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下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考前须知:
1.回归教材,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内外笔记
2.默写(注意个别字形)、翻译(重点句子那张资料)
3.作文:句模、范文、破题思路、谋篇布局
4.作答字迹干净,看分值分点找角度。

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中华文化之光《子路》《齐桓》《庖丁》《烛之武》《鸿》
一.单元要求
1.背诵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五篇文章的文言字词梳理(挖空训练)+重点句子翻译
3.了解儒道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左传》《史记》叙事艺术。

二.《子路》《齐桓》《庖丁》:儒道(先哲关于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的探寻)(1)《子路》(观点:为国以礼)
1.一种线索:问志——言志——评志
2.两种境界:
曾子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民生和乐的大同世界,是礼乐治国的终极境界。

三子都是为政的行为,都未体现“为国以礼”的初心,故孔子“吾与点也”。

(2)《齐桓》(观点:保民而王)
1.与《烛之武》劝说艺术的比较
立场角度思路铺排态度语气说理方法
孟子王之大欲可以行—应该行
—只能行—如何
行言辞犀利
锋芒毕露
譬喻对比
烛之武有益于君示弱—离间—利
谤—瓦解谦虚卑微
小心谨慎
举例对比
劝说(共同
点)
利益缜密对象合理
(3)《庖丁》(观点:依乎天理)寓言道理:
①“目有全牛”—“游刃有余”:善于运用事物的自然规律。

②“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反复练习实践,精益求精。

③“每至于族,……怵然为戒”:专注做事,谨慎行事,为人低调。

(4)儒道主张(作文思想)
1.儒家(粮店)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思想重在现实性,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讲求为人处世,“忠恕”
2.道家(药店)主张出世,依乎天理。

体现的精神:万事有其客观规律,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按规律办事;面对具体问题,要有所敬畏。

3.两种主张是不同的人生哲学,儒道互补,无优劣之别,其终极目标都是追求人的幸福,殊途同归。

道家“依乎天理”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是提醒我们不可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

三.《烛之武》《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结构
共同点:①叙事结构相近:对历史事件完整叙述,采用顺叙模式。

②开端都处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继而出现转机③点明事件发生的原因。

(二)叙事语言
工于因果,严谨有力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
一.单元要求
(一)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戏剧冲突:一般就是概括题(情节概括+人物关系概括)
①主人公与别人的冲突,人与人之间意志、性格间的冲突(关系冲突)
②主人公自己和自己之间的冲突:一般和主旨相关(内心冲突)
③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冲突)
2.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化和个性化。

3.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审美价值。

二.《窦娥冤》
(1)三层矛盾冲突
1.个体与个体的冲突:窦娥与张驴儿(道德层面:美与丑)
2.个体内部心理的冲突:斥天与靠天(意志层面:抗争与寄托)
3.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窦娥与官府(社会层面:善与恶)
(2)悲剧美学价值
恩格斯: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亚里士多德:悲剧能够换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

历史的必然要求:真善美>假恶丑
“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恶霸+贪官+无序的社会=恶力量强大)
元杂剧“本色派”,语言特点,说白凝练、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节奏鲜明。

三.《雷雨》
1.剧本三要素:语言、戏剧冲突与人物
①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②戏剧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2.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标题的意蕴)
①表层含义:故事发生的背景、情节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夜。

②深层含义:作者以象征手法暗示,在半殖民半封建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深层含义:包括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
③主题层面:揭示旧社会的罪恶,反映中国社会的酝酿着一场新变革。

3.戏剧语言——人物特征(回课文详看)
人物台词举例潜台词(弦外音)性格特征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
什么?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
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
了。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
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你来肯定有不可告
人的目的,十有八
九是来敲诈勒索我
的。

你想利用过去的关
系敲诈我的钱财。

既然不想提过去的
事,那么,你有什
么要求?想要多少
钱,不必遮掩,可
以明明白白地说出
来。

自私虚伪
冷酷无情
阴险狡诈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
命指使我来的!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伺
候你生的少爷们,是我
的报应,我的报应都是我的命不好,
才会让我三十年后
又遇见伤害我的
人。

是我前世有罪,今
世才会有这样的不
幸遭遇。

善良正直
宿命思想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探索与发现《青蒿素》《一名物理学家》《中国建筑》《说木叶》
一.论述类文本专题
(1)文本处理——宏观整体把握
看标题,知论述内容→圈画各段关键词句(主要为首尾句)→概括每段大意→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客观题——微观细节比对
圈画选择题选项→圈出逻辑词,确定关系→回文本比对逻辑→常见问题: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范围不一、张冠李戴、太过绝对……
(3)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特点
1论证思路①开篇,先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
②然后通过哪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证
③最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论证结构
①整体:总分总结构(总分)②主体部分:并列、层进、对比
3论证特点
①论证角度:立论、驳论、先破后立、先立后破、驳立结合
②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比
③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常考)
④论证语言:通俗、口语化,幽默、生动形象、科学严谨、准确贴切、遣词造句、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修辞、限定词使用。

二.作文话题:创新、科技发展
1.积累人物素材
①屠呦呦,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时代背景,了解在当时落后的科研条件下,体回科学研究的艰辛。

类比同类型科学家(黄旭华、于敏、南仁东等)举一反三,素材串联。

②梁思成与林微音对中国建筑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单元思想:科学需要想象力,好奇心,还需要实证精神。

三.《说木叶》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有不同的含义,多角度思考。

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积累传统意象:如柳、水、东风……
第五单元:人文主题——使命与抱负《在人民报》《在马克思墓前》《谏逐客
书》《与妻书》
一.单元内容
(一)演讲词(听众意识: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
《在人民报》:剖析社会矛盾,宣誓历史使命。

结构严谨,语言精炼。

《在马克思墓前》:概述伟人功绩,致以崇敬和哀悼之情。

(思路:悲痛——颂扬——悼念)言简义丰,语言典雅优美。

(二)奏疏《谏逐客书》:上书力谏,致忠国忠君之意。

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

1.论证:以例证、喻证来支撑,是为“立”,又用类比来指出逐客之谬,是为“破”,论辩有力,说理透辟。

2.语言:辞藻华美,笔法灵活,大量排比句、对偶句使用使文章气势雄辉,潇洒奔放,带着明显的策士之风。

(三)书信《与妻书》:临终绝笔,彰显为天下谋永福之大义。

语气急切,句式多变,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句、排比等句式,把“爱如一念”与国家民族之爱融为一体的感情(双线),表现既哀婉凄恻又正气凌然。

第六单元:人文主题——观察与批判《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
一.单元要求
1.单元内容
《祝福》:吃人的封建礼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装在套子里的人》: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和牺牲品
《促织》:人不如虫的黑暗现实
《变形记》:生存压力下的精神危机,人的异化
2.人物:
《祝福》: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摧残迫害致死的劳动妇女(祥林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软弱到坚强的、由委曲求全倒奋起反抗的英雄(林冲)《装在套子里的人》:封闭了自己也束缚了别人的重度恐惧症患者。

(别里科夫)《促织》:封建社会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人民。

(成名)
《变形记》:被生活压扁的小人物(格里高尔)
3.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旧历年底的云、爆竹和雪;《林教头》中对雪的描写;
社会环境:《祝福》中封闭、保守、迷信的鲁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官相护的黑暗社会;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残暴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和腐朽僵化的思想文化;
《促织》中以皇帝为首的昏庸、腐败的统治阶级;
《变形记》中荒诞异化的人际关系。

4.情节
《祝福》:倒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双线结构、伏笔(草蛇灰线)
《装在套子里的人》:戏剧化的情节
《促织》:一波三折
《变形记》:荒诞与真实
二《祝福》
(1)情节
1运行方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本课结尾提前,为倒叙)2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和情节结构手法
①情节结构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巧合、抑扬、一波三折、对比、衬托、突转、开门见山、承上启下、设置线索、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②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充情节,删不影响故事完整性)、补叙(补充情节,删,会影响故事完整性)、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③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

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3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A.设置悬念(情节):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B.渲染气氛(环境):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C.突出主题:死后被骂为“谬种”,揭示了人们的冷漠,突出了小说主题。

D.增强效果:《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

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环境的作用:
1指向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指向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 指向情节方面:①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指向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示例】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指向环境本身:(1)渲染阴暗压抑气氛(2)给全篇奠定凄凉压抑基调(开头)。

【示例】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指向人物:烘托“我”孤寂悲愤心理,表现“我”既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示例】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指向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祥林嫂为求心理安慰而捐门门槛的情节作铺垫。

【示例】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指向主题:暗示、深化主题;批判了在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状态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毒害、摧残。

▲小说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时地,交代环境: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②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以祝福场景拉开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

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③一语双关,揭示主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祝福”为题,一语双关,有反讽的意味,深化了小说礼教吃人的主题。

(3)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
2.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含环境烘托、次要人物衬托等。

▲人物祥林嫂
1、三次描写祥林的外貌。

2、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3、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反抗,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

祥林嫂是旧中国的一个勤劳、安分守己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她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最终一步步被逼得无奈而走向死亡。

▲人物形象之答题模式
步骤一:人物身份定位
如:xx是一位怎么样(形容词)的什么人(人物身份)
步骤二:性格特征+分析
▲以《祝福》为例,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线索作用(情节角度):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②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次要人物:通过“我”对祥林嫂的同情,衬托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④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虚构(荒诞)与真实——虚构的小说为什么显得真实
①情节:情节发展的细节真实
②人物: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
④主题:反映社会主题的真实
第七单元:人文主题——不朽的红楼
见下发资料
第八单元: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
一.单元内容
(一)《谏太宗十思疏》
1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奏疏:君道,诤臣对贤君的劝谏)
2层进式论证结构
3比喻对比论证方法
4骈散结合的语言
(二)《答司马谏议书》
1革故鼎新,义无反顾(书信:臣道,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


2.驳论的论证角度
(三)《阿房宫赋》:
1借古讽今,骄奢亡国(辞赋:写秦灭亡原因)
2.对比手法,典型的赋体写作
(四)《六国论》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史论:论六国歼灭缘由)
1.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对比论证
二.作文话题
以史为鉴,思考古代良臣贤士以天下为己任,爱国爱民,讲责任,敢担当,坚守道义精神;君子之风;古代政治观念,注重君道与臣道。

‘人物素材’:王安石、魏征、杜牧、苏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