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考试总分:9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
1.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 )
A.秦朝设丞相制度
B.汉武帝设中朝、外朝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2.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
汉代1819451114111
唐代321132245151812442029471
A.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3.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4. 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

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

这表明()
A.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5. “它(五四运动)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抗争。

”这反映出五四运动()
A.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B.表现了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觉醒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使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6.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重申: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家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

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进一步缓和
B.中共意在改变现行的土地所有制
C.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形势空前严峻
D.团结抗战是中共调整政策的依据
7.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样币。

图案主题体现了()
A.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B.“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C.改善交通运输的愿景
D.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
8. 新中国初期(1949~1956 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

这说明()
A.“一五”计划后农业生产力提高不明显
B.“以钢为纲”不合时宜
C.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9. 1950年1月6日,中国北京军管会代表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张贴布告:收回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

各国纷纷提出抗议,美国公使柯乐布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递交中国外交部,但随即该信件就被退回。

中国外交部这种处理方式说明( )
A.新中国拒绝和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
B.人民政府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已经确立
D.新中国正努力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10. 下面是1978-2012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表,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 )
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28.247.923.9
198528.442.928.7
199520.147.232.9
200512.147.440.5
201010.146.743.2
201210.145.344.6
A.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增强
B.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弱化
C.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11.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波斯帝国从以弗所到苏萨的道路时说:“在这条道路的任何地方都有国王的驿馆和极其完备的旅舍,而全部道路所经之处都是安全的,有人居住的地方……”这可以佐证波斯帝国()
A.拥有较强的国家控制力
B.道路交通发达
C.建立了完善的治理体系
D.社会秩序稳定
12.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经常在他的诗作里攻击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对此,虽然警察会查禁那些销售他的激烈诗篇的书商,可是,路易十五的宫廷又会时不时把伏尔泰当作贵客请进宫来。

王后被伏尔泰的戏剧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致还私下里赠送他一千五百法郎。

这说明()
A.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理性哲学
B.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C.统治者用开明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13. 下列图片体现的主题思想是( )
A.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
B.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
C.列强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D.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兴起
14.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15.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

其间,大约有二千万美国公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

社会上一致认可安安全全呆在家里避免被怀疑的生活方式。

这一现象说明美国()
A.民主共和体制遭到破坏
B.国内共产主义泛滥
C.冷战政策影响民众生活
D.社会秩序比较混乱
卷II(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3分)
16.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海开埠前,仅为一个规模不大的中等城市,从人口数量上看上海开埠时城市人口只有20余万,到1895年增至50万左右。

1895年后,上海工业快速发展,并带来了资源的聚集,从而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市政公用事业,如交通(大规模水上运输的开辟、铁路的修建,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的形成)、通讯(包括电话,传真,电报等)与其他一些市政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电、自来火等)的发展,它们共同促进了上海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与水平的提高。

到20世纪初期,上海人口达100多万,成为拥有广大经济腹地的交通中心、制造中心和金融中心城市。

——摘编自黎仕明《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前期的上海城市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3 分,共计39分)
17.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

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

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

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

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

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

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

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122—123页材料二: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

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

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19—20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

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1)列出材料一中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主要代表。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二中康德的观点与启蒙时代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有显著区别?很多人指出康德的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你觉得最能印证这个观点的是他的哪个主张?
(4)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19. 文明·战争·重构
材料一:自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半岛迅速实现统一,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人征服的绝大多数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伊朗和埃及等地,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成果丰硕。

早期阿拉伯人乐于学习域外知识,帝国为解读更多的外来书籍,广泛建立建立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收藏图书的文化机构,并对专业人员实行优待。

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侯建新《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租,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

”拿破仑战争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

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

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拿破仑在欧洲的统治时,将城邦和王公领土合并,播下了日后德意志及意大利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种子。

——谢国良《拿破仑战争》
材料三: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14~1945年是大灾难的时期;1945年持续到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是解体分散、
仿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的图文信息,分别说明“1914~1945年是20世纪的大灾难时期”史实依据。

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
1.
【答案】
B
【考点】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
题干说“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展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设中朝,利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组成外朝,削弱相权。

故答案为B项。

A项,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CD项,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族贵族,与“身边发育出来”不符,排除。

故选B。

2.
【答案】
A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解析】
本题考查汉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解答】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的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在唐代,长江流域的治水次数明显超过黄河流域,这反映了唐代长江流域的重要性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治水的成效,故B项错误;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

故选A。

3.
【答案】
C
【考点】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巩固的措施。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A不符合题意;
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B不符合题意;
康熙亲征噶尔丹,最后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符合题干的“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C符合题意;
康熙帝组织的雅克萨之战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答案】
A
【考点】
洋务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
根据材料“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可知,洋务运动受到封建政府的拖累发展困难,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技术落后,故B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外商问题,故C排除;
材料反映清政府拖累洋务企业发展,没有体现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故D排除。

故选A。

5.
【答案】
A
【考点】
五四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
从材料中的“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可知五四运动显示了广泛的群众性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爱国革命运动,这表明中国民主革命呈现出了新局面,故选A项。

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觉醒”,排除B项。

C、D两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排除。

故选A。

6.
【答案】
D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C
【考点】
新中国的货币体系
“一五”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

【解答】
从材料及图片看到,新中国对于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具有迫切愿望,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从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53年“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还尚未取得巨大成就,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8.
【答案】
C
【考点】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其间的经济发展情况,A项说的是一五计划以后的生产力情况,二者不相符,故排除;
以钢铁为纲,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不是一五计划期间,故B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农业机械工业的落后,和化肥工业的落后,所以可以看出当时为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先支持工业的进步,故C正确;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故D排除。

故选C。

9.
【答案】
C
【考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答案】
A
【考点】
改革开放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
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二三产业的占比保持稳定,第三产业不断增长,这总体上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增强,故A项正确;
我国的农业是基础,其基础地位并不会弱化,排除B;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
材料没有与国际进行比较,排除D。

11.
【答案】
A
【考点】
波斯帝国的兴衰
【解析】
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

【解答】
从材料中的“全部道路所经之处都是安全的”可以佐证波斯帝国拥有较强的国家控制力,故A项正确。

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A。

12.
【答案】
A
【考点】
启蒙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

【解答】
面对伏尔泰作品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路易十五以及王后仍然将伏尔泰作为贵宾,甚至王后被其戏剧感动,侧面说明这一时期旧制度下思想的松动,统治者一定程度能够接受理性哲学,故A项正确;
启蒙运动并不是自上而下展开的,故B项错误;
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材料并不能体现统治者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故选A。

13.
【答案】
A
【考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蒸汽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成果,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产物,《共产党宣言》是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的产物,所以四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世界。

.鸦片战争不能直接体现出工业文明的崛起。

.英国议会改革体现不出殖民扩张的特征。

.蒸汽机和共产党宣言体现不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

14.
【答案】
C
【考点】
第三产业的兴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产业的兴起。

【解答】
世界经济多极化指的是世界出现了多个经济中心,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A 项错误;
题干信息只能得出低收入国家在本国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但不能得出其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故B 项错误;
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在国民经济中,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是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 项解读合理;
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

15.
【答案】
C
【考点】
A 1832
B
C D
美苏冷战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解答】
根据材料“大约有二千万美国公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

社会上一致认可安安全全呆在家里避免被怀疑的生活方式”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波及美国国内的家庭领域,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C。

二、论述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3分)
16.
【答案】
参考示例:
观点:近代工业发展推动了上海城市化。

论证:进入近代,在学习西方的历程中,中国近代工业诞生。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与发展,上海成为近代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吸引了大批人员向上海集中。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新政期间实行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辛亥革命和一战的影响等推动上海近代工业快速发展,大批产业工人、投资者等进一步向上海聚集,上海城市化快速发展,成为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工业的发展助推了上海经济发展,加快了上海城市化进程。

【考点】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上海的城市化。

【解答】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围绕近代前期上海城市发展,且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证,观点要求明确,史实论证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料进行,并做出结论。

其他观点举例:工业发展推动了上海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提高了上海经济地位;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等。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3 分,共计39分)
17.
【答案】
(1)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

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

原因: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

(2)变化: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

结果: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的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考查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对外政策。

考查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中西方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

需要掌握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西方的殖民扩张的影响。

【解答】
(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

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可以得出变化是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

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

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有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

第二小问的直接后果,结合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和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可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的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8.
【答案】
(1)代表: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原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2)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等。

(3)思想家:卢梭。

主张:人非工具。

(4)含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活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考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