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 砂 平 胃 散 行 气 温 中 、 散 寒 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解郁.
加减:
•寒甚:腹痛较剧,肢冷,得温痛减 —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痛. •热象:口苦,舌质红,去乌药、苍 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二、各自的特征: 积证—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
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 痛,痛程长,病情重,伴有脾虚症状.
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 散,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 程短,病情轻,伴随症不明显.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 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 可治. 景岳全书: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 成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
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 较难.
聚证—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 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治疗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常伴见胁肋疼痛,
黄疸、纳呆、腹胀等 心下胃脘—病在胃伴见反胃、呕
诊断:积证 辨证分型:正虚血瘀 方药: 党参20 黄芪30 白术12 茯苓20 熟地12 当归10 白芍15 田七6 半夏12 仙鹤草30 瓦楞子15 丹参30 舌蛇草30 半枝莲30 甘草5
积聚
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 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 病位:腹部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源流:
积聚病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 者,……皮肤薄而不择…….如此, 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 伤. 内经伏梁、息贲、肥气、奔豚 等.
或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聚证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 邪毒
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痰凝----形成积证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 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湿邪留恋—阻滞气血 •久疟—湿痰凝聚—脉络痹阻 •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济生方:忧思喜怒之人,人之所不 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留结而 为五积.
肝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
气病---聚证; 血病—积证
病因病机
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饮酒过度---湿热内蕴 •膏粮厚味---湿热内蕴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脾胃
湿热内蕴---痰浊内生---气血瘀 滞---气血痰相互博结—积聚
二·治疗原则
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 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
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 中期—攻补兼施 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之 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在知攻补 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 辨之.
治疗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 之,留者攻之.
难经: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进行 了描述.
金匮要略:对疟疾引起的徵瘕,称 之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 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 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 三法. 景岳全书: 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 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吐、呕血、便血等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伴有腹泻、
或便秘、消瘦乏力、左腹伴有大便 次数增多,便下脓血,并在肠.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不甚,积
块小而软,一般情况可. 中期—正气渐衰,邪气渐甚,积
块大而硬,疼痛持续,可有脾虚证. 晚期—正气大虚,邪气实甚,积
块大而坚硬,剧痛,脾虚证明显.
•方中桃红四物汤、五灵脂、元胡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 •甘草益气缓中.
可酌加:丹参、莪术、三棱、 鳖甲、段瓦楞子等以增强活血化瘀 消积的作用.
膈下逐瘀汤、香砂六君子丸补 中益气丸交替使用.
3、正虚瘀结
症状:腹部特征积块坚硬如石,疼 痛逐渐加剧+脾虚血瘀征+舌脉纳 食减少、面色萎黄或黎黑、消瘦脱 形舌质色淡或紫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
聚证—腹中气聚,时聚时消,攻窜胀痛, 时作时止,发时气聚胀满,扪不到包块.缓 解时前证消失.
伴随证 积证—常有脾虚伴随症,消瘦明显. 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明显
理化检查 B超、CT、MR、胃肠钡剂X线检查 、内窥镜等.
鉴别诊断
痞满: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 无形、无包块.
鼓胀:肚腹胀大,鼓之如鼓.有包 块、有腹水.
八珍汤加减: 气虚甚:黄芪、淮山药、薏苡仁 阴液大伤:生地、玄参、麦冬、玉 竹. 化积丸加减:
三棱、莪术、香附、苏木、五灵 脂、瓦楞子、阿魏等活血化瘀、软 坚散结.可酌加丹参、鳖甲等
对证中药: 半枝莲、半边莲、蛇舌草、蚤
休、夏枯草、垂盆草、虎杖等
常用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蛰虫丸
其他疗法
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 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脘胁之间时 或不适+舌脉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 于 气 机 郁 滞 、 寒 湿 中 阻 、 伴 有肝郁症象者.
反复发作后期—脾虚—易发 病—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早期 症状:腹部特征+气滞血阻征特征: 胀痛并见+舌脉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荆蓬煎丸
木香、青皮、茴香、枳壳、槟榔
等理气散结.三棱、莪术活血消积
可合用失笑散或金玲子散
2、气结血瘀 ---中期
症状:腹部特征积块渐大,按之较 硬,痛处不移+气滞血瘀征闭经、舌 质瘀斑+正虚纳差、食少、体倦乏 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舌脉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1. 外治法—阿魏膏、水红花膏等. 2. 针灸疗法
2. 预后转归
聚证—预后好 积证—预后差
治愈 聚证
积证
积证
黄疸 鼓胀 出血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食后胃脘胀闷不适. 1988年7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中 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剂治 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并逐渐加剧 ,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色黑如柏油. 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骨上 窝可触及3个大小为1×0.5CM2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3×2CM2 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无移动性 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有出血点.大便 OB++++血红蛋白78g/L.舌质暗淡有瘀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医宗必读把攻补两大法与初中末三者 结合起来,提出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治 疗原则. 医林改错:病机-瘀血 –活血化瘀
徵瘕、痃癖、以及伏梁、息贲、肥 气、奔豚—积聚范畴
相当于西医的: 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增生型 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 全性肠梗阻等.
三、证候特征
一、共性特征: 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2、食浊阻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 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诱因纳 呆,食少+食滞征+舌脉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方中沉香、木香,乌药理气宽中,大 黄,槟榔,枳实通腑导滞.
加减:
•该方可酌加山楂、莱菔子增强健 胃消食 •痰浊中阻:呕恶苔腻者,加半夏、 陈皮、生姜化痰降逆. •蛔虫结聚---乌梅丸.
畅—脉络瘀阻
日久不愈—积证
病因:
总之:
内因:正气亏虚 、脏腑失和
积聚的形成与演变均与之有关.
病位:腹部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聚证:气滞
积证:三 者均有
诊断 积证—腹部包块,或大或小,或
软或硬,痛有定处,胀痛或剌痛.渐 进过程,
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 疼痛、或兼有恶心、呕吐、腹胀以 及脾虚正气虚的症状.
加减:
•寒甚:腹痛较剧,肢冷,得温痛减 —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痛. •热象:口苦,舌质红,去乌药、苍 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二、各自的特征: 积证—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
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 痛,痛程长,病情重,伴有脾虚症状.
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 散,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 程短,病情轻,伴随症不明显.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 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 可治. 景岳全书: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 成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
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 较难.
聚证—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 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治疗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常伴见胁肋疼痛,
黄疸、纳呆、腹胀等 心下胃脘—病在胃伴见反胃、呕
诊断:积证 辨证分型:正虚血瘀 方药: 党参20 黄芪30 白术12 茯苓20 熟地12 当归10 白芍15 田七6 半夏12 仙鹤草30 瓦楞子15 丹参30 舌蛇草30 半枝莲30 甘草5
积聚
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 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 病位:腹部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源流:
积聚病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 者,……皮肤薄而不择…….如此, 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 伤. 内经伏梁、息贲、肥气、奔豚 等.
或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聚证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 邪毒
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痰凝----形成积证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 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湿邪留恋—阻滞气血 •久疟—湿痰凝聚—脉络痹阻 •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济生方:忧思喜怒之人,人之所不 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留结而 为五积.
肝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
气病---聚证; 血病—积证
病因病机
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饮酒过度---湿热内蕴 •膏粮厚味---湿热内蕴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脾胃
湿热内蕴---痰浊内生---气血瘀 滞---气血痰相互博结—积聚
二·治疗原则
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 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
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 中期—攻补兼施 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之 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在知攻补 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 辨之.
治疗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 之,留者攻之.
难经: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进行 了描述.
金匮要略:对疟疾引起的徵瘕,称 之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 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 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 三法. 景岳全书: 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 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吐、呕血、便血等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伴有腹泻、
或便秘、消瘦乏力、左腹伴有大便 次数增多,便下脓血,并在肠.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不甚,积
块小而软,一般情况可. 中期—正气渐衰,邪气渐甚,积
块大而硬,疼痛持续,可有脾虚证. 晚期—正气大虚,邪气实甚,积
块大而坚硬,剧痛,脾虚证明显.
•方中桃红四物汤、五灵脂、元胡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 •甘草益气缓中.
可酌加:丹参、莪术、三棱、 鳖甲、段瓦楞子等以增强活血化瘀 消积的作用.
膈下逐瘀汤、香砂六君子丸补 中益气丸交替使用.
3、正虚瘀结
症状:腹部特征积块坚硬如石,疼 痛逐渐加剧+脾虚血瘀征+舌脉纳 食减少、面色萎黄或黎黑、消瘦脱 形舌质色淡或紫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
聚证—腹中气聚,时聚时消,攻窜胀痛, 时作时止,发时气聚胀满,扪不到包块.缓 解时前证消失.
伴随证 积证—常有脾虚伴随症,消瘦明显. 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明显
理化检查 B超、CT、MR、胃肠钡剂X线检查 、内窥镜等.
鉴别诊断
痞满: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 无形、无包块.
鼓胀:肚腹胀大,鼓之如鼓.有包 块、有腹水.
八珍汤加减: 气虚甚:黄芪、淮山药、薏苡仁 阴液大伤:生地、玄参、麦冬、玉 竹. 化积丸加减:
三棱、莪术、香附、苏木、五灵 脂、瓦楞子、阿魏等活血化瘀、软 坚散结.可酌加丹参、鳖甲等
对证中药: 半枝莲、半边莲、蛇舌草、蚤
休、夏枯草、垂盆草、虎杖等
常用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蛰虫丸
其他疗法
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 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脘胁之间时 或不适+舌脉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 于 气 机 郁 滞 、 寒 湿 中 阻 、 伴 有肝郁症象者.
反复发作后期—脾虚—易发 病—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早期 症状:腹部特征+气滞血阻征特征: 胀痛并见+舌脉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荆蓬煎丸
木香、青皮、茴香、枳壳、槟榔
等理气散结.三棱、莪术活血消积
可合用失笑散或金玲子散
2、气结血瘀 ---中期
症状:腹部特征积块渐大,按之较 硬,痛处不移+气滞血瘀征闭经、舌 质瘀斑+正虚纳差、食少、体倦乏 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舌脉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1. 外治法—阿魏膏、水红花膏等. 2. 针灸疗法
2. 预后转归
聚证—预后好 积证—预后差
治愈 聚证
积证
积证
黄疸 鼓胀 出血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食后胃脘胀闷不适. 1988年7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中 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剂治 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并逐渐加剧 ,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色黑如柏油. 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骨上 窝可触及3个大小为1×0.5CM2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3×2CM2 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无移动性 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有出血点.大便 OB++++血红蛋白78g/L.舌质暗淡有瘀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医宗必读把攻补两大法与初中末三者 结合起来,提出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治 疗原则. 医林改错:病机-瘀血 –活血化瘀
徵瘕、痃癖、以及伏梁、息贲、肥 气、奔豚—积聚范畴
相当于西医的: 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增生型 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 全性肠梗阻等.
三、证候特征
一、共性特征: 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2、食浊阻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 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诱因纳 呆,食少+食滞征+舌脉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方中沉香、木香,乌药理气宽中,大 黄,槟榔,枳实通腑导滞.
加减:
•该方可酌加山楂、莱菔子增强健 胃消食 •痰浊中阻:呕恶苔腻者,加半夏、 陈皮、生姜化痰降逆. •蛔虫结聚---乌梅丸.
畅—脉络瘀阻
日久不愈—积证
病因:
总之:
内因:正气亏虚 、脏腑失和
积聚的形成与演变均与之有关.
病位:腹部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聚证:气滞
积证:三 者均有
诊断 积证—腹部包块,或大或小,或
软或硬,痛有定处,胀痛或剌痛.渐 进过程,
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 疼痛、或兼有恶心、呕吐、腹胀以 及脾虚正气虚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