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6课时质量评价(十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质量评价(十六)
一、选择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
2022年5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考探险队在乐业县又确认发现了1个标准天坑,乐业县的天坑增至30个。
据此完成1~2题。
1.天坑所属地貌类型是()
A.冰川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与天坑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岩石、光照
B.岩石、水文
C.土壤、地形
D.气候、土壤
1.D
2.B解析:第1题,“天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D正确。
第2题,“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因此与天坑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B正确。
(2024·梅州模拟)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
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地区,发育着广泛且形态多样的雅丹地貌,某研究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孔雀河靠近河口处河段周边存在早期形成的高大雅丹和后期形成的低矮雅丹共存的现象。
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分布以及某观测点附近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和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在雅丹地貌空间形态中能指示当地盛行风向的是雅丹单体的()
A.长度
B.宽度
C.高度
D.走向
4.孔雀河河口周边低矮雅丹是由于()
A.堆积物较松散导致其受风力侵蚀较为严重而形成
B.该区域风力较小的季节受风力侵蚀较小而形成
C.洪水挟带堆积物覆盖原有雅丹群后再发育而形成
D.夏季洪流在风力的作用下加速对地面的侵蚀而形成
3.D
4.C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雅丹单体最高点的位置位于东北方向可知,雅丹单体东北部坡度大,应为迎风坡,故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图中雅丹单体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雅丹单体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故选D。
第4题,依据材料分析可知,雅丹地貌应当是在较为坚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形成的风蚀地貌,松散的堆积物不是雅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A错误;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B错误;夏季洪流在流水作用下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由图可知,在罗布泊达到最大湖面范围的时期,湖水淹没孔雀河河口早期部分高大雅丹地貌,洪水挟带物在河口处周边堆积,覆盖原有部分雅丹群,形成低矮雅丹地貌;在罗布泊湖面面积变小的时期,再经风力作用继续发育而形成。
故选C。
(2023·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
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
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
据此完成5~6题。
5. 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 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A. 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 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 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 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5.A
6.B解析:第5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并分布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高大山脉,冰川面积广大,冰川作用显著,是目前我国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为1 000~2 000米,几乎没有现代冰川分布。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通过对羊背石坡度、长轴延伸方向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后,在冰川谷底残留的石质小丘,无法通过观察羊背石来直接判断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需要结合当地古冰川地貌的面积、分布特征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古冰川形成的时间需要通过生物化石和实验室测定才能确定,难以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直接判断。
川西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地势起伏和缓,高原面海拔4 000 米左右,多季节性冻土。
如下图所示,高原面上河谷浅切,谷底宽阔平坦,河谷内阶地组成为基本无分选的砂砾层,而高原面以下河谷深切,谷底狭窄,谷坡陡峻。
川西北高原的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
读图,完成7~8题。
7.推测图中甲、乙、丙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为()
A.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冻融侵蚀
D.冻融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8.岩石性质对川西北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带来的影响是()
A.花岗岩强度高,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形成冰斗、角峰
B.砂板岩风化岩土含土量较高,易富水,强度高,形成冻融土流
C.砂板岩构造破碎较强烈,抗寒冻风化能力强
D.花岗岩风化岩土含土量低,透水性差,易被侵蚀
7.B8.A解析:第7题,甲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位于流水地貌带,以流水侵蚀为主;乙处相对较平缓,位于冰缘地貌带,应以冻融侵蚀为主;丙处海拔更高,位于冰川地貌带,冰川活动强烈,冰川侵蚀明显,B正确。
第8题,由图可知,海拔较高处为冰川地貌带,因花岗岩强度高,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不易被侵蚀,所以形成冰斗、角峰,A正确,D错误。
砂板岩构造破碎较强烈,强度低,抗寒冻风化能力弱,B、C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24·潮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或海浪)对区域的侵蚀或沉积,主要与其速度相关。
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基岩构成,海岸陡峭。
在岛屿西端的砾石、砂砾、砂大小混杂分布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
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的表层物质不再混杂分布,离岸由近及远,海底表层物质颗粒依次主要为砾石、砂砾、砂。
图1为芝罘岛位置示意图,图2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1)在图2中绘制海水运动方向,并描述海床上“近岸凹槽”形成过程。
(2)推测该地“近岸凹槽”形成的主要季节(冬季或夏季),并阐述理由。
(3)说明“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区差异的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
水向下流动并侵蚀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绘图时要注意要绘出表层流向、深层流向。
第(2)题,“近岸凹槽”的形成主要是海浪向近岸运动,而芝罘岛的“近岸凹槽”形成于岛屿西端,因此可判断为冬季,理由主要从风和海浪侵蚀两个角度分析。
第(3)题,结合离岸由近及远的海底水流速度快慢差异,分析侵蚀搬运能力强弱。
答案:(1)画图如下(注意要绘出表层流向、深层流向):
形成过程: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并侵蚀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
(2)冬季。
该地冬季盛行强盛的西北风,岛西端为向岸风;向岸冲击风浪速度加快,海床侵蚀加剧。
(3)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侵蚀搬运,(较大颗粒)砾石得以保存;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减缓,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