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充满神秘性的敬畏。

《山海经》中的山神祭祀,《诗经》中“陟彼高冈”的艰辛,《周易》中“涉大川”的谨慎,便出于早期中国百姓对山之高、水之险的无限畏惧。

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山中有奇花异草,川泽有珍禽异兽,既是风雨渊薮,可以物阜年丰;又有神仙栖息,让人超凡脱俗。

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

古代中国的度地之说,尤其注重观察山水之间的呼应关系,主张山要有远势之来,地要有近形之止,常在山水翕合处营建村落,修建居所,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将阴阳、五行、四象、干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

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格外重视灵山秀水的旖旎、重山复岭的逶迤、三山五岳的巍峨、砺带河山的气势。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

”概括了山水审美的基础,是千山万壑的自然风光给予的视觉震撼。

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

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

孔子曾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言道德体验与山水之间不约而同的冥契,正是任重而道远的君子人格写照。

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与山水皆在天地运化之中,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可以冥契相通。

在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中,人与山水情理相通,山水被赋予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己,山水之美感便超越了有形之态,构建成了无形意境。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材料二: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

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

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

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渲染丘壑林泉,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

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

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

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
的山水意境。

他们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

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

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方法到情愫完成了嬗变。

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对山水的畏惧背后反映了他们的期待,由此而增加的想象加上山水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

B.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了对山水之意的感知,以我观物,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

C. 魏晋南北朝时,山水成为新的审美对象是因为道、释、玄的思想驱动,山水之乐从此便扎根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了。

D.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该体验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于是被忽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山水之意的感知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有着相似的理念。

B. 从五代到北宋,人们更趋向于探究自然山水中的理性,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C. 材料一在论证上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以及总分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晰,论证充分而有力。

D. 两则材料阐述山水文化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前者侧重于中华文化中山水审美意识不同侧面的论述,后者集中于从山水图像的角度分析。

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在文本中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有灵:是早期中国人在对大自然的秀美和对大自然敬畏背后的隐隐期待中所赋予的超自然神奇力量的认识。

B. 以物观物:指人站在山水之外来欣赏山水,不拘牵于自然,从而得到山水自然天成之美的收获。

C. 知己:指在山水审美中,山水被赋予了美好的期待,超越了有形之态,人与山水之间从而形成的冥契相通的关系。

D. 嬗变:指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在方法上从自然写实到精神象征的变化和在自然情愫上从美的发现到自娱与遣怀的变化。

4.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山水之意观点的一项是()
A. 《管子·度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B.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苏轼:“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D.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元代画家黄公望中年时期曾因他人牵连而入狱,后入道隐居卖卜为生,晚年定居浙江富春江。

其有感于富春山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最能代表宋元山水艺术,成为国宝级名作。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此画作成功的原因。

【答案】1. C 2. B
3. A
4. A
5. ①该画作是作者在山水外,以物观物,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于山水中获得了心灵安慰的体现。

②该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意及道家思想,在山水中寄托了道德、玄理和禅思,物我相通、寄畅情志,感悟人生的结晶。

③该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趣,通过观察和艺术提纯,并借助山水来建构起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的典型体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此而增加的想象加上山水的秀美”错误,应是“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

B.“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递进关系倒置了。

原文说的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

D.“该体验的独立性”张冠李戴,原文“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中,独立性指“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错误。

原文中“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他们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说明把山水当作审美对象仍是基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准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A.根据原文“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可知,不包括“大自然的秀美”。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A.“择地形之肥饶者”体现的是对山水之形的审美。

B.“两不厌”体现了山水之意。

C.“水洗禅心”“山供诗笔”体现了山水之意。

D.山水雪与蓑笠翁融为一体,体现了山水之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黄公望所描绘的《富春山居图》,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成为宋元山水艺术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不仅以高超的技法再现了富春山的自然美景,构建了大山大水的大美之象,更是暗含山水精神、自然规律和天地万物之理,透溢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情怀。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因被他人牵连而入狱,只能隐居卖卜为生,人生颇为失意,从而使得他寄情于山水,从中获得治愈的力量。

而当他关照山水后,“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

由此可见,该画作是作者在山水外,以物观物,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于山水中获得了心灵安慰的体现。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不仅是以物观物,看到山水的外在形色,而是在以我观物的过程中对于山水之意有了充分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

由此可见,该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意及道家思想,在山水中寄托了道德、玄理和禅思,物我相通、寄畅情志,感悟人生的结晶。

最终,黄公望“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达到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收获了山水之趣,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最终才有了这幅传世名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天
陈村
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张三睡得正香。

“三儿!三儿!”张三很不情愿地睁开半只眼睛。

张三从来没有这么早就起床过。

张三就睁着半只眼睛吃着热的泡饭。

母亲在一边把饭给他装进饭盒子里,饭盒子是父亲留下的。

父亲还在的时候,母亲天天也这么早就起来,给父亲把饭装进饭盒子里。

母亲关照张三,第一天去学生意要听师傅的话。

张三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也是一个师傅,他这个师傅也是学生意学出来的。

弄堂的路面靠一块块石头铺起来,张三走在石头路上,脚底板的冻疮就痛了起来。

石头路很长,张三知道脚底板要痛上一段时光。

张三是很吃痛的,他天天走在这石头路上,天天要痛好多时光。

张三就这样一痛一痛地走出石头路。

等他走到柏油路上,脚底板不那么痛了,心里就高兴起来。

柏油路的路面要比石头路平得多。

这条柏油路张三是很熟悉的。

有轨电车开过来的时候,“丁丁当当”地响,那个声音张三是很熟悉的。

小时候到这里来看电车,觉得路很远很远。

看到电车“丁丁当当”开过来,就高兴得不得了。

现在张三却觉得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听了。

张三现在天天走这条路去上工,天天听“丁丁当当”的声音,越听就越熟悉,也就越没有什么好听的了。

天倒开始有点亮了起来。

等天再亮上一点,路灯就要关掉。

天天都是
这样的,张三天天看到路灯亮着亮着就关掉了。

张三现在就跟着铁轨在走,跟看铁轨走上一个小时就能到厂里了。

张三从小到大,也是坐过几次有轨电车的。

坐在有轨电车上往马路上看,是非常有意思的。

张三长大以后也不大乘电车。

现在张三去上工也不乘电车,买电车票是要钞票的。

走在柏油马路上,张三的脚就不大痛了,柏油马路是很平很平的。

做人做到大人了,总要去上工的,不上工就没有饭吃,张三的女人也就没办法拎着小菜篮到菜场上去买小菜了。

做工吃饭张三觉得是应该的。

张三跟着铁轨朝前头走,一直走到厂门口。

厂门口的门房里有一只电钟,张三知道自己今天早了十二分钟。

早一点到厂总是比较好的。

车间里还很安静,工友们还没有到厂里来。

张三在学生意的第一天就知道冲床怎样开了。

开起冲床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张三的师傅教过张三一遍,张三就把怎么开冲床记牢了。

张三找了团回丝把冲床又揩了一遍。

昨天晚上回去的时候,张三就揩过一遍了,今天早上来,张三又把它揩了一遍。

上工的铃刚刚响过,张三就把电门合上了。

电门一合上冲床的马达就转起来了。

张三坐在那只高脚凳上,当初张三的师傅把高脚凳留给他的时候,凳面已经非常光滑,现在这只高脚凳的凳面就更光滑了。

张三坐在高脚凳上,手一伸就把铁皮拿了过来,铁皮放到冲头的下面,张三就用脚去踏开关了,冲床就“匡汤匡汤”地响了起来。

张三觉得冲床响起来时的“匡汤匡汤”是好听的。

冲头一落下来铁皮上就会有一个
洞,冲下来的小铁皮被推到旁边,旁边有根钢棒把小铁皮拦腰一撞小铁皮就折了起来,一只别针头子的毛坯也就造出来了。

张三觉得这样造别针是很有意思的。

张三冲起别针头子的时候思想是不敢开小差的,一开小差手就会伸到冲头下面,手指头也就没有了。

张三开冲床是开得很好的,把脚放在冲床开关上踏下去一直不松开,一直到一张铁皮上冲得都是洞洞眼了才松开踏板换一张铁皮。

张三连换铁皮时冲床也一直不停地响。

张三铁皮上的洞洞总是排得非常的整齐,洞和洞之间的铁皮总是非常的少的,张三知道,多冲十只别针头子也是好的。

张三一学会就开始冲别针头子,一直冲到今天还在冲,明天还要冲。

冲床的冲头一落下来就会发出“匡汤匡汤”的声音,一直响到吃中饭的铃响了,张三的脚才松开冲床的脚踏开关,洗洗手去吃中饭。

吃过中饭再冲起来,张三还是把脚放在踏板上,一直没有松开。

张三换铁皮的时候冲床就不再“匡汤匡汤”了,现在眼睛看不清楚。

张三觉得吃过中饭以后力气就又会长一点出来,不过再冲两三个钟头力气就不大足了。

他知道用不了多少时间也就能下班去了。

等到一觉睡醒,又好来上班了。

张三的脚踏在冲床踏板上,可是张三正在冲着,冲床居然就不再“匡汤匡汤”了。

原来是徒弟把电门拉掉了。

徒弟把张三从高脚凳子上拉起来,张三就把这只高凳送给他了。

张三看到石头路边自己的家门,大门上的“光荣退休”是徒弟亲手贴的。

张三想想老早的事情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张三站起来走到五斗橱的前
面,看看墙上挂着的“光荣退休”的镜框,用手把老婆照片上的灰揩了一揩。

张三举起两只手看了又看,记得父亲活着的时候告诉过自己,一个冲床工到老了还有十只手指头是非常难得的。

想到这个张三就高兴起来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三是一个吃苦耐劳、质朴本分、聪明敬业、责任感强、安于现状、易于满足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

B. 小说两次说到“柏油马路是很平的”,含蓄地表现了张三心情的变化和为了省钱不乘电车而走路的安然心理。

C. 张三觉得冲床响起来时的“匡汤匡汤”是好听的,暗示了张三对工作的喜爱、觉得工作能让家人有了生活依靠的愉悦及安于工作等心理。

D. 张三认为老早的事情比较有意思,源于对自己工作认真、生活充实、家庭美满、光荣退休的满足感和对当下退休生活的孤独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写到张三父亲,有与张三形象相互映衬、表现子承父业、生活一成不变及父子性格精神上同一的效果。

B. 小说以客观冷静的笔法,不掺杂作者个人的感情判断和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判断,体现出“零度写作”的特点。

C. 小说发表于1985年,体现了作者对七八十年代转折时期,关于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的矛盾关系的思考。

D. 作为劳动者的张三把平常的生活过得一生如一日,有着很多优秀
的品质,小说被赋予了要健康向上、歌颂劳动者的主题。

8. 荒诞派文学是形成于20世纪的文学流派之一,荒诞是上帝“死”(不再相信上帝)后现代人的基本处境,表现为人的生存的无意义。

有人认为本文具有荒诞的特质,请加以简析。

9. 陈村说:“如果非要给我的作品加一个主题,那我的主题就是没有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纪念日常生活。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想法的。

【答案】6. D 7. D
8. ①“一天”本是短暂的生命瞬间,但在本文中却伴随着人的魔幻般生命巨变,时间的变形夸张显示了荒诞反常(或是从情节的角度答题也可)。

②一天天以至一辈子周而复始的生活,消解了生活与生命的一般的意义,表现出了荒诞的审美特质。

③以凝固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无始无终、无变无化的生存情状中所潜藏的非理性生命和生活的展示与思考。

9. ①小说通过普通的家庭、城市街道的弄堂、造别针的工厂等生活工作环境,真实地描绘了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状态。

②小说刻画了张三这样一个连名字都很随意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对普通人冷暖自知的生活的关注。

③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生活对应他一生的不同阶段,以上班、下班、吃饭、死亡等按部就班的情节设计,表达了对普通人一生如一天般平常生活的纪念。

④小说以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看似枯燥的语言叙述张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表达了对普通人生活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当下退休生活的孤独感”强加因果,退休与“认为老早的事情比较有意思”无关,文中也没有体现说张三因为退休而产生“孤独感”。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被赋予了要健康向上、歌颂劳动者的主题”无中生有。

文章所表现的就是一个普通冲床工张三的普通的一天(一辈子)。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审美取向的能力。

首先,文章以“一天”为标题,“一天”本是短暂的生命瞬间。

但文章内容中的一天却贯穿了“母亲关照张三,第一天去学生意要听师傅的话”一直到张三光荣退休的一生。

所以这里的“一天”早已超越了其本来的意义,而是带有魔幻般的生命巨变,体现了荒诞反常的时间变形特点。

文章之所以把冲床工张三的一辈子以“一天”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因为“张三现在天天走这条路去上工,天天……越听就越熟悉”“天天都是这样的,张三天天看到路灯亮着亮着就关掉了”。

也就是说,他这漫长的一生始终周而复始地过着上工-吃饭-下工的三点一线生活。

在这里,一天和一生的融合,消解了生活与生命的一般的意义,表现出了荒诞
的审美特质。

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看,作者之所以要借助这荒诞的手法来展现一生如一天的凝固般的生命状态,正式想要对这无始无终、无变无化的生存情状,施加一点特殊的色彩,从而引发我们对非理性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特色,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首先,从作品的选材来看,一个普通的子承父业的冲床工家庭、“靠一块块石头铺起来”的“弄堂的路面”所在的普普通通的城市街道的弄堂、“张三一学会就开始冲别针头子,一直冲到今天还在冲,明天还要冲”的普通的造别针的工厂,都说明了这个故事人物所在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很普通的。

而这也正是无数普通人们的平凡居所,以及最平凡真实的生活状态的体现。

从人物角度来说,故事中的其他次要人物——父亲、母亲、妻子、师傅、徒弟都没有姓名,而只有一个身份象征。

而整个故事中唯一一个拥有姓名的主人公,就是张三——一个随意的看似烂大街的普普通通的名字。

他所过的生活也是普普通通毫无新意的生活。

而这也正是无数普通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常见特征。

所以,作者在这里刻画了张三这样一个普通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现的是他对普通人冷暖自知的生活的关注。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作者以一天贯穿一生的巧妙设计完成全文,但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却依然普通,只是一个人一天中最普通的起床-上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