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机构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职责
①中书省:起草诏令。

②尚书省:负责执行。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

(2)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二)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
1.监察制度
(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
①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隋唐时期:科举制
①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③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④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生产工具
(1)隋唐五代:北方出现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3.意义: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青瓷和白瓷。

2.隋唐
(1)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2)出现缂丝技术。

(四)商业
1.发展历程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2)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市”的发展: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地方“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3.商业都会
(1)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2)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二)科技
1.印刷术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3.农学: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数学: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5.天文学: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

(三)文化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1)背景
①社会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2)代表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人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

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1)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3.绘画
(1)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念是“以形写神”。

(2)唐代:绘画艺术体现盛唐气象,代表人物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4.梨园春秋: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考点一唐代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为什么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
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
(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

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论从史出
科举制——文官考试机制的起源
史料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结论考试选拔组织严密,以制度建设防范特权舞弊,选拔范围广泛。

体现了此制度公平的趋势,扩大了人才来源,平民有了入仕平台,凸显标准客观、方式公平、范围广泛,趋向公平的特点。

2.史由证来
要求:分析史料,论证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史料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提示: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论从史出
汉唐时期地方政治中心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结论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表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唐后期与前期在市的设置上有何调整?
材料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1.三省六部制运作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发现问题注意三省六部制行政运作程序中隐含的前提是“得旨”(按皇帝旨意),这是理解其实质的关键。

命题角度唐代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东西方“集权”与“分权”政治内涵的差异。

2.“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
发现问题九品中正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力操纵在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命题角度九品中正制的特征及弊端;两晋时期选官制度及评价。

3.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

命题角度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官修史书修撰中的思想专制意识
(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

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

2.命题点: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
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

3.命题点: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2016·课标全国Ⅱ,
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
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解析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的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4.命题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
(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解析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习字都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从“无丈夫之气”到“尽善尽美”,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书法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原因,故选择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但不会“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价,故A项错误。

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D项。

5.命题点:唐代儒、佛、道三教地位的变化
(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选C。

1.命题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

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

这一转变( )
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
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
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
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之权,仍体现三省合作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务裁决由奏抄为主向奏状为主转变,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的权力,这样可以防止政务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门下省封还制敕主要是防止皇帝决策失误,并非纠正宰相过失,故C项错误;材料与权臣专政乱政无关,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因俗而治——唐代法律的开放与包容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

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夷夏大防的观念B.因俗而治的政策
C.天朝上国的心态D.维护国家的主权
答案 B
解析唐代社会对外开放,兼容并蓄,其法律制定没有夷夏之观的天朝上国心态,故A、C 两项错误。

唐代国力强盛,国家主权的威胁,并不是很严重和迫切,故D项错误。

唐律的规定因俗而治,体现了开放和包容,故B项正确。

3.命题点:农业生产力对经济重心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答案 C
解析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唐代城市中“市”的发展特点
(2017·洛阳高三统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 C
解析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的生产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所以不在于突出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突出了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体现了其商品销售的区域化,体现了商品销售的专业化取向,故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无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佛教的中国化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三教合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已经互相吸收乃至渗透,不能说宋代才开始出现合流,故B项错误。

古代中国,虽然佛教在特定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来没有撼动儒学的主流地位,因此C、D两项不正确。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宋代僧人强调佛教“治心”,与儒学殊途同归,正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鲜活例子,因此A项正确。

6.命题点:中华传统美德之孝道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 )
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君权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士大夫思想追求的转变,体现的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故选A。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武昌调研)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

”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
答案 C
解析“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

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说明宗法制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

2.(2017·淮南调研)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反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子隐遁竹林、纵情山水。

此后,种竹养竹、咏竹画竹逐渐成为风气。

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
B.文人士大夫对人格精神的追求
C.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失势
D.三纲和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从纵情山水,看出文人士大夫“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竹咏竹更体现“竹”之气节,体现其人格精神上的追求,故B项正确。

3.(2017·洛阳三模,24)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
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 项正确。

4.(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1)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

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
D.管理体制更完备
答案 C
解析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唐朝比秦朝“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的结论,故A项错误;秦至唐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故B项错误;秦代御史大夫既具有监察权又具有行政权,而唐代监察权独立,说明唐代“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仅对秦、唐监察机构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管理体制更完备”的结论,故D项错误。

5.(2017·全国名校高三联考)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C
解析“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

6.(2017·临汾二模,2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

材料主要说明( )
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
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
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
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答案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