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1课荷塘月色巩固提升练习含解析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duó)乘.凉(chénɡ)
睡眠.(mǐn)幽僻.(pì)
B.羞涩.(sè)倩.影(qiàn)
颤.动(zhàn)霎.时(shà)
C.脉.脉(mò)蓊.郁(wǒnɡ)
媛.女(yuàn)隐.约(yǐn)
D.袅娜.(nuó)敛裾.(jū)
酣.眠(hān)嬉.游(xī)
解析:选D。
A项,“眠”读mián;B项,“颤”读chàn;C项“蓊”读wě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驳弥望朗照没精打彩
B.风姿婉然稀疏妖童媛女
C.缈茫嬉游羞涩隐隐约约
D.分辨点缀和谐迷迷糊糊
解析:选D。
A项,彩—采;B项,婉—宛;C项,缈—渺。
3.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是对“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的解释,要加括号且放在句末的句号前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B.当前教育的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C.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一片荷塘被这些杨柳重重围住。
D.秦淮河的水是碧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海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解析:选D。
A项,多重否定造成表达意思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深化”缺少宾语中心语;C项,结构混乱,后半句应改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②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③紫黄碧黛同时消失④紫黄耀眼,碧黛深沉⑤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
A.①③②④⑤ B.④②③⑤①
C.④①⑤②③D.⑤④①③②
解析:选C。
本着承上启下的原则,注意太阳、风和荷叶的联系。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奋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
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1888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
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
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
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
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
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
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
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
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
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
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
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
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
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
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
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
大海破碎了。
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
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
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云烟过客》)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做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解析:选C。
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故A项错;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故B项错;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写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D项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
故选C。
7.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答:
答案:①“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②“不忍”借杂志名代指康有为的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终结,“不忍的句号”喻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③“不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④“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
8.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
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文中作者观点的探究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条陈述理由。
本题可以从文章有关康有为四十一岁前和四十一岁后的作为和精神品质的不同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我赞同。
①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②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
(示例2)我不赞同。
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书”促成的“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者继续探索前进;他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
三、语用创新
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两个词概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
朱自清为人处世坦白诚挚,是最“认真”的人。
李广田说:“他大事认真,小事也认真;
自己的私事认真,别人或公众的事他更认真。
他有客必见,有信必回,他开会上课绝不迟到早退。
凡是公家的东西,他决不许别人乱用,即使是一张信笺,一个信封。
学校在他大门前存了几车沙土,大概是为修墙或铺路用的,他的小女儿要取一点去玩玩,他说不许,因为那是公家的。
闻一多先生遗著的编辑,自始至终,他交代得清清楚楚。
他主持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凡比较重要的事项都要征询他人的意见,或用开会方式尽情讨论。
”
先生很风趣,有一次在西南联大的广场上开文艺晚会,几千听众都随便坐在草地上。
朱先生的讲题是《“五四”以来的散文》。
他说:“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
”他自己不笑,会场上却哄然大笑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真风趣
1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
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的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是黑色的,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腐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来,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份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来。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大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
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
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的,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
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艳。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
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
我忽听扑通一声。
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它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
它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
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
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朵数。
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赏评】这是一篇上乘佳作,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绵长不尽的韵味。
动静结合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合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
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
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