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初探
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初探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除法平均分的意义时,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妈妈买了_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学生很快就会列出算式_ 3=4,这时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会归纳出:_除以3等于4表示把_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此时相机告诉学生_是妈妈买桃子的总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被除数,3是分的分数叫除数,4是求的每盘放的个数叫做商。
再如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银牌数的统计表等。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一课,先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再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银牌数的统计表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原来学的单式统计表去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
学生一起做数学。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1、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以教学《图形与变换》为例。
平移图形时找对应点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
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找不准对应点,画不对平移图形,不是格数的不对,就是对应点找错了。
如果教学时先发给学生画平移图形的表格图,再分组合作画图,然后分别汇报交流画图的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有效强化学生对对应点的理解和记忆。
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如在教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96-45-25),这个算式也可以说成从96中减45和25的和,这时我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综合算式,汇报是有一组同学说出:老师我们可以在算式上做个记号表示先算45加25吗?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他们非常高兴。
后来我告诉学生这个记号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
以后的练习中他们遇到这样的题就常用小括号计算。
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