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颅底肿瘤外科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D p r e to uougr,P kn n esy FrtH si l e i ,1 0 3 ..C ia e at n Ners re m f y e i U i r t i opt ,B in 0 0 4 PR hn g v i s a jg
代 许多前 颅窝 入路 的基础 。之后 .es r D tm T si 和 eo e e 分 别 于 17 9 3年 和 1 7 9 7年 介绍 了低 位经 额入路 . 在
此基础 上发展 了许多更直 接的入路 .其 中 R vh于 ae
17 8报道应用 扩大的前颅底 入路可 良好处理 中线部 9
【 B T AC A S R T】S re fsulbs u osi a m ldsil ay t m w r i i ii l n i , ugr o k l aetm r s ut i pi r e ok wt hg d f ut ad r k y i e n a h h fc y s
《 国 神 经肿 瘤 杂 志 》2 0 ,( : 9 12 中 0 863 1 — 5 )4
.
l9 4
述评 .
颅底肿瘤外科 的历史 、 现状及展望
鲍 圣德
( 北京 大学第 一 医院神 经 外科 , 北京 1 0 3 ) 004
【 要 】 底肿 瘤外 科 难度 大 , 摘 颅 风险高 , 一个 跨 学科 的团 队工 作 , 历 史 也 能充 分 证 明这 一点 。随 着近 4 是 回顾 0年
wh c i as e n t t d i t hso y ih S l d mo sr e n i itr .Gr a d a c me t h v b e c iv d i t e s r e y f s ul b s o a s e t a v n e ns a e e n a h e e n h u g r o k l a e
脑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2.脑部肿瘤不开刀,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
刚发现有一个...3.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4.脑瘤最好的治疗方法5.治疗脑瘤的土方子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
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分为详细分为不同的显微镜下的手术和神经内镜下的手术。
大部分脑膜瘤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切除过程中需要切除肿瘤本身肿瘤附着基底部位的硬脑膜以及肿瘤累及的侵犯的颅骨,而这样才能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还有一部分脑膜瘤位于前冲突鞍结节等部位,这个部位的脑膜瘤可以不进行开颅手术,而采取经鼻蝶入路的手术,鼻蝶入路的手术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在神经内镜下进行肿瘤切除。
神经内镜可以更加微创的方式实现颅底部位,特别是临近鞍区部位的脑膜瘤的充分显露,而在切除过程中也可以先阻断肿瘤供血的硬脑膜,而这样的话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减少肿瘤的出血的风险,同时对肿瘤上方的颅底的重要血管,脑组织和垂体等重要结构的骚扰也比较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特别是癫痫类并发症的风险也明显降低,所以脑膜瘤的方法可以分为显微镜下的肿瘤切除和神经内镜下的肿瘤切除两个主要治疗策略。
脑膜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但是脑膜瘤发生的具体原因还不十分明确。
当然有一部分的这种多发性的脑膜瘤,可能与神经纤维瘤病,具有相关性,这种疾病,是一种基因突变性的疾病,有明确的基因突变,就是神经纤维瘤病一型,或者神经纤维瘤病二型基因突变,这种是和遗传明确相关的。
第二个因素,就是放射线照射,因为有统计显示,头部接受治疗剂量的,放射线照射的患者,脑膜瘤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增高。
第三是一些内分泌相关的,雌性受体激素的因素,在人群统计学分析上来看,女性脑膜瘤发生率较男性有所增高,特别是有乳腺纤维瘤,子宫肌瘤的患者,脑膜瘤的发生率,有进一步的增高。
而脊膜瘤的发生率,在女性患者,大概是男性患者的9倍之多,所以脑膜瘤的发生,可能和雌性受体激素的失调,有一定关系。
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复发情况统计
复发率
统计一定时间内颅底肿瘤复发的比例,反映手术治疗的彻 底性。
复发时间
记录患者从手术到复发的时间间隔,有助于分析复发原因 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复发部位
明确复发的具体部位,为再次手术或放疗等提供重要参考 。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症状
颅底肿瘤的症状因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 、头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听力障碍、面部麻木等。
外科治疗的重要性
手术切除
预防并发症
对于颅底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 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 ,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颅底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 起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压增高、脑 疝等。外科治疗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 的发生。
术后密切观察与处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出现的并发 症,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
处理方法探讨
脑脊液漏处理
颅内感染治疗
对于术后出现的脑脊液漏,可采用局部加 压包扎、腰大池引流等方法进行处理,必 要时需再次手术修补漏口。
一旦确诊颅内感染,应立即给予抗感染治 疗,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功能损伤恢复
出血处理
04
出血
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损 伤或术后创口的渗血 ,可能导致颅内出血 。
预防措施建议
精细手术操作
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对颅底结构 的损伤,降低脑脊液漏和神经功 能损伤的风险。
术前评估与准备
充分评估患者的颅底结构和肿瘤 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 案,降低手术风险。
01 02 03 04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减 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g h u i Z HA N G Ho
g
rre s
d in g
tho
r :W
A N G M in
—
—
,
i l :W
a n
g
,
in 3 6 2 5 ⑥ y a h o
a n
c o m s
c n
n
D e p a rt m
e n
t o f Ne
e : To
u r o s u r g e ry
s
k u ll B
e n
t
.
t h o l o g ic a l r e s ts ts
u n
lt s
ho
w e e o
d 2 1
c a s e s
f be
a p
n
—
ig
n
tu
d
n
39
ts
e
c a s e s
u n
f
t
m a
lig
t tu m
n o
F o d y fo
e
p a t ie p a t ie
w r
de iv
rw e n e
t
c o m ra
b in
r
d
to
c r a n io
m
fa
e
:
c
ia l
—
p
ro a c
h
w r
,
f iv
e
p a t ie
n
de
rw e n
e v is c e r a
t io
f the
e
ye
n
颅底恶性肿瘤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 体征 , 观察体温 、 脉搏 、 呼吸 、 血压 的变化 , 监测血氧饱和度 , 记录 2 4 h出入量 , 每 日作血气分析 , 测 量血糖 , 因有皮瓣充填 , 必须注意皮瓣的存活情况 。 3 . 1 脑 水肿 的观察 和预 防 颅颌 面联合切 除术后 常
则选择远外侧. 耳蜗下/ 乙状窦前人路 。3 5 例肿 瘤紧邻 颅底但 尚未破 坏 颅 底 骨质 , 术 中硬 脑 膜保 持 完 整 ; 2 4
例 肿瘤 已破坏颅底 骨质 , 在切 除受 累颅底 骨 时多易 引
规 制动 5 ~ 7 d , 对 于体 位应 根据具 体术式 决定 。若 仅 行 颅颌面 联合切 除及局部 组织瓣修 复者 , 头部正 中制 动 即可 ; 若 行 单 侧 颈 动脉 结 扎 者 ,尽 管术 前 已 经 行
显颅 内血肿 , 整个脑池 、 脑沟变浅 , 经脱水 , 抬高床头 , 3 d 后 症状缓 解 , 7 d 症状 消失 ; 无 呼吸道梗 阻发生 ; 8 5例 中, 有4 2例行 血管化 组织瓣 修复 , 术后 均未 发生 血 管 危象 , 皮瓣成功率为 1 0 0 %。
3 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T B O试验 , 术后仍可引起缺血性脑水肿 ; 手术 时结扎 单 侧 颈 内静 脉 , 大多 数患者颅 内血液 可 以通 过对侧 或 同 侧 其他 吻合支完成 回流 , 但 少数情 况下这些 吻合 支并 不足 以代替 , 术后 出现 缺氧性 脑水肿 ; 因肿瘤涉及 范围
起硬脑膜 的破裂 , 需将 破 裂 的硬脑 膜 缝合 ; 2 6例 因为
一
或人工硬膜补 片修复缺损 的硬脑膜 。颅底 骨缺损采用
钛 网修 复 , 颅外 软 、 硬组织缺损则根 据缺 损的范 围采 用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和风险
术中大出血
颅底区域血管和神经丰富,操作不慎 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神经损伤。
颅底手术涉及大血管,一旦出血难以 控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脑脊液漏
术中损伤硬脑膜或蛛网膜,导致脑脊 液漏,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术后并发症风险
01
02
03
感染
术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 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颅内压增高
术后脑组织水肿、脑脊液 循环障碍等,可能导致颅 内压增高,危及患者生命 。
多学科协作模式探索
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跨学科合作
针对复杂颅底诊疗)模式
整合各相关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远程协作,提高颅底手术的诊疗水 平。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 中的应用和风险
2024-01-16
目录
• 颅底手术概述 •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 颅底手术风险分析 • 降低颅底手术风险的策略 • 颅底手术未来发展趋势
01
颅底手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底手术是指通过开颅或经鼻蝶等入 路,对颅底病变进行切除或修复的一 类神经外科手术。
脑积水分流术
针对脑积水患者,通过手术建立脑脊液分流通道,以减轻颅内压增高和改善脑功能。
脑室腹腔分流术
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内吸收,以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脑脊液循环。
神经功能重建与修复
颅神经修复术
针对颅神经损伤患者,通过手术进行神经修复或移植,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针对部分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刺激脑深部核团,以调节神 经环路活动并改善症状。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头颈部恶性肿瘤是指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这一解剖范围内的所有恶性肿瘤,这些肿瘤可以来源于耳鼻咽喉、口腔、涎腺、头面部软组织、颈部软组织和甲状腺等部位,一般不包括颅内、颈椎及眼内的肿瘤。
头颈部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鳞癌。
本章只讨论鼻咽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喉癌和甲状腺癌。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1.抗肿瘤药物治疗前需取得明确的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疗效。
2.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复杂,各种治疗手段间的配合繁复,对个体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建议在有经验的中心治疗,并且以综合治疗组(MDT)的形式开展。
3.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各种治疗手段可能造成并发症,疾病本身和治疗都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因此需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还需重视患者的对症治疗和护理。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耐受性。
4.患者的合并症会影响诊断、治疗、预后和生活质量。
合并症评价应在治疗前完成,在制定整个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合并症因素。
5.应重视生活质量的评估与改善。
6.由于同步化放疗的效果优于单纯放疗或序贯化放疗,但不良反应较重。
因此建议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并需重视不良反应的处理。
7.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以免降低疗效。
(一)鼻咽癌鼻咽癌传统上的标准治疗是放疗,但这一疾病在头颈部肿瘤中最易发生远处转移,并且局部晚期鼻咽癌在单纯放疗后局部复发率也较高,化疗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适用范围和治疗目标】1.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同步化放疗序贯辅助化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可降低局部、区域和远处复发率,提高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这一治疗策略适于T1-2aN1-3M0以及T2b-4 N0-3M0的患者。
在同步化放疗后可加用。
2.对于III/IV期鼻咽癌,可采用靶向治疗联合放疗。
3.远处转移患者的单纯化疗:对于M1患者,先行化疗,若达到完全缓解可行根治性放疗。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颅内肿瘤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颅内肿瘤
一、疾病相关情况
原发或继发于颅内的肿瘤统称颅内肿瘤,习称脑瘤。
原发性颅内肿瘤来源于颅内各种组织成分如脑膜、脑组织、脑神经、脑血管、垂体腺、胚胎残余组织等。
继发性颅内肿瘤则由身体其他部位如肺、乳腺、子宫、消化道、肝脏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脑部,或由临近器官的恶性肿瘤由颅底侵入颅内。
二.分级诊疗指南
(一)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1.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三级医疗机构确诊的颅内肿瘤患者,经治疗生命体征稳定,颅内高压缓解,可转二级医疗机构门诊随访。
2.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有或没有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和/或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与体征的患者,经二级医院辅助检查如腰椎穿刺、脑电图、颅骨平片、脑血管造影、CT、MRI等辅助检查提示颅内肿瘤者。
(二)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1.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三级医疗机构确诊的颅内肿瘤患者,经治疗生命体征及病情相对稳定,可转二级医疗机构住院继续康复治疗。
颅底神经外科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颅底神经外科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颅底神经外科是指专门处理颅底区域神经相关疾病的外科学科。
该领域涉及到对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病变类型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
颅底神经外科的手术技术通常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精准的操作,以确保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病变,如脑膜瘤、颅底血管畸形、颅底神经病变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颅底神经外科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和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章节大纲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会简要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定义、手术技术以及应用范围。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以及用一些结束语来概括整篇文章。
文章结构清晰且逻辑性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定义、手术技术以及应用范围,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颅底神经外科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该领域在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同时,本文也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颅底神经外科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正文2.1 颅底神经外科定义颅底神经外科是指一种专门研究和治疗颅底区域神经疾病的外科学科。
颅底是连接颅腔和颅外结构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许多重要神经的交叉点和分布区域。
颅底神经外科手术旨在通过微创手术技术,治疗颅底区域的疾病,包括颅底肿瘤、动脉瘤、颅底畸形和颅底神经疾病等。
颅底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MRI、CT和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使医生对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手术技术方面,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颅底神经外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房居高;韩德民;倪鑫;邱锷;王琪;陈学军;黄志刚;张天明;付基弟【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卷),期】2005(12)11【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治疗的32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22例,良性肿瘤10例,20例进行颅面联合进路肿瘤切除;10例在鼻内镜辅助下开颅手术切除;2例行颅外进路肿瘤切除,对颅底缺损的修复用帽状腱膜-颅骨骨膜瓣、颞肌-肌筋瓣、颅骨骨瓣、前臂皮瓣等。
结果22例恶性肿瘤中随访2年以上6例,1~2年8例,1年以下7例,1例死亡,1例脑转移带瘤生存,其余均健在。
10例良性肿瘤无复发。
结论对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颅内累及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保证肿瘤切除彻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损伤,对部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可减小创伤,同时面部无疤痕。
【总页数】3页(P701-703)【关键词】脑肿瘤;头颈部肿瘤;肿瘤转移;外科手术【作者】房居高;韩德民;倪鑫;邱锷;王琪;陈学军;黄志刚;张天明;付基弟【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782.2【相关文献】1.冠切双额前颅底扩展入路治疗前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 [J], 王阳;高俊红2.颅底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J], 陈建;倪兰春;施炜;沈剑虹;蒋兵3.颅顶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J], 吴宇平;吕杨成;刘劲松;王光辉4.颅眶沟通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J], 黑砚5.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切除1例颅底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底肿瘤的治疗进展.
颅底肿瘤的治疗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孟国路课前测试前颅凹底的缺损通常用什么修补?颅底肿瘤的治疗是神经外科以及相关诸学科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颅底外科学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一、手术入路外科手术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术前良好的手术设计可以让手术先成功一半。
良好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能够最大程度的显露肿瘤,同时对脑组织的牵拉最小,潜在并发症最少。
选择适合的入路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需要进行游离组织转移。
手术入路设计应该考虑到病人的美容以及功能方面残疾的问题。
1. 前颅凹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切除颅前窝底肿瘤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以较小的切口暴露颅前窝底部,并尽可能减少对额叶脑组织的牵拉,使用带血管蒂的骨瓣可有效地防止骨坏死、感染和面部结构的缺损。
简单的暴露和复杂的颅面拆装术都需要遵循相同的原则:切口设计于解剖单位结合处,使可见的瘢痕和畸形最小化;沿骨膜下或筋膜下分离皮瓣,来保留皮瓣的血运和神经支配。
前颅底肿瘤颅内入路的选择远较颅外入路的选择少,无论肿瘤的位置如何,通常均使用双侧发际后冠状切口,将额区的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向前下方翻转,保留眶上孔内的神经和血管,带蒂的颅骨膜可以用来修补前颅底缺损。
为了减少对额叶的牵拉,必要时可行扩展的额部入路,将眶上缘、鼻骨和双额整块颅骨一并切下。
如果肿瘤位于一侧,并侵犯同侧的眶部和海绵窦,可以选择额颞及眶颧骨开颅,可以很好的暴露眶上间隙以及进入海绵窦前的颈内动脉岩骨段。
如果肿瘤侵犯翼腭窝、眶尖、蝶骨或鼻咽部,在前颅窝底广泛生长,在施行前颅窝底改良入路的同时,需要行外侧面部或颈部入路。
如鼻切开术,必要时在鼻切开术的基础上行内外眦切开术,并行上唇劈开,外旋颊部软组织。
上颌骨肿瘤应行下唇劈开下颌骨旋转,以暴露颅底下方的颈内动脉。
2. 侧方颅面入路颅底和颞下窝的侧方颅面入路可以分为颅内入路和颅外入路。
颅内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颞骨岩部入路、中颅凹(颞下)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入路、部分迷路切除术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入路、经耳蜗入路、完全岩骨切除术(扩展经耳蜗)入路、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联合入路等。
不同区域颅底肿瘤的组织来源特点与手术方案的选择
颅底肿瘤的神经外科手术风险评估
肿瘤大小
肿瘤体积越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侵犯越严重,手术风险越高。
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
老年患者和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手术耐受力差,风险增加。
风险发生概率预测
根据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某种风险发 生的概率。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团队的经验,可以对 风险发生概率进行个性化评估。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开发自 动化、智能化的手术风险评估 系统,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便捷的风 险管理工具。
颅底肿瘤手术新技术的研 究与应用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 发展,未来可探索和研究新的 手术技术和方法,以降低颅底 肿瘤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方法
颅底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常用的检 查手段包括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
03
神经外科手术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识别
1 2 3
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进行 全面的体格检查,以识别潜在的手术风险。
影像学评估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的位置、 大小、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评估手术的难易 程度。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了解 患者的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功能及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潜在风 险。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手术风险评分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 体格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结果,建立手术风险评分模型, 对手术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并发症预测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手术方式 ,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 染、出血、神经损伤等。
颅底肿瘤临床路径(2017年版)
颅底肿瘤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底肿瘤(ICD-10:999)行开颅手术、经鼻入路或其他入路颅底肿瘤切除术(ICD-9-CM-3:1.592)(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前颅底肿瘤可有嗅觉减退或丧失、鼻腔阻塞、鼻出血、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头痛、癫痫和性格改变等;中颅底肿瘤可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球突出、复视、面部麻木、张口受限、头痛、癫痫和精神症状等,中颅底肿瘤还可能引起下丘脑垂体损伤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及相关症状如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低下或丧失、多饮多尿、嗜食性肥胖等;后颅底肿瘤可有面部麻木、复视、耳鸣、眩晕、听力减退或丧失、面瘫、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等;颅颈区肿瘤可有颅颈区疼痛、眩晕、听力减退、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偏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和呼吸困难等。
2.辅助检查:(1)肿瘤累及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时,需行嗅觉检查、视力、视野检查以及听力和电测听检查;(2)1个月内头颅MRI T1、T2平扫加强化;(3)头颅CT平扫;(4)肿瘤累及颅底骨质时,酌情行颅底薄层CT扫描;(5)肿瘤累及颅底血管时,酌情行头颅CTA检查;对血供丰富的颅底肿瘤,酌情行全脑DSA检查,必要时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
3.实验室检查:对鞍区肿瘤,需行内分泌功能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开颅手术、经鼻入路或其他入路颅底肿瘤切除术。
2.对鞍区肿瘤,术后酌情行激素替代治疗。
3.对有残留的良性颅底肿瘤,术后酌情行放射外科治疗(如射波刀或伽马刀等)。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补考)1、全身情况(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4)达到临床3、它不仅可TD5/5最小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 最大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热耐受:第一次加温后引起细胞对后继加温的抗拒现象称为热耐受。
一般热疗的有效温度为42.5-45.0℃。
加温的次数目前主张多分次热疗,由于有热耐受的影响,因4、舌骨下会厌和室带。
(2)声门区:包括声带、前联合、后联合以及前联合下0.5-1cm范围内的区域。
(3)声门下区:指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
声门上区癌:T3肿瘤局限于喉内,伴有声带固定和侵犯以下任一结构:环后区、会厌前组织、声门旁间隙,和甲状软骨轻微受侵,如侵及内皮层等。
声门癌: T3肿瘤局限于喉内,声带固定,和侵犯声门旁间隙,伴或不伴甲状软骨轻微受侵,如侵及内皮层等。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治愈率为14%-15%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1、中心型肺癌2、周围型肺癌3、弥漫型肺癌根据肺癌病理类型分为:1、小细胞癌2、非小细胞肺癌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单次、分次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单次、分次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背景及目的:脊索瘤是一种罕见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中约39%位于颅底。
手术切除在其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颅底脊索瘤邻近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手术几乎不能完全切除病变,并且单纯手术后复发的水平较高。
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颅底脊索瘤的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对其局部控制有一定效果,即使脊索瘤完全切除后,瘤床的辅助放疗对预防其局部复发也有一定的帮助。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对病变进行精确的三维定位,与传统放射治疗方式相比较,最大限度的避免周围的组织结构损伤,对于颅底脊索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立体定向放疗外科依据其放射源及射线的不同衍生出X刀、射波刀、伽玛刀等不同类型,各类型具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伽玛刀以钴60为放射源产生伽马射线,在立体定向技术的精确定位下,将大剂量伽玛射线细束集中照射于预选靶点,由于靶点区域放射剂量场梯度极大,既达到靶点的总剂量是致死量,又可使靶点周围组织不受放射线的损害,并且比传统的X射线具有更大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目前国内外已有报道表明脊索瘤术后辅助以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然而,颅底脊索瘤体积的大小、肿瘤周围重要的组织结构、患者耐受程度是伽玛刀治疗的重要限制因素。
为此,对于体积较大、周围毗邻重要结构或不能耐受大剂量治疗的患者,我们采取了分次照射技术。
其中,肿瘤的分次照射技术可以明显减小放疗相关水肿的范围,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但目前国内外没有关于颅底脊索瘤术后伽玛刀分次照射的疗效的研究。
为此,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伽玛刀单次治疗与伽玛刀分次治疗的控制率,放疗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最终预后进行比较,分析伽玛刀分次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伽玛刀分次治疗技术对颅底脊索瘤术后辅助治疗价值。
材料和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成都三六三医院头部伽玛刀治疗中心行伽玛刀治疗的颅底脊索瘤的患者。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范树才;曹毅;王珊;范双民;陈亚星;彭爱军;刘富均;蔡博文;周良学【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入住我科,并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要点及并发症等.结果 30例患者共进行了34次手术,肿瘤全切16例17台次(16/30,53.3%),次全切除8例8台次(8/30,26.7%),大部切除6例9台次(6/30,20%).1例围术期感染死亡.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者25例(25/30,80%),无明显改善者4例(4/30,13.3%),加重1例(1/30,3.3%),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2/30,6.7%).13例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包括适形放疗6例,γ刀4例,质子刀3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例患者术后肿瘤无进展(18/25,72%),无进展生存期(PFS)范围为6~50个月,平均15.7个月.肿瘤复发7例(7/25,28%),无进展生存期范围5~39个月,平均14.1个月,2例患者死于继发肺部感染.13例行术后放疗的患者中,有2例复发;12例单纯行手术患者中,有5例复发.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术后放疗组无瘤生存期明显好于单纯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38).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具有视野好,抵近观察、多角度观察等特点,具有全切率高和安全性高的优势.此外,术后辅以放疗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5页(P236-240)【关键词】脊索瘤;颅底肿瘤;神经内镜手术;辅助放疗【作者】范树才;曹毅;王珊;范双民;陈亚星;彭爱军;刘富均;蔡博文;周良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脊索残留组织的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
头皮恶性肿瘤侵入颅内组织的外科治疗
头皮恶性肿瘤侵入颅内组织的外科治疗吴宇平;王闽;吕杨成;刘劲松;王光辉【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08(023)001【摘要】目的探讨头皮恶性肿瘤侵入颅内组织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以外科治疗为主的头皮恶性肿瘤侵入颅内组织的治疗效果.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1例.切除肿瘤后造成的组织缺损修复主要是头皮软组织层及硬脑膜的修复.术后12例行放射治疗,剂量50~75 Gy,4例行化学治疗.结果主要并发症有皮瓣部分坏死3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1例,周围型面瘫1例,昏迷7天后苏醒1例.随访期2~7年,7例死亡,1例失访.死亡原因:局部复发2例,全身转移3例,全身衰竭1例,肺心病1例.结论头皮恶性肿瘤侵入颅内组织属于晚期肿瘤,仍可以行手术治疗,术后结合放疗、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总页数】3页(P61-63)【作者】吴宇平;王闽;吕杨成;刘劲松;王光辉【作者单位】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四川省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91【相关文献】1.颅底侵入性头颈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J], 郭朱明;曾宗渊;陈福进;伍国号;于文斌;刘巍巍2.侵入颅内颅底骨化纤维瘤15例报告 [J], 聂振明;朱卫东3.侵犯颅内的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J], 彭子成;尚耀东;白坤歧;赵国庆;陶振峰;吴彦桥;任光;汤晓义;李琦;4.侵入颅内的头皮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J], 吴宇平;吕杨成;刘劲松;王光辉5.侵犯颅内的鼻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J], 彭子成;尚跃东;白坤歧;赵国庆;陶振峰;吴彦桥;任光;汤晓义;李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