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白
•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 因杂剧以唱为主,故道白称为“宾”。
• 独白、对白、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带白
③科
科,又称“科范”。指剧本中关 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舞台指示。
4、角色
•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 末是男角色,旦是女角色。净多扮演刚勇人物
或喜剧角色。杂是杂角,如:孤(官员)、孛 老(老头)、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孩)、 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
2、题目正名
杂剧的末尾还有一个“题目正名”,它是用2句 或4句对句来总括全剧内容。
如:《窦娥冤》的剧末有题目正名: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使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一本杂剧一般取其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如《感天动 地窦娥冤》;取末句中最能代表全剧内容的几个字 作为简名,如《窦娥冤》。
3、曲词、白、科
• 杂剧的每一折都由曲词、白、科三部分组成。
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 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 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
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
(一)国家 1、开放性 表现:疆域辽阔
•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 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 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 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 市可比。
3、阶段性 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
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
(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 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
①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 曲词。
元杂剧通常使用的有五宫四调,共9个宫调。 包括: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 大石调、双调、商调、般涉调。
元杂剧规定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不相重复,一韵到底,还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 唱到底,其他演员只能有道白。男演员主唱的叫 末本戏,女演员主唱的叫旦本戏。
5、表演
• 元杂剧的表演,把唱、念、科、舞有机 结合。它以唱为主,唱可以代替人物对 话,可以叙事抒情,可以描述环境气氛 等等。
• 念白用来配合演唱,铺叙情节,介绍人 物,插科打诨,协调气氛。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二、元曲概念
• 1、“曲”概念
杂剧 元曲 戏曲(也称剧曲)
散曲
(北) 南戏
曲概念的内涵复杂,它不仅包括了文学因素,还包 含着其他众多艺术因素(如音乐、舞蹈、构图等)
2、“杂剧”概念
•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李德
• 宋朝“杂剧”成为一种戏剧形式,但此时 的戏剧不是戏曲。 戏曲专指中国传统的以唱曲为主要表演 手段的戏剧形式。宋杂剧是戏剧而非戏曲, 它类似小品。
思想统治较为松懈
4、文人思想
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 ②对科举的失望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 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 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 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
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 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 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 元朝的兴盛。
• 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收入100种)、 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 (收入62种) 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四、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一部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楔子, 即所谓“四折一楔子”。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位,一折用同一宫调 的若干曲牌联组成套。折又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 个较大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 所以,折有音乐和戏剧情节的双重含义。 “楔子”是四折之外的独立段落。其作用是弥 补四折的局限,使之有伸缩补充的余地,同时也 使结构更严密。楔子可有可无,位置也自由,但 不能在剧末。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 表”)
民族众多、交流频繁 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
2、民族性
表现:尚利、质朴天然
如: 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 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
•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 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 等诸多艺术形式基础上形成的成熟戏曲。
元杂剧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把唱、 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用 北曲演唱的、表演完整故事、情节复杂、 人物角色众多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已经成为一种纯粹代言体的、有独特民 族风格的成熟戏剧形式。
三、元杂剧繁荣原因
一、普通人
• 元朝民族等级表
• 等级 • 第一等 • 第二等 • 第三等
•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2、市民阶层兴起 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
的主流
3、统治者 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
1、社会需求的产物,主要是都市社会的需求 2、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
基础。 3、缺乏出路的汉族知识分子参与到杂剧创作
中并成为主力军,带来了大批高质量的作品。 4、大都市的畸形繁荣给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
物质基础。
• 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数量:
•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 《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 作品近600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