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档资料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探析-文档资料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级在思想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革命性与落后性并存;二是满足心理滋长;三是政治上求纯与经济上怕富共生。
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变革的根本需求,从巩固党的执政资源的需要出发,根据农民的政治思想状况,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领导地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重加强了对农民的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和政策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开展阶级观念教育
在新解放地区实行土地改革,解决民主革命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一项主要任务。
土地改革是一场群众革命运动,它的发展和前进的力量来自于底层农民,要想完成这一革命运动,需要将农民充分组织起来。
如果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就难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由于新解放地区农民群众的阶级观念淡薄,对自身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源是什么,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许多农民碍于情面,不敢放手展开对地主的斗争。
加上地主阶级的造谣破坏和威胁报复,不少新解放区的农民对土地改革心存戒虑。
为了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一方面派遣土改工作队下乡加强土改工作的宣传和领
导;另一方面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法思想,加强阶级观念教育。
在新解放区,党和政府先后派遣了约30万人的土改工作队,分赴各地领导土改。
工作队着重向农民宣传“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合理,地主靠剥削吃饭的不合理,(是)造成我们农民饥饿贫困的原因,农民要翻身就必须土改,土地原是农民的,土地要还家”
[1]。
除了加强土改宣传,工作队通过访贫问苦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开算账会、忆苦会、控诉会,激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帮助农民认清封建土地制度是他们受压迫和剥削的经济根源,唯有开展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才能获得彻底地翻身解放。
通过开展深入的阶级教育,动摇了农村传统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家族血缘观念,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积极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情,使土地改革得以顺利完成。
镇压反革命是建国初期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甘心失败的各类反革命分子向人民政权发起进攻,采取各种方式破坏、捣乱。
在土改已经完成的解放区,也不断发生地主向农民反攻倒算的事件。
1950年7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0月10日,党中央也作出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由此,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各级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揭露反革命分子的罪恶,向民众宣传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各种代表会、干部会、座谈会、群众会、控诉会、公审
会,让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对敌人过分宽大,就是对人民的不忠诚。
充分利用电影、
幻灯、戏剧、广播、报纸、板报、手抄报、小册子、标语、传单等形式,大造党和政府坚决镇压反革命的舆论。
声势浩大的镇反宣传教育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了他们同反革命分子做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有力打击了反革命分子的气焰。
二、围绕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950年6月,当新中国正在新解放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之时,美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安全。
为此,党中央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的社论,要求各地迅速改变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以抗美援朝为具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掀起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
在广大农村,党针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居民的事实,结合农民自身实际,及时开展爱国主义思想宣传教育。
宣传的重点是,我们同朝鲜是唇齿相依一衣带水的近邻,唇亡齿寒,美国侵略朝鲜的目的就是想要侵占中国,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在农村,党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
一是召开全村会议、小组会、座谈会、讨论会、志愿军归国代表演讲报告会等;二是以板报、识字班等作为宣传媒介;三是在各村建立宣
传网、读报组;四是编排文艺节目;五是分工分片挨家挨户宣传;六是利用节假日召开大会宣传。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广大青年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广大农村发起了大规模的捐献和慰问活动,掀起了拥军优属高潮。
“截至今年5月30日止,全国人民为了慰劳中
朝人民部队和救济朝鲜灾民,共捐款1186亿余元,捐献慰问袋77万余个,慰问品126余万件。
”[2]为了给抗美援朝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响应“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数千万农民订立了爱国公约,在农村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农业生产迅速得以恢复,使得我国的粮棉产量在1952年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为朝鲜前线的粮棉供应提供了保证。
围绕抗美援朝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增强了农民阶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力地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了农民阶级“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团结”观念等的形成。
三、围绕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党中央在借鉴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改造上来。
围绕总路线的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随之转换为社会主义教育。
农业改造是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重要内容。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
对作为个体的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总路线顺利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的关键。
1953年7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详尽的说明;1953年8月,周恩来在一届政协第19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全面阐述了总路线的精神实质;1953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
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同时,又发出了《关于今冬明春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指示》,要求集中力量在农村进行关于过渡时期最理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对农民进行总路线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教育热潮。
在对农民进行总路线的宣传中,注意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举办总路线学习集训班、学习讲座,培训宣传总路线的教员和骨干,各级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学习辅导。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组织农村干部和农民代表参观工厂、先进农村,派遣由农业劳动模范组成的中国农民代表团参观苏联,学习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宝贵经验,并对苏联的集体化农业作广泛的宣传;邀请工农业劳动模范做报告,加深农民对工农业生产形势的了解,振奋革命精神;组织青年团员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和“向祖国汇报会”,畅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举办展览,放映电影、幻灯,组织文艺演出等,宣传和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