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周测4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_6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周测4 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侦查员在凤城市某小区附近将负案在逃23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史某抓获,面对曾
几何时犯下的罪过,史某痛哭流涕,承认了犯罪事实。

B.冯友兰与蔡元培接触不多,但在冯友兰眼中,蔡元培这一老辈形象,真是光风霁月,蔡元培“春风化雨”的人格气象,是冯友兰敬仰他的主要原因。

C.演员王凯将电影中唐川教授复杂的内心和纠结的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并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表演方式,以匹配电影超写实的风格。

D.元好问认为,写诗就是要抒发真性情,要表达个人的感受,如果别人如何,自己就跟着如何,随人俯仰、陈陈相因,就太可怜了。

E.阅读要像少侠行走江湖一样,将每本书作者的一得之见都通过揣摩、吸收化为己有,通过博采众长,最终练成绝世武功。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和语境
中的“负案在逃23年之久”矛盾。

B项,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
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使用正确。

C项,丝丝入扣:形容
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

使用正确。

D项,陈陈相因:沿袭
老一套,没有改进。

使用正确。

E项,一得之见:一点点肤浅的见解。

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只能用于自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大学在英国牛津设立校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甚至是中国高校迈出去的“勇敢的一步”。

B.现代徽剧《惊魂记》以虚拟、写意的形式,演绎了一位英雄人物子胤在权欲的诱惑下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C.“垂直森林”建筑设计对专业人士并不陌生,它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D.人们提及孔子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这是中国高校迈出去的
‘勇敢的一步’,甚至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B项,成分残缺,“演绎”
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自我毁灭之路”后加“的故事”。

C项,主客颠倒,应该是“专业
人士对‘垂直森林’建筑设计并不陌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普遍承认,生物科学成绩辉煌。

仅在过去十年间,生物科学就揭示了大量全新
的信息,还有大量信息即将被发现,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还迟迟造不出
新的灵丹妙药呢?
①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
②人们不免要问
③生物学革命显然方兴未艾
④但仍然有些可怕的疾病、难题得不到解决
⑤既缺乏满意的解释,也缺少满意的治疗
⑥既然生物科学如此蓬勃发展
A.④①②③⑤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①中的“尽管”应该和“但”连用,因此①④相连,且①在④前;③中的“方兴未艾”是说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③显然与横线前的内容衔接最密切,故③应该放在第一空。

②“人们不免要问”和横线后的“为什么……”连接紧密,而根据⑥中的“既然”和横线后的“迟迟造不出……”可知,正确顺序应是②⑥。

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流行病学家发现,在亚洲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到欧洲的过程中,
①________________。

例如,来往两地的野鸭可以携带极具危险性的H5N1病毒。

为研究这一传播途径,某研究所给捕获到的候鸟安装了行程定位装置。

这种设备是微型的,
②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记录其心率等身体数据。

科学家们将通过特定的软件处理监测到的信息,通过分析掌握其迁徙规律,在探讨规律的同时进行病毒防控,
③________________,而研究跨种传播机制对禽流感的防治尤为重要。

答案:①候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不仅可以记录它们所在的位置 ③在防控的同时研究跨种传播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空,从后面所举的“来往两地的野鸭”的例子以及科学家在候鸟身上进行的实验可知,此空应填“候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类的内容。

第②空,后面是“还可以……”,此空应填“不仅……”,而分析可知,行程定位装置的首要作用应是定位(记录所在的位置),据此可知此空应填“不仅可以记录它们所在的位置”之类的内容。

第③空,根据后文“研究跨种传播机制对禽流感的防治尤为重要”可知,此空应涉及“研究跨种传播机制”。

5.下面一则通知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5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7年5月10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牵涉”改为“涉及”(或“包括”);“应邀”改为“邀请”;“抛砖引玉,”
应删掉;“拜托”改为“希望”;“莅临”改为“到达”。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牵涉”指一件事情关联到其他的事情或人。

后面一般跟某事或某人。

用法不当。

“应邀”指接受邀请。

前面的主语应是接受邀请的人,而不是发出邀请的人。

用法不当。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且语境中没有涉及其他讲座
嘉宾。

用法不当。

“拜托”指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

敬辞。

语境不是托人办事,用法不当。

“莅临”指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不能用在“同学们”身上,用法不当。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
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釭。

居士先生老矣,真
梦里相对残釭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王长官当
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

③摐摐:形容雨声。

④釭:灯。

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
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
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
王长官的赞颂之情;D.“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自叹,一个“老”字感叹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并不是劝酒之辞。

7.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

友人相见恨晚,要“一饮空釭”,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惜别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应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国破家亡之痛、征夫思妇之怨;其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分析。

诗歌鉴赏:上阕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阕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
词人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
士形象。

开篇前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又对王长官充满赞誉。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两句喻其品格之高。

“闻道”两句中,从“闻道”二字就足见词人对王先生慕名已久,且暗含相见恨晚之意,而“云溪”“竹坞”“松窗”则描绘了王先生幽静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他的隐逸情趣。

“江南岸”两句再次表现了词人对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釭”,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

“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真梦里相对残釭”,写三人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分手之际,船鼓催发,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于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发旷达豪放之情感。

词中王先生这一形象,实为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公权字诚悬。

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

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

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思之久矣。

”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

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
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

文宗思之,复召侍书,迁谏议大夫。

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
书诏学士。

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者三矣。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卿谏议大夫。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尝入对,上谓曰:“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曰:“自郭旼授邠宁,物议颇有臧否。

”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公权曰:“以旼勋德,除镇攸宜。

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宫
参太后,非献也。

”公权曰:“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内使张日华送二女还旼。

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
耻之/乞换一散秩/
B.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
耻之/乞换一散秩/
C.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
耻之/乞换一散秩/
D.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可根据画线部分的语境推断其大概意思,这
里讲的是公绰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请求给柳公权调换官职。

“宰相李宗闵”中间不应该断开,故可排除B项。

再比较其他三个选项,区别在于“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这
一部分的断句方法不同。

分析这一部分可以发现,“心实耻之”的主语应该是“公绰”,而
不应该是“工祝”,由此可排除A、D两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这里指宫廷中。

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评分标准:“除是除去官职
的意思”错,“除”和“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权书法精妙。

柳公权入朝上奏政事时被皇帝召见,皇帝说在佛寺中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后一直想念,当天便授予他右拾遗一职。

B.柳公权耿直敢言。

唐文宗夸耀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柳公权却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C.柳公权深受赏识。

柳公权被调离侍书之职,唐文宗因思念他又调他回来;柳公权直言唐文宗只重小节,唐文宗不仅没生气还封他做谏议大夫。

D.柳公权善于谏言。

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事,柳公权借书法讲为政之道;唐文宗问朝廷外的议论,他趁机说郭旼之事,并举例劝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当时柳公权“无言”,文宗留下他询问原因,他才提出了批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周墀一同答对,替他感到害怕,柳公权语言的气势却没有改变。

(2)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小叔叔,在职位上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去做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么事可议论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关键词“对”“股栗”“夺”。

(2)关键词“季父”“在官”。

【参考译文】
柳公权字诚悬。

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写作辞赋。

元和初年,考中进士,出仕
做了秘书省校书郎。

李听镇守夏州,征用他做掌书记。

唐穆宗即位,柳公权入朝上奏政事,
穆宗召见时,对柳公权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念了很久。

”当天就封他为右拾遗,充任翰林侍书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唐穆宗不务政事,曾经问柳公权
用笔怎么样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全在于用心,心正笔法就正了。

”皇帝脸色一变,知道柳公权是在借用笔的道理进行劝谏。

柳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
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

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
心钻研文章和书法,先朝任用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内心实在
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

”于是升任右司郎中。

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

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

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恭谨俭约,文宗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学士们都纷纷颂扬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说话,皇帝留下他询问原因,他回答说:
“君主应该起用贤良的人才,贬退不贤之人,采纳谏言,赏罚严明。

至于穿洗过的衣服,
那只不过是小节罢了。

”当时周墀一同答对,替他感到害怕,柳公权语言的气势却没有改变。

皇帝对柳公权说:“我一直以为舍人不适合做谏议,因你论事有谏臣的风度,回头就封你
做谏议大夫吧。

”开成三年,柳公权调任工部侍郎。

柳公权曾入朝答对,皇上对他说:“近来外边在议论些什么?”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命为邠宁节度使,舆论颇有褒贬
之辞。

”皇上说:“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小叔叔,在职位上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去做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么事可议论的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
使是合适的。

人们的议论,是说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得到这一官职,这是真
的吗?”皇上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不是进献。

”柳公权说:“这种瓜田李下的嫌疑,怎能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呢?”他趁机举王珪劝太宗送庐江王妃出宫的先例(来说明利害),皇上立即派南内使张日华把郭旼的两个女儿送回郭旼家。

柳公权忠正直言
匡正补益,大都和此事类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
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
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
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
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

“时然后言”意为“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和“精神端审”都是赞美谢弘微孩童时的优良品质,应在“言”后断开。

如果“言”后紧接“所继叔父”,则句意突兀,据此排除B、C两项。

“方成佳器”意为“将成为有出息、有才能的人”,语意完整,中间不宜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D。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
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姻亲
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错,原文说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见谢弘微并非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从原文看,“极有文才口才”的是“瞻等”,谢弘微只是“每以约言服之”,强调的是他说话简约却能服人。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严正:严肃正直。

循:遵守。

党:亲族。

(2)臧否:褒贬人物,评论优劣。

言论:谈论,议论。

乱之:岔开话头。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

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

从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

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过继家的母亲的名讳,(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饱满,稳重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家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有出息、有才能的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过继的家里产业丰盈,他却只接受了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

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称他为微子。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杀,妻子晋陵公主将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

谢弘微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

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被降为东乡君。

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门徒仆役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

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

(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

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

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

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为他长期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

谢弘微从小失去父亲,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

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巨万资财,十余所园宅,奴仆尚有数百人。

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

(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

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

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

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