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测试(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测试(附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_____µm;1m=_____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基本工具_________,常用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选、放、看、读、记、算六个字。

①会“选”:选择_______和_______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是否指在零刻度。

②会“放”:刻度尺要______所测长度,有刻度的部分要______被测长度放置。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

④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的下一位。

⑤会“记”:测量结果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

⑥会“算”:为了减小测量误差,要采取多次测量取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

常用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

(2)时间的测量工具:有秒表、______、时钟等。

3、误差
(1)_______值和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________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高精度仪器、改进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
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______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_______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_______的,一般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常习惯选取______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于______之中,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_______而言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_____运动的越快;
(2)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_____运动的越快。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_______与_______的比值叫做速度。

(3)计算公式:___________,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单位。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_______,读作_______,符号_______。

②常用单位______读作_______,符号________,③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m/s=_____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_________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与_______和_______无关。

②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_________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式中,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生、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靠空气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中传播最慢。

3、_______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__________进行交谈。

4、声音以______的形式进行传播。

5、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单位是_______,声速跟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______m/s。

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回来,在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_____s以上,或声源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为_____m。

7、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上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山到船的距离)。

8、人耳的构造:人耳是由外耳道、_______、_______、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_______振动,再经_______、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9、骨传导:不借助于鼓膜,靠_______将听觉信号也可以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__________的传声性能比_________的传声性能更好。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表示声音的______,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有关,______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_______的物理量,单位是______)。

2、响度:表示声音的______,与发声体的______、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______。

3、音色:表示声音的______,与发声体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不同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声的就靠______)。

4、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____Hz~______Hz,高于______Hz叫做超声波,低于_______Hz叫做次声波。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______(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声呐、回声定位)。

2、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大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超声波清洗、超声波除结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上讲物体做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______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_____,符号为______。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dB;_____dB是指刚刚引起听觉。

3、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______(在生源处);(2)阻断噪声的______(在传播过程中);(3)防止噪声进入______(在人耳处)。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

3、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4、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________和________(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温度),并且估测被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测量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_______接触,不能接触________和_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后再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

5、体温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体温计读数时______离开人体。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______;熔化要____热,凝固要_____热。

2、固体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的____点和_____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_________),非晶体没有固定的_____点和_____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_______,继续______;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_______,继续_______。

4、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
三、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______;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______;汽化要____热,液化要_____热。

2、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______发生的______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液体的_______、液体表面上方的_________有关。

(2)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___的汽化现象。

注:沸点:液体______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_____(如高压锅煮饭)。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________,继续________。

(3)蒸发具有_______作用,如夏天在房间洒水可以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等。

3、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1)________温度;(2)________体积。

(如氢的储存和运输)
4、液化现象:(1)雾;(2)露水;(3)“白气”(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4)雨;(5)云;(6)“出汗”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升华____热,凝华_____热。

2、升华现象:(1)碘;(2)冰;(3)干冰(固态二氧化碳);(4)樟脑丸(卫生球);(5)固体清新剂;(6)钨丝(灯丝)
3、凝华现象:(1)雪;(2)霜;(3)雾凇(树挂);(4)窗花(冰花);(5)灯泡变黑(钨丝凝华)。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灯、蜡烛等)。

2、光在同种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现象:(1)影子;(2)日食和月食;(3)小孔成像;(4)井底之蛙;(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6)激光准直;(7)射击讲的三点一线;(8)排队植树;(9)凿壁偷光。

3、小孔成像特点:(1)所成的像为_____像;(2)所成的像是____立的像;(3)所成的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取决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4)所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而与孔的形状_____关。

4、真空中的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取c=________m/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c 43,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c 3
2。

5、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_______,光年是______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_____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______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六个概念:
(1)射向界面的光线EO叫做______光线;
(2)被界面反射的光线OF叫做______光线;
(3)射入点O点叫做_____点;
(4)经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线ON叫做______(做成虚线);
(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_____角;
(6)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叫做_____角。

4、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的两侧,反射角_______入射角。

5、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

6、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______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沿各个方向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共同点:都遵守______________。

7、光的反射现象:
(1)镜中花水中月;(2)杯弓蛇影;(3)倒影;(4)潜望镜;(5)凸镜(凸面镜和凹面镜);(6)平面镜成像原理。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成_____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像和物体上下相同,左右_______。

2、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汇聚,而是________的,这些光线的___________相交成的像,不能呈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所以是虚像。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实验应尽量在较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才能得到较清晰的像;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透过玻璃板观察并确定_____的位置;
(3)实验中应该用______(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厚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4)为什么要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体______的关系;
(5)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目的:便于确定_____的位置;
(6)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镜面_______的关系;
(7)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验方法:____________(利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蜡烛的像)。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_____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____面镜
2、凸面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可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如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手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________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__的两侧,折射角_______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_,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的。

3、折射现象:(1)海市蜃楼;(2)水中筷子向上弯折;(3)池水变浅;(4)水中鱼的位置升高;(5)光的色散;(6)钢笔错位;(7)彩虹。

五、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______后,依次被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色散。

天边的彩虹是光的______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色光可以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_______。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________,温度越_____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_____作用强(加热、红外烤箱)。

4、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________。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_______作用强(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3)具有______作用,可以用于防伪。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中间______,边缘_____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都是凸透镜。

2、凹透镜:中间______,边缘_____的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凹透镜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 c 表示。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______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汇聚于主光轴上一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透镜______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会作图)
1、凸透镜:(1)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______;(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_______射出;(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被______射出。

2、凹透镜:(1)经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______;(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被发散射出,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另一侧的_____;(3)经过焦点射向凹透镜的光线被_____射出。

四、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镜头是____透镜,成像原理: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______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_____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是____透镜,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_______________。

成像原理: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______二倍焦距,______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_____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______物体,______胶卷、屏幕。

3、放大镜:放大镜是____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_____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____像。

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______物体。

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有刻度)
2、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1)当u>2f时,成______、______的实像,f<v<2f,实际应用:照相机。

(2)当u=2f时,成______、______的实像,v=2f,实际应用:可根据u=v=2f求焦距f。

(3)当f<u<2f时,成______、______的实像,v>2f,实际应用:投影仪(幻灯机)。

(4)当u=f时,不成像(原因: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变成平行光)。

(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_______,实际应用:放大镜。

3、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2)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3)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4)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_______,便于观察。

(2)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使烛焰的像向光屏的上端移动,如何解决?
方法①:固定蜡烛和光屏,向下调节凸透镜;
方法②: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向上调节光屏;
方法③:固定凸透镜和光屏,向上调节蜡烛。

(3)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凸透镜和蜡烛固定,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清晰的像,为什么?原因①:可能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原因②:可能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原因③:可能物体放在了焦点上,不能成像;
原因④:可能是光具座的长度小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4)实验中多次移动蜡烛,并观察其成像的性质是为了使实验的结论________,防止实验结论的_______。

(5)在实验中,用不透明的物体挡着凸透镜的上半部或下半部,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只不过所得的像比较暗,清晰度差。

5、凸透镜实际应用的调节方法:
(1)照相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像与物体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2)投影仪:物近像远像变大。

为使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投影片要倒插。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放大镜: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一定距离时,不起放大作用。

六、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透镜,视网膜相当于_______(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____面,晶状体太_____,需佩戴____透镜矫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_____面,晶状体太______。

需佩戴_____透镜矫正。

六、质量和密度
一、质量
1、质量
(1)定义:物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质量,用字母______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上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
(mg)。

(3)换算关系:1t=_____kg,1kg=_____g,1g=______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
(1)工具:__________
(2)结构图:
(3)天平使用
①“放”,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或______上
②“拨”,用镊子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________处
③“调”,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______平衡(指针静止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在中线左右两端摆动幅度相等)
④“测”,将被测物体放在_____盘,用镊子向____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砝码,并调节_____,使天平重新横梁平衡
⑤“读”,所测物体质量=右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⑥“收”,称量完毕,将砝码按_________(填“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放回砝码盒,取下物体,游码归零。

(4)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_______
②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夹取
③不能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中
④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在移动位置,否则应__________
⑤调节天平平衡要遵循“游码归零”“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原则
⑥天平在使用过程中只能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⑦天平称量过程中,若物体和砝码放反了,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示数
二、密度
1、密度
(1)定义:物体的_______和_____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符号______表示。

(2)计算公式:__________
(3)单位:国际单位:_________,读作_________,常用单位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

换算关系:1m/s=____km/h。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升(L)、毫升(mL)(2)换算关系:1m3=_____dm3,1dm3=______cm3,1L=_____mL,1dm3=____L,1cm3=____mL
(3)测量工具:______(刻度均匀)、_______(刻度不均匀)。

(4)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每个小格是多少?
②测量时量筒和量杯应放平稳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______
2、密度的测量
(1)原理:_______
(2)方法:测出物体的质量m,测出物体的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______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播种前进行选种,把要选的种子放在盐水里,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_____盐水的密度而下沉,干瘪的种子由于密度______盐水的密度而漂浮。

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1)____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2)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______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如水在____℃时密度最大。

参考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µm;1m=109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基本工具刻度尺,常用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选、放、看、读、记、算六个字。

①会“选”: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是否指在零刻度。

②会“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有刻度的部分要紧靠被测长度放置。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测量结果要包括数字和单位。

⑥会“算”:为了减小测量误差,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

(2)时间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停表、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是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高精度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一般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常习惯选取地面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
(2)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3)计算公式:t
s v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单位。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m/s ,读作米每秒。

②常用单位km/h 读作千米每小时,③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 。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②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t
s v =,式中,s 为总路程,t 为总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生、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靠空气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交谈。

4、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5、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单位是m/s ,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t
s v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在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或声源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7m 。

7、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上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山到船的距离)。

8、人耳的构造:人耳是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9、骨传导:不借助于鼓膜,靠骨将听觉信号也可以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固体的传声性能比气体的传声性能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