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校园空间新模式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2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056-05 收稿日期 2022-04-25
摘 要 该文通过对上海青浦平和双语校园的案例分析,并结合对现状的反思,为既有中小学校园空间模式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参考。
在校园功能上,提出拆解教学空间与外部场地和复合化生活功能;在校园空间形式上,提出形象差异化和空间多元化;在校园空间规划上,提出分散空间布局和模糊功能分区;并以此指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融合的校园理想愿景。
关键词 青浦平和双语学校 校园空间模式 功能拆解 形式差异化 分散布局
Abstract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Qingpu Pinghe Bilingual campus in Shanghai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provide a new design meth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ampus space mode. In terms of campus function, we propose to disassemble teaching space and external site and compound living function. In the form of campus space, image differentiation and spatial diversification are put forward. In the campus space planning, decentralized space layout and fuzzy functional zoning are proposed. And we point out a kind of campus ideal vi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ntegration.
Keywords Qingpu Pinghe Bilingual School, Campus space model, Function disassemble, Form differentiation, Decentralized layout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校园空间新模式探索A New Model of Campus Space in Shanghai Qingpu Pinghe Bilingual School
校园空间模式是一种满足某一阶段内特定教育需求的标准化空间操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而随着教育体制及理念的不断发展,既有模式也面临新的变革。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空间新模式探索可为今后中小学校园空间变革提供借鉴。
1 研究背景1.1 既有模式回顾
我国既有中小学校园空间模式的形成开始于1986《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为快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大量的中小学校建设,逐渐形成了以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为主的三大功能分区模式[1],
长廊串联教室的教学空间模式[1],
并使校园主体空间呈现出行列式的教学楼+室外运动场的标准范式[2],零星辅以孤立的生活用房,校园空间形式也因此单调乏味、千篇一律。
21世纪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徐向楠 | Xu Xiangnan
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校园空间在一些发达地区逐渐有所创新,例如教学空间出现多样的交流空间,校园功能加入了礼堂、图书馆、游泳馆等公共生活功能,但仍属特例,旧有标准化模式仍然主导着中小学校园建设。
如今,经过“标准化”建设的洗礼,我国城市绝大部分校园建设处于由标准化向提升品质迈进的阶段[3]。
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新的校园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4]。
在此情况下,空间的变革更显迫切。
1.2 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概况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是一所K-9制民办学校①,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其教育实践与今后教育改革方向相契合。
同时在OPEN 建筑事务所的主持下,校园空间呈现出了一种
不同以往的景象(图1~2)。
本文主要从该校园在中小学部分的功能组织、空间形式和整体校园的空间规划三个方面的新模式探索进行分析②,为今后的中小学校园空间变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2 校园空间新模式探索2.1 校园功能的拆解与复合
功能空间作为各种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支撑条件,是校园建设中的首要问题,该校园对教学、运动、生活三种功能空间进行了重新组织,实则也是对学生活动在校园中的重新组织。
(1)教学空间拆解——外向学习方式在教学空间中,长廊串联式的空间模式作为编班制授课的对应形式,在今天多元教学方式的追求下已经不再适合。
因而建筑师将串联的教室拆解为独立的教室单元,重新探索教学空间的关系组织。
标准教学平面以三个长方形教室和一套辅助空间为一组,围绕中心公共空间形成了风车型的集中式平面(图3)。
班级之间围绕公共空间形成一组班群空间,公共空间提供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场所,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便于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导自主探索和交流[5]。
同时,集中式的内向平面易于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获得集体认同,并在空间上促进学生对走廊、楼梯等辅助空间的“半私有化”,激发对空间的自发利用。
风车型的组织则使空间高效利用,班级前的走廊减弱了交通属性而成为活动空间,易于学生使用,也成为班级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
另外,风车型也使教学单元平面被最小化,传统行列式的集中教学体量被拆解为多个小型教学立方,根据学部划分为4个一组的小学部和3个一组的中学部,以分散的形式围绕多个外部活动中心布置,形成外向式的教
学组团,倡导面向自然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教学空间的拆解重组,教学活动不再以建筑内、教室内为主,而发散至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中,开放的教学空间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6]。
(2)外部场地拆解——贴合日常使用常规校园中的集中运动场占据了大量的面积,并作为主要的外部活动场地。
但由于超大的尺度尤其是400m环形运动场,使其不便于日常的使用,也不利于学生的空间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空间组织的发展。
在该校园中,常见的400m环形运动场地被拆解为一个200m环形运动场和多样的活动场地以及多功能的跑道,对运动场地做出了新的解释(图4)。
被最小化保留了200m 的环形运动场供必要的体育课程和大型集会使用,也符合校园应有的亲和尺度。
多样的小尺度活动场地分散至校园各处,紧密地与各种功能结合,学生更易于接触从而激发户外
活动,贴近日常的使用。
虽然400m环形运动场被缩小,但仍保留了近400m的步道并蜿蜒地穿行在校园各处,弱化了其竞技属性而以休闲的状态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同时,保留的100m直线跑道从运动场中脱离出来独立设置并赋予了其交通功能,成为校园内的中央大街,兼具了日常活动的使用功能。
外部场地拆解实则是对原本集中且瞬时的操场活动的拆解,使活动从空间和时间上得到扩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各自的时间,选择多样的场地,获得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
(3)生活功能复合——激发活力校园中的生活功能主要包括食堂、体育馆、礼堂、图书馆等,这些功能如同城市中的公共建筑一般,理应承载着丰富的社交生活,但现实却同样存在着功能单一、公共性差的问题。
虽然今后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公共活动,
但时间的增多并不意味着活动的
图1 鸟瞰图
图2 总平面图
图4 俯视图图3 教学平面分析图图5 运动食堂分解图图6 图书剧场分解图
解放,空间的单一封闭仍然制约着活动的多元发展。
功能的复合则可通过增加不同活动之间的交流激发更多活力,这种方法也曾在OPEN事务所的坪山大剧院中使用,而在此再现也表现出了建筑师将校园作为微型城市的态度以及对生活建筑公共性的关注。
该校园中,最大的两个功能复合体就是运动食堂和图书剧场。
运动食堂将体育馆和游泳馆置于食堂上方,门厅紧邻,便于交互,上下之间又通过凹进食堂的外部直跑楼梯直接联系,空间相互引导(图5)。
图书剧场则是将阅览功能围绕大、小两个剧场环绕布置,大剧场可直接进入图书馆公共门厅,小剧场也与图书阅览空间相通,两种功能可相互渗透(图6)。
从使用角度看,二者的功能组合对使用频率进行了中和。
平常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食堂和剧场分别与高频率使用的体育馆和图书馆并置,增加了人与低使用率空间的接触几率,从而有机会重新定义功能的使用方式
和空间中的活动,对空间进行再生产。
食堂可
能成为体育馆的休息场所,或在频繁接触中
发展成学习聚会的地方,图书剧场则可能促
进阅读与表演的即兴互动。
从活动角度看,两
个建筑分别将饮食与运动、阅读与表演这种
看似对立实则又理应在学生成长中完整统一
的活动并置,活动之间相互融合,促进身体的
完整发展。
生活功能并置所激发的偶然性互动和对
空间的自发改写,使学生不再按固定的时间
和空间进行看书—吃饭—运动—休憩这样机
械般的生活,而是丰富的、自发散在的生活,
解放自身的活力,激发更多的身体活动和社
交方式。
2.2 校园形式差异化与空间多元化
建筑的形式由于功能的不同必定反映出
不同的特点,但在如今的校园中却最大程度
地消解这种差异性,营造统一的空间视觉形
象。
然而,对具有视觉统一性的校园建筑的追
求,暗示着对多样个性的抑制[7]。
统一性使视
觉体验占据空间主导而忽视了多元体验的空
间创造。
因而需以差异化的形式打破视觉秩
序,并进一步创造多元空间。
(1)形式差异化——弱化视觉秩序
该校园在整体形象上通过建筑尺度、颜
色、体块、立面处理等方式充分表达不同功
能建筑的内在差异性(图1,7~8)。
在较大体
量中,图书剧场为蓝色圆角三楞柱体,屋面倾
斜暗示着内部的阶梯空间并削弱其体量感,
立面散布舷窗,整体犹如待发的轮船;运动食
堂将分别采用穿孔铝板和张拉膜材料的一大
(体育馆)一小(游泳馆)两个白色盒体悬置
于玻璃体之上,表现出漂浮感;螺旋宿舍则是
白色“8”字形圆柱体,圆形的布局在水平方
向上集中从而避免板式的过长体量,
虚实相
图7 校园内景
图9 艺术中心中庭图8 教学立方
图10 图书剧场圆形阅览厅
间的均质立面则打破垂直向的连续性而展现轻盈感。
在中等体量中,艺术中心是被削切的如钻石般的黑灰色多面体,抽象且坚硬;办公实验楼则为预制白色立方体,多样的圆角矩形窗柔化了以往严肃的形象而更显谦和。
7个统一模式的小体量教学立方突出楼板表现出教学单元的水平层叠感,每层相间采用竹板与玻璃窗,并使用弧角和折线区分不同学部。
这些差异化的形象在形成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暗含着对于视觉秩序主导的空间体验的弱化。
传统认识论所最为倚重的“看”的逻辑和“看”的思维在这里被突破[8],学生可以用身体的多种感官去认识世界。
(2)空间多元化——追求多元体验
当视觉的主导地位被去除,校园空间便需要以丰富的体验作为补充。
首先,校园中的外部环境通过空间形态和空间元素两方面创造多元空间(图4)。
在形态方面,空间的开合、形状大小的变化,例如开放的不规则活动场地、内向的圆形学部中心等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空间感知;而地形的高低起伏如坡地、沙坑等则带来多元的肢体体验。
在元素方面,各种活动设施带来不同的运动体验;地表元素如水、草、沙、石带来不同的触觉体验;植物景观如花园、竹林等或可带来嗅觉体验;甚至校园中饲养了黑天鹅、羊驼、孔雀,带来人与动物之间的生命体验。
其次,在建筑中,教学立方中的风车型空间,艺术中心的抽象中庭,图书剧场的阶梯阅览和圆厅阅览空间也都为学生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场所体验(图9~10)。
建筑师李虎曾表示希望可以由不同建筑师共同完成一个校园[9],暗含着其对校园空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的极致追求。
2.3 校园规划的分散与模糊
校园在整体空间规划上以分散的布局和模糊的分区使空间消除了经典功能主义规划模式产生的分离感,使校园成为整体,各部分空间关系更加紧密。
(1)分散空间布局——空间紧密联系
分散的空间布局是整个校园空间组织的基调,配比相当的建筑和外部活动场地被作为基本的空间元素分散在校园中,相互之间进行有机组织。
首先,各个建筑之间不论功能都围绕一处外部活动场地分散布置,
建筑间形成活动中心以此保持着密切联系,凝聚不同人群的
交流。
之后,每座建筑也会与不同的建筑形成
不同的活动中心,校园呈现出多中心的扁平
化结构,同一建筑与四周的多个中心保持平
等的联系,加强了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图11)。
最
后,通过蔓延的跑道、小径或局部的景观修补
联系起分散的活动场地,使场地之间形成自
然的过渡,外部环境形成一片整体,从而将学
生的活动引导至校园各处。
校园虽然分散布局但呈现紧凑的状态,
各建筑之间、建筑与外部场地之间、各外部
场地之间空间紧密联系,使校园能够更具活
力地运作起来,任何一处空间都能凝聚起学
生的活动。
(2)模糊功能分区——空间交融
在奠定了分散布局的空间规则之后,校
园空间再根据具体的场地及使用要求做出功
能组合上的调整,在功能分布合理的基础上,
模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界线(图12)。
三座生活功能建筑由于体量较大在校园
内部会造成空间的阻隔,因而置于北侧呈一
行间隔布置,同时阻挡了北侧的快速路干扰,
并形成了分散校园的实体边界,使校园不会
过度向外发散。
南侧的教学聚落则呈现更自
然松散的状态,为使教学空间便于交流和使图11 多中心结构分析图
图12 模糊分区分析图
用,东侧的7个教学立方和西侧的幼儿园形成较为明显的组团,但边界被有机的外部环境消解,并与游离的艺术中心和办公实验楼一起围绕集中运动场紧密组织。
在这里,运动场成为一处组织校园空间的活动中心而不再成为独立的分区,四周与两个小建筑直接联系,与两大教学组团通过其他外部场地进行过渡,教学与运动更自然地交融。
而南北两个分区之间,一条跑道虽然在视觉上形成了明显分割,但在空间上却作为可供活动的中央大街连接两侧的人群,同时两侧交错布置的音乐中心、艺术中心、异形活动场地等外部空间也使两功能区空间相互渗透。
模糊的分区边界使功能空间既能合理的使用又不至于独立分离,各种活动在保持自
身独特性的同时可相互交织。
3 新校园愿景
通过一种新的校园空间模式,建筑师营造了一种新的校园景象,一种人与自然、与他人或与内部社会积极交流的生活环境。
建筑师认为自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0],
于是通过外向的教学组团、多元的外部空间、分散的空间布局将学生引至自然,提供丰富且易接触的空间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结。
在这里,自然不再是被现代社会从时间与空间上分割出去,只在假期时去郊外的休闲体验,而是在每日生活中陪伴孩子的成长环境,学生在其中感知每日的自然变化,加强身体与自然的联结,使学生的成长找回自然的节奏。
学校作为整体其实是一个小尺度的社会,而学生正是在其中通过亲身经历来建立自己的社会意识
[11]。
在校园中风车型的教学
空间、复合的生活功能以及模糊的功能分区都在促进着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意识。
而差异的形象与多元的活动空
间则营造出社会的丰富性,使学生生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并从中认知世界的多元性从而寻找自身的独特性。
如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的“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重塑’自我价值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必须将知识的
记忆与应用置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
”
[12]
与此同时,自然与社会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存在,周榕曾认为在OPEN事务所的未来愿景中,自然是导引并纽结公共生活的媒介,而公共生活则成为“自然”生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
在这里便是这种愿景的展现,自然空间与社交空间相互促进与融合,共同联结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这一切也或许同样源于建筑师李虎心中的城市理想,探寻一种能够联结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建筑及城市空间③。
结语
在新的教育制度与理念不断进步与落实的当下,青浦平和双语校园的空间组织方法可为随之变革的中小学校园空间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参考。
但在校园建设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下,任何一种设计方法也都不再会成为一种标准范式,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师应注重对思想的突破,去想象校园还可以怎样做,为孩子创造更理想的成长环境。
资料来源:
图1、4、7~8:文献[7],其中,图1:陈颢摄;图4、7~8:吴清山摄;
图2、9~10:文献[10],其中,图2:OPEN建筑事务所制,图9~10:雷坛坛摄;图3、5~6、11~12:作者自绘。
注释
① K-9制包含幼儿园和9年制的小学至初中。
② 由于本文主题偏向于为中小学校园提供借鉴,因
此不对幼儿园做单独分析,只在涉及到的校园规划层面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且由于幼儿园在校园中完全独立,并不影响中小学区域的研究结果。
③ 参考“李虎+黄文菁:Being OPEN 激进的诗意 |
央美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
参考文献
[1] 陈雅兰,李志民. 我国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发
展历程及面临的困境[J]. 城市建筑,2017,251(18):123-125.
[2] 苏笑悦. 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析[J].
华中建筑,2020,38(7):44-48.
[3] 李志民,陈雅兰,李诗娴. 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
境变迁及其规律探析[J]. 城市建筑,2018,276(7):20-22.
[4]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 “双减”政策下的教
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9(6):1-14. [5] 罗琳,李志民. 现行标准比对下中小学校空间模
式革新研究——以中、美、日、德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21,343(11):99-103.
[6] 董丹申. 法无定法,人本为先[J]. 当代建筑,
2021,20(8):4-5.
[7] 莫万莉. 一个“困难的总体”:上海青浦平和双语
学校[J]. 建筑学报,2021,630(4):63-67. [8] 黄舒晴. “身体”的复归:教育理想的空间实践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J]. 时代建筑,2021,179(3):86-95.
[9] 黄居正,李虎,黄文菁. OPEN对谈[J]. 城市环境
设计,2018,115(5):19-28.
[10] OPEN Architectrue.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
[J]. 建筑学报,2021,630(4):46-62. [11] 阮昊,詹远,陈文彬. 高密度环境下中小学设计的
三种策略研究——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J]. 时代建筑,2019,167(3):120-129.
[12] 丁洁,郑少鹏,黄瑜. 中国当代教育需求下的适应
性教学空间设计探讨——以近10年案例图解分析为例[J]. 建筑学报,2021,23(S1):151-157. [13] 周榕. “问题事务所”OPEN的“问”与“题”[J].
城市环境设计,2018,115(5):16-18.
基金项目:
北方工业大学校内人才(毓优团队)专项资助“智慧建筑表皮的智能建造理论与实践”(编号:107051360018Xn012/02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编号:401053761815)作者信息:徐向楠,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