇布局。

作用
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
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充分地表现思想、
抒发感情。

虚实
结合
特点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
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丰富。

正面侧
面结合
特点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
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
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表达的中心更加突出。

1.(2017·嘉兴、舟山中考)阅读《搭车记》,完成下面各题。

搭车记
邢庆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

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

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

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

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

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A6”。

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

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

”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

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

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

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

”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
○小说●情节梳理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
..快.地说,上来吧。

(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
..看他的证件,就痛
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写法探究
(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内容评价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
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
2.(2017·绍兴中考)阅读《吃莲花的》,完成下列各题。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

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

泥是由黄河拉来的。

水用趵突泉的。

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

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

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

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

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

最初,我心里很难过。

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

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

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

“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

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

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

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

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

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

友人可是很高兴。

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

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

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

”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

“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

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

”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

“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

友人笑了。

“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

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我”对“吃莲花”持怎样的态度?请综合文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专说
...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请结合加点词分析这..“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
个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误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①感到便捷(或:优越感) ②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省公安厅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

(2)①示例: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司机的热情与豪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司机对警察的信任。

②示例: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

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的违纪行为。

(3)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至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做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

(4)示例一:认同。

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

事实证明“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这样的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

示例二:不认同。

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

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

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违纪者产生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市内开始搭车即是明证。

2.(1)先是不理解,然后是痛恨。

(2)①“专说”指的是“单说这一个”的意思,加上“七十五”这个数词,表现了“我”对莲花描写的次数之多,侧面表现出“我”对莲花喜爱的程度之深。

②包含两种情感,一可理解为“真是的”,表达出对朋友不会欣赏“我”所种莲花的不满;二可理解为“真的棒”,为自己所种莲花的美感到自豪。

(3)结构上,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上,对莲花的欣赏层次由高到低,突出了朋友的行为让“我”十分意外。

(4)示例:“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友人
的意思是说:花外面的瓣有些老,但里面的心还比较嫩,炸着吃还行。

“我”则误解为,朋友的点头是对“我”自种莲花的赞美,对“我”提议在家中喝酒赏花作诗的认同。

“我”之所以会误解朋友的意思,是因为“我”刚到济南,对这里的典故并不了解,再加上“我”酷爱莲花,而“我”的朋友也是文学的爱好者,所以就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了朋友身上。

小说阅读
考点一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例1(2016·山东淄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暖心的事
[美]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

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

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

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

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

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

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

”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

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

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

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

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

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

”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

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

”她说。

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

”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

”她说,“我不着急。

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

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

“我孤寡一人。

”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不然我不会去的。


⑪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

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

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
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

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

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

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

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⑫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

走吧。


⑬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

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

”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⑭“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⑮“不要钱。

”我答道。

⑯“你也要养家。

”菲奥娜说。

⑰“还有其他客人呢。

”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

她紧紧地抱住我。

“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

”她说,“谢谢你。


⑱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

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

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

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两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⑲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__“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

(或:“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且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__
1.概括、梳理小说情节,可借鉴下面的方法、步骤
(1)概括情节,可通读全文,筛选以下信息: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

然后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语言表述。

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筛选信息的过程如下:
筛选信

⎩⎪







⎪⎧确定信息检索区域

获取信息语言标志

筛选出所需信息

裁剪、归纳答案
(2)梳理情节,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特别提醒:概括情节要做到言简意赅,避免不经过信息精简、归纳,大篇幅抄写文章原句。

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件,这可能是小说的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小说的暗线。

考点二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例2 (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大家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从水缸里爬出来。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__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

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

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

__
2.分析人物形象,可借鉴下面的方法、步骤
特别提醒: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原文,不要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更不能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性格特征。

(2)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要以偏概全。

(3)不要忽略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正、反)作用。

3.答题格式
明确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者作者的情感态度)
4.如何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不是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和用的笔墨的多少,而是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