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关、技艺精湛而________。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________,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
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自然气息浓厚。
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们________的一大特色。
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不仅如此,在追求实用价值方面,(),装饰性与实用性________,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声名鹊起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得益彰
B . 声名鹊起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辅相成
C . 闻名遐迩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辅相成
D . 闻名遐迩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得益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B . 木材本身具有的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C . 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D . 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东阳木雕能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
B . 木雕匠人采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内容结合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的创新工艺
C . 东阳木雕采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并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
D . 木雕匠人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下·张家口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
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
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
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
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 . 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 . 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 . 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 . 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 . 《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 . 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 . 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 . 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 . 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
意人物的语言。
3. (9分) (2017高二下·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
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
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
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
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
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
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
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
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 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 . 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
动自如、记忆力好。
B .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 . 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 .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这都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3)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4. (12分) (2017高二下·丹徒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
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
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
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
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
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
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
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
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
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
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
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
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
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
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
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
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
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
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
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
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
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
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
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
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
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
她等着他们。
他们并没出来。
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
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
“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
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
瑞宣听罢,也笑一笑。
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
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
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
佩服她。
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
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
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4)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南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
B .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
C .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
D .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③④⑤⑥
D . ①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 .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 . 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 .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8高一下·江苏月考)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泥溪
【宋】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同“笑涡”。
②齐:(jì)调和味道。
(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
(2)诗人为何“屡问程”?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淮安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
(《诗经·氓》)
(2) ________,恐病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节选)》)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 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6) 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7) 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8) 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9) 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10)金块珠砾,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7高二下·宾阳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古代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古代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________。
“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与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并且,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对社会而言,________。
9. (5分) (2015高二上·菏泽期中)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
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
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
……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