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东海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划横线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更不容挑战。
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劳动成果,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
③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用来搭建心灵之“庐”。
明代戏剧家祁彪佳说其寓园为之所,可寄寓心灵。
A.置疑功亏一篑安贫乐道 B.质疑功亏一篑安身立命
C.质疑毁于一旦安贫乐道 D.置疑毁于一旦安身立命
【答案】(3分)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B.门罗的许多小说写的是平凡小镇上的普通人物,因而文笔细腻、精致,能够精确把握节奏和气氛,准确拿捏人物心理。
C.中国著名女科学家屠呦呦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D.中国将为来华工作的外国人才,提供进一步便利条件,使其在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项目、奖项等方面,与中国公民享受同等待遇。
【答案】(3分)A
【解析】
试题分析:B不合逻辑,句子前后无因果关系;C 成分残缺,“降低”缺宾语,可在“疟疾患者”后加“的死亡率”;D语序不当,应改为“进一步提供”。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
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答案】(3分)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A用了借代的手法,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
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B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②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
③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
④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
⑤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
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⑥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
A.①⑤②③④⑥B.①⑥③②④⑤
C.③⑥④②①⑤D.③②①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后应为⑤,排除BD,本语段陈述的话题是好的散文家,首句应为①,故选A。
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图为《读者》的两个徽标图案。
下列对图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图案①属于传统的静态设计风格,唤起人的怀旧感;图案②采用动漫风格,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更能吸引年轻人。
B.图案蕴含了读者就像一只只蜜蜂,不断从《读者》中撷取人生智慧和精神营养去酿造甜蜜生活的寓意。
C.图案蕴含了《读者》杂志愿像辛勤的蜜蜂采蜜一样,采集天下的美文佳作奉献给读者的寓意。
D.图案①采用静态的对称设计,富有装饰性;图案②采用不对称的设计,更具有动态感。
①②
【答案】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
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
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
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
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
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
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
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
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
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①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
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
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
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
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
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
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
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
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
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
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②,是岁乾道六年也。
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
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
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
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③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释:①猘zhì,狂犬,猛犬。
②祠禄,官名。
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檄:檄文
B.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更:赔偿
C.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
赒:救济
D.有旨趣.公入奏趣:催促
7.下面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君将哀而生之.乎
B.敛兵于.漳以戍焉有言于.丞相者曰
C.使贼而张,州且.不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公尽捐以.俾民欲以.客往赴秦军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5分)
(2)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
(4分)
9.请简要概括林运使为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答案】
6.(3分)A
7.(3分)C
8.(5分)(1)太守器重他处事周详完备,有多年都不能决断的案件,全都把它们交付给林运使,没有不迅速决断的,人们心里很佩服他(每句1分。
“器”1分;定语后置句1分;“属”1分;“靡”1分;“焉”1分。
)
(4分)(2)前太守税收匮乏,按照旧例戍边的人出发后,家里人可以补贴些餐钱,但州郡却不能按时给予。
(每句1分。
“匮于赋”1分;“故事”1分;“居者”1分;最后一句意思对即可。
)
9.(4分)廉洁自律,公正严明,果敢善断,体恤百姓(每点1分,共4分。
)
【解析】
6.
试题分析:檄,动词,发檄文。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
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C项均为副词,尚且。
A项分别为:代词,他/ 代词,我。
B项分别为:介词,在/介词,对、向)。
D项分别为:连词,来/ 介词,率领。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
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理出答案。
林运使在面对贼人和处理前太守税收匮乏事件中决断精明;发生疫情时准备稀粥药物救济古典百姓;对待朝廷的升迁,他退避;和人交往坦诚无私……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可顺利得到正确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林公名孝泽,字世传,是莆田人。
年轻时喜欢词章,卓越不凡,一时间同辈人没有不推崇举荐的。
宣和六年,考中进士。
建炎初,调任南剑州顺昌县尉。
恰巧有人报告某贼想要侵犯城邑,林公不跟同僚商讨,不发檄文请求援助,独自谋划认为可以(在贼人)为发动袭击之前就先擒住敌人,他带领士兵趁夜出发,黎明到达贼人所在的地方,贼人正杀牛斟酒,聚集在神祠中,于是林公等人突然袭击他们,没有一人幸免。
没过多久,遭遇他母亲的丧事,应当论定功劳,却有个郡僚阻止此事,通判吴建说:“假使让贼人发动袭击,州郡尚且可能不能保全,何况小小的城邑呢?这不能不奖赏!”于是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服丧期满,林公被授予左承事郎,监管建阳县麻沙镇税务。
任期届满,调任泉州晋江县丞。
太守器重他处事周详完备,有多年都不能决断的案件,全都把它们交付给林运使,没有不迅速决断的。
人们心里很佩服他。
担任漳州知州,林公年龄越大,决断越精明。
北边有战事,林公在漳州征兵来守边。
前太守税收匮乏,按照旧例戍边的人出发后,家里人可以补贴些餐钱,但州郡却不能按时给予。
那些守边的人聚集在庭下不肯离开,有狂怒神色,林公不为所动,缓缓地说:你们想要造反,就先杀了我。
餐钱肯定寥寥无几,唯独不能以强硬方式取得。
林公大声呵斥他们回到军营,将其中一、二个闹事最凶的人按军法处置,令他们按月赔偿,众人都很佩服他从容(处置突发事件)。
有一年发生大的疫情,林公准备了稀粥、药物,在各地区救济百姓。
已经死亡不能掩埋
的,官府提供棺材收殓。
督察人员上报考核林运使为最优,提拔林公为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林公竭力推辞不上任。
天子重视他,改任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训词说:守法循理的官吏是我所看重的,知道满足的人是我所尊敬的,秘阁重臣的正直是我所爱惜的。
朝廷正推行综合考核管理的政策,对贪官污吏切齿痛恨。
有人对丞相说:林公虽然年纪大了,在乡部为官,扫除障碍,难道不可以么?丞相认为他说得很对,向皇帝报告,让林公担任本路转运副使。
诏令下达,八郡惊恐说:这是真正的监司啊。
林公就以乡里避嫌请求退避,有圣旨催促林公入朝向朝廷禀告,林公对了解内情的人说:(前面)广南的任命已经辞掉了,反而接受现在的任命,推辞远处的任职而愿意近处就职,这不是做臣子应有的节义。
奏章两次呈上,朝廷知道不能用强力使他上任,又使他担任祠禄,这一年是乾道六年。
第二年正月十八日生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林公本性淡然,没有别的嗜好。
和人交往,坦诚无私;一旦有事务要处理,就凛然不可侵犯。
南康、临漳每年倚靠山泽收入来增加官费,林公将它全部捐献来帮助百姓。
遇到经过此地的公差,林公用酒食款待他们,既节俭又恭敬,宾客们也很高兴满意。
林公为官自律,清廉节俭,一天晚上办理公务结束,有人举着蜡烛送林公到大门口,林公说:这是公家的蜡烛,让他赶紧拿走。
三、文言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8分)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
规过
..,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
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
..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
就私第宣慰
..。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B.有德之君,不忘规过
..规过:规劝有错之人。
C.而亲贤下士,推毂
..后进推毂:推荐,推举。
D.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
宣慰:宣旨慰问。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性情忠诚,机敏聪明。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以后,他曾巧妙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虽然仍兼管修撰国史,但是因为有功,直接进升为东海郡公。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4分)
(2)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4分)
13.于休烈一生除了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10.B
11.D
12.(1)当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几乎散失尽,没有历史典籍查寻。
(理解句意、句子通顺1分,“荡覆”“殆”“检寻”各1分。
共4分)
(2)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人,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同列,便嫉妒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
(理解句意、句子通顺1分,“矜”“齐”“祭酒”各1分。
共4分)13.①忠诚机敏;②好学不倦;③礼贤下士;④为人恭谨俭朴温和仁义(1点1分,共4分。
)
【解析】
10.
试题分析:B项应为“改正过错”。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荡覆”,动荡颠覆;“殆”,几乎;“检寻”,查寻。
(2)“矜”,自夸;“齐”,等同;“祭酒”,官职。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优秀品质的概括。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然后归纳整理总结答案。
第1段中作者说于休烈“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面对宰相的妒贤嫉能,他“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第2段中可筛选出“恭俭温仁”“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等信息,据此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
于休烈性情正直,机警聪慧。
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
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几乎散失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查寻。
《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
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
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
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中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
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多次进升为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一两石的积蓄。
为人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临终。
大历七年(772)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这年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
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赐给仪仗鼓乐。
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绢一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
儒者所受之恩宠,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四、古诗词鉴赏(10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4分)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3)这首诗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概括全诗的构思脉络。
(4分)
【答案】
(1)(4分)“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2分)“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2分)(2)(2分)“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1分)“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1分)
(3)(4分)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的。
(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
(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
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
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
“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
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
第四句
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句名名篇默写。
(8分)
15.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⑵,肇赐予以嘉名。
(屈原《离骚》)
⑶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⑷,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⑸,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⑹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⑺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⑻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答案】⑴猿猱.欲度.愁攀援.⑵皇览揆
..余初度兮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⑷奈何取之尽锱铢
..⑸相与.枕藉.乎舟中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⑺猥.自枉.屈⑻知.者不惑(特别提醒:加点字的写法,错漏、不规范该空不得分。
)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六、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袖中藏物
张炜
为什么古人常常要把东西装到袖子里?尽管他们的袖子又长又宽,可是要塞上东西当口袋用,恐怕也十分不便吧?而且这样还不安全,因为一甩手走路东西就会掉到地上。
以此来判断,古人的衣装上面可能没有口袋,即没有装东西的地方。
在古人那儿,衣装除了有御寒遮体的实用,更多的大概还是从可观赏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考虑,所以一般不再钉上一个口袋。
在他们看来,口袋可能更像一个不太雅观的大补丁。
如果有一个暗口袋,装上了东西鼓鼓囊囊,也会破坏了衣装的和谐美观。
这时衣装的唯美主义,理所当然地排斥了实用主义。
一些小东西如果随手可携,也就顺便装到了衣袖里。
问题是这样一来也就无法甩着手走路了,而只能抄着手走、背着手走。
这样的走法也就无法急匆匆地快行,可见与当时总的生活节奏、人的舒缓步态是吻合的。
用袖子装东西的时代,相对来讲人的行动会安稳许多,不会有匆促的步伐和惯常的那些大动作,这可能也是古人的日常情状。
现在即便是讲究的西装,上面也有不少兜子,它不仅是实用的,而且还成了一种装饰,可见实用本身也成了一种美。
古人要提走一些大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