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禁毒策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禁毒日报道规划
一、系列报道:社区戒毒零距离
1、内容:采访社区药物治疗门诊的工作人员、社区禁毒社工中的代表,以第三人称的口吻,以人物故事的形式,一方面讲述他们的辛酸苦辣、所见所闻所思,一方面通过他们来讲述一些戒毒(康复)人员的典型故事。
2、形式:每一期2个人物,文图半个版的样子(注意写一个核心提示统筹2个人物)。
A、人物档案:
B、正文:侧重讲述人物本身的经历、工作方式、问题思考等,可以夹带一些工作场景等描绘。
C、配稿:讲述一个他所遇到的最典型、印象最深的一个戒毒人员的故事。
3、具体安排:
第一篇:社区禁毒社工(罗淑婷负责6月23日周四见报)
第二篇:社区药物治疗门诊医师(郑俊彦负责6月24日周五见报)
二、深度报道:社区禁毒透视
1、报道方向:社区禁毒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事,但对于禁毒形势日愈紧张的东莞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目前东莞的社区戒毒探索,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2006年便开始设立的社区药物治疗门诊(美沙酮诊所),二是从去年5月底开始的禁毒社工工作。
从目前的初步判断来看,美沙酮诊所的推广之路似乎较为艰难(目前仅有3间,其中1间是09年开设),而社工禁毒则发展的比较快。
那么,在戒毒所高墙之外,这些社区禁毒的模式改变了什么、探索出了什么经验,又改变不了什么、遭遇了哪些难题、该如何继续探索出有东莞特色的新路?可以进行深入剖析,为我市社区禁毒工作提供有意借鉴和参考作用。
2、报道思路:(假设命题)
A、XX的重生或在“高墙”之外戒毒。
(个案切入。
最好能找到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与美沙酮诊所、禁毒社工都有接触的戒毒人员,看看上述社区戒毒工作对他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和影响,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崎岖与反复,取了成功与否,与他在戒毒所呆时有哪些显著的不同;尤其注重抓一些细节、故事、内心世界变化。
从而提出一个问题:社区禁毒工作,有别于戒毒所的强制措施,是强制戒毒的有益补充,是一个好的模式和发展方向)
B、这里只有病人和亲人。
(正面剖析。
通过记者的走访调查,穿插有关背景、故事等,侧重描写和分析沙酮诊所和禁毒社工的运作模式、工作流程,说明社区禁毒模式是如何实现其积极效应的,包括协助戒毒人员改变不良心理、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协助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困难,巩固戒毒效果,使其早日重新融入社会等等,包括社区戒毒对象的复吸率数据分析等等背景运用。
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康复治疗并没有把戒毒人员当作吸毒人员,而
只是一个“病人”;社工介入,也是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对待。
如此,从心理、心灵上改变戒毒人员,这种影响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是很难实现的。
)
C、XX的困惑或另一堵“墙”。
(问题探究。
毫无疑问,东莞的社区禁毒起步并不算早,在摸索的过程中,肯定遭遇了重重阻力和种种难题,最核心的是哪几堵墙?记者可以通过对社区禁毒工作人员、戒毒人员的现身说法或小型同题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失败案例的分析,或对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的采访等方式,寻找出答案。
比如,假设命题:各方在社区禁毒方面观念上能否统一认识?经费投入或家庭配合等方面能否获得工作支持?阻碍戒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遭遇最大困难有哪些?等等)
D、社区禁毒的新期待。
(点题。
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我们应该怎样整体评价近几年社区禁毒工作模式的得与失,我们还应如何继续探索,还有哪些值得思考的方向或可借鉴的经验?等等。
主要通过采访市禁毒委有关负责人,戒毒所戒毒专家,及社会学家等方面,来提出自己或他们独到的观点,引人深思。
也可适当放宽视野,看看哪里有比较成功的模式经验,穿插其中。
)
3、具体安排:
(1)郑俊彦统筹主笔,跟罗淑婷进行分工采写。
A、在采写系列报道时,就应在完成人物报道的同时,根据上述思路,进行更深入的采访调查,可设计一些核心问题,让采访对象同题问答(也可电话采访多几个);
B、搜集到更详细的资料,比如有关部门的工作总结、调研报告,以及媒体权威见报报道等。
C、采访市禁毒委有关负责人、戒毒所资深工作人员、有关专家。
(要根据采访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采访,会谈得更透。
各方谈的话题要相对集中、观点则可不一样。
)
(2)6月27日(周一)见报,配图,5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