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现代文L25-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一、雷海宗简介

雷海宗生于河北省永清 县。 1919年转入清华 学堂高等科学习。1922 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 美,在芝加哥大学主修 历史学,副科学习哲学。 他是近代中国学术界著 名的历史学家。
二、为谁而鸣



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20世纪 30至40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不少人——多是教授又兼大学行政职务者,如蔡 元培、胡适、梅贻琦、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 等,均发表了有关文字。 其中,尤以雷海宗这篇文章引发的震动为甚,时 人和后人均以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轰动一 时”、“掀起轩然大波”形容之。
三、理路探寻

其后,作者又抨击了当日学术界崇尚专家 之弊:人们忘记了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 要做“人”,做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 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 是“通人”。至此,文章将人生与学术打 通。
三、理路探寻

作者接着讨论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 育制度的密切关系:课程为求“专精”, 舍本逐末,而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 更难以再求旁通,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 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 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 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 付复杂的人生。
四、价值与意义

不幸的是,作者当年指出的观念上和教育 实践上的弊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 未能纠正,反而越加强烈。主其事者往往 急功近利,而完全忽视了先贤早经指出的 基本宗旨。正是社会的强大的功利性压力 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求学者与治学者 往往忘其根本,难脱眼界狭窄、专而不通 之弊,进而导致精神偏枯,人生亦复支离 破碎——本文所论不但解惑启蒙,而且切 中时弊。
三、理路探寻

文章首先指出:“专家”一语流行,成为 时髦和大学求学者追求的目标,“可说是 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然后辨析了学 问各科与学问全境的关系,指出学问“是 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 “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 以外的知识”。
三、理路探寻

他尖锐指出所谓“专家”“实际并非一个 全人”,实患有“精神上之残废”;即便 单就学问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学问 “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五、行文特色

有人形容作者为“其声如雷,其学如海, 史学之宗”。作者既有西方学术的严格训 练,又具深厚的国学根底,其文立论正大, 说理充分,逻辑严密,遣词运句言简而意 赅。这也是值得我们细心揣摩和学习的。
六、思考与讨论

在知识爆炸的今日,求“通”、求为通人, 是否还有可能?今天可能有的“通”应是 怎样的?
四、价值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迅猛增加,知 识分化现象愈演愈厉;人们越来越多地将 注意力集中于专业知识的获取,接受教育 更是全为获取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尤其 是理工科教育于是大行其道,而人文学科 地位则呈下降趋势。
四、价值与意义

大学的宗旨,始终应是培养身心具足、健 康发展的全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全 面教育、通人教育、全人教育,自仍应是 大学教育追大学生而 讲:做学问,大学生的在校时期、二十岁 前后,最是关键,品格、风趣、嗜好,大 半要在此时养成。此时若能立下广泛的兴 趣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 至于害上“精神偏枯病”。“精神偏枯病” 的提出,一语中的。最后几句,与全文风 格有别,饱含激励之概,无意中表露了作 者的拳拳之心。
三、理路探寻

所谓“通才教育”,即是主张大学阶段的 直接培养目的应该是“通人”,而不是 “专才”。
四、价值与意义

雷文发表的次年,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发表 著名的《大学一解》文,也明确指出: “大学期内,通专应兼顾,而重心所寄, 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 重视专科之倾向”。与雷海宗后先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