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脑出血118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结合治疗脑出血118例分析
急性脑出血是高血压常见和最严重的突发症,属中医“中风”范畴,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笔者对6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四物汤和牵正散治疗,并与单纯西药治疗56例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8例为1998~2006年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经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治疗组62例,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56例,平均年龄61.8岁,其两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比较见表1。
病后治疗组患者意识清醒者56例,浅昏迷4例。
1度昏迷2例。
对照组患者意识清醒者52例,浅昏迷2例,1度昏迷2例。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方案:两组均采取内科基础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腦水肿,营养脑细胞,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等,15天为1疗程,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加味四物汤和牵正散,文火水煎900ml,早中晚各1次,每次150ml,2日1剂。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治疗评定标准,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
讨论
“中风”一词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临床表现常常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当然也可以不昏倒) ,多数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由于它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的善行数变特征很相似,故而得名。
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内经》中又将中风病分别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及痱风等。
《金匮要略》中还详细描述了中风的症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盛;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中风指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也叫脑卒中,不过中医称为中风、卒中,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病罢了。
得了这种病,最常见到的症状是病人的半身出现程度不同的各种障碍,所以,中医又称之为半身不遂,现代医学则称之为偏瘫。
有的文献曾将面神经麻痹也归类于中风病,这种归类法不十分确切。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大类。
中枢性面瘫中的一部分病人属于脑血管病引发者可以归类于中风;而周围性面瘫与中风病无论是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或是转归预后方面都迥然不同,所以不能牵强地归类到中风病中。
中医认为中风分为两大类:有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外风,亦称作真中风或真中,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亦称类中风或类中。
绝大多数中风患者没有明显的外邪侵袭,故中风病以内风居多。
脑出血急性期病理表现为局灶性出血和血肿形成,引起脑水肿、脑组织受压、推移、转化和坏死等周围神经组织活性丧失。
中医认为脑出血的病因病机为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所致为特点。
急性期多以邪盛标实为主,邪热迫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离经之血,离经止血失去生机则为血瘀,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依据中医理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见血需止血”,首当祛瘀生新的理论,采用加味四物汤和牵正散,以标本兼治,使其邪去正安。
组方:丹参20g,三七10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黄芪20g,僵蚕10g,全虫6g,水蛭6g,蜈蚣3条。
方中丹参、三七,经研究证明止血活血,祛瘀生肌,常用于消肿,促进创口愈合;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吞嗜功能,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具有抗炎抗毒素消除自由基的作用,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脑细胞的缺氧状态。
黄芪、当归、白芍、生地,起到了补气补血,活血凉血的功能,进一步止血行气化瘀,从而加快了颅内血肿的吸收和脑水肿的消除,达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水蛭、娱蚣、全虫据研究证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溶脂、溶栓促血运之功,改善病灶及周围血液循环,提高方中药物的效率,从而促进脑水肿吸收,减轻周围组织的反应及水肿,降低颅内高压,改善局部及周围血液循环,保护脑组织和保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经临床研究,此方对凝血机制和血流变学指标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血肿提前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死亡率,经临床观察,中西结合治疗脑出血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盂家眉.全国第二次血管病学术会议,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