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 构建“孝德”文化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文化进校园构建“孝德”文化新格局
作者:刘慧
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2023年第2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莒县第三实验小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仁孝·厚德”诠释学校发展精神,以“孝行天下德伴一生”为校训,在“孝德讲台党旗飘”党建品牌的引领下,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努力构建以“孝德”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校园文化格局。
学校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大力发掘非遗文化资源,积极研发“孝德”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将“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与智育、德育、体育等课程有机融合,激发师生创新进取的活力,努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名片。
一、传承武术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罗汉地功拳于清朝咸丰年间传入莒县,现为日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莒县最大的地方优秀拳种之一。
罗汉地功拳是在罗汉拳基础上,汲取螳螂、五行、地功等门户之精髓创立的拳种;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灵活敏捷、朴实无华;既有技击性强劲的特点,又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拳术中所包含的自然、中庸、阴阳思想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
2017年,学校将罗汉地功拳纳入“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聘请罗漢地功拳传人柳明勋担任教练,吸纳学生中的武术爱好者,成立了罗汉地功拳武术社团,大力推进对外武术交流,积极组织武术社团参加各种形式的展示交流活动。
从社团成立至今,莒县第三实验小学师生向国内外朋友展现了罗汉地功拳的魅力,推动了莒文化的对外交流。
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培养了阳光健康的心态,激发了积极向上的情感,他们也从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绚丽多彩。
为促进罗汉地功拳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学校申报立项了国家级课题《特色小学创建与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研究》,并被确立为特色学校文化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以课题为引领,积极开展针对罗汉地功拳的研究工作,从健身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多方位发掘、认识罗汉地功拳,从拳术理论、拳术教学、传承保护等多个层面展开对罗汉地功拳的研究。
二、展现青春风采释放生命激情
舞龙舞狮是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动作千变万化,是集武术、鼓乐、戏曲等于一身的艺术样式,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竞赛运动。
2017年11月,舞龙舞狮走进莒县第三实验小学,学校组建了日照市小学第一个“龙狮”社团,聘请莒县棋山“醒狮团”第三代传人陈汝利为指导教师。
“龙狮”社团成立后,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比赛,多次获邀参加市、县级活动展演,并在2023年4月举行的山东省舞龙舞狮大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因罗汉地功拳、舞龙舞狮两个非遗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021年,学校被评为“市级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
三、弘扬优秀文化陶冶艺术情操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质朴生动的艺术造型,醇厚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学校将剪纸引入美术课程,以莒县剪纸艺术为框架,吸取各地剪纸艺术的精髓,开发了《剪舞》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艺术创造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在学校非遗文化展厅,剪纸、柳编、草编、十字绣、中国结、彩绘葫芦等学生作品琳琅满目,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的成果。
为了让师生开拓宽眼界,感受莒文化的深厚底蕴,学校在诚德楼三楼建设了非遗文化长廊,全面呈现了莒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遗文化进校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丰富了校园生活,激发了全体师生的活力。
学校充分发挥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强非遗文化展厅和传承活动室建设,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孝德”文化为底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名片,引领学生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绽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