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三)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
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
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
2.(2013·广州调研)“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

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

”这种转变是由于实施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3.改革是推动制度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改革中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苏俄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B.苏俄粮食税有利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C.罗斯福采取了苏联式的国家干预经济
D.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民主
4.(2013·长春模拟)《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5.(2013·茂名一模)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两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

此项统计反映了( )
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
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
③苏联物资匮乏,供需失衡
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6.(2013·昆明调研)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以下关于斯大林时期政策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B.从市场到高度计划
C.从允许市场到排斥市场
D.从私人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
7.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
A.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
8.分析比较下列两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
B.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9.(2013·惠州调研)1937-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

在此期间,130万苏联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军界、经济和艺术界不少精英被清肃。

“大恐怖”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推行
C.斯大林体制形成
D.西方“和平演变”策略得逞
10.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

”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11.(2013·广东六校联考)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 )
①根本改变了斯大林模式②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请回答:
(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6分)
(3)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

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14.(2013·肇庆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材料二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钱乘旦(1)据材料一,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西方国家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仿效了苏联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
修正这一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相应的史实。

(10分)
(3)中外对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或工业转型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实验室”“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以判断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材料并没有否定其政策,也未提及学习十月革命的问题,只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排除C、D,选A。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

2.【解析】选B。

“(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反映了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农产品,这是因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正确。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故C表述错误。

4.【解析】选B。

由材料中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出现“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并且“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竞争的存在。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特点和消极作用,排除②④,故选C。

6.【解析】选C。

列宁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当时既存在公有制企业,又存在私有制企业,故排除A;新经济政策时期存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因此排除B;新经济政策并非私人资本主义,斯大林时期也不存在国家资本主义,故排除D;新经济政策时期存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斯大林体制则完全排斥了市场经济,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C。

7.【解析】选C。

苏联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

8.【解题指南】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解读图文信息,紧扣1913和1937年的时间;二是注意迁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政策。

【解析】选B。

据1913年和1937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可知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错误;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故选B。

9.【解析】选C。

材料指的是苏联的大清洗运动,C是其原因之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于1918-1921
年,新经济政策推行于1921年,1929年取消;D应指1991年苏联的解体。

10.【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故选C。

11.【解析】选C。

由“15年内……”“20年内……”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经济上急于冒进,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变式备选】(2012·安徽六校联考)右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
晓夫推行“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
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C。

A中“农业市场化”不符合史实,B不正确,斯大林时代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D与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符合。

12.【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苏联工业发展较快;原因结合所学回答。

第(2)题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加尤为突出;原因应结合1952-1957年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分析。

第(3)题分析两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总结中国的经济调整措施。

答案:(1)说明: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逐步上升;1937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

(4分)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2分)
(2)趋势: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2分)原因:国家重视经济调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苏联的援助。

(4分)
(3)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4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1)题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2)题苏联工业化特点从计
划、重工业、公有制等角度分析。

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

(1分)
不足:存在基本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危机。

(1分)
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

(1分)
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分)
(2)特点:①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④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6分)
仿效史实:“一五”计划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分)
修正史实: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3)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2分)
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必须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应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