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林瑞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林瑞芳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
法:2013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45和试验组40例。
常规护理方法完成对照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完成试验
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结果:两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干预前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试验组优
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
中的应用能有效促使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让其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升,临床价
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塞;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273-02
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
血性坏死或软化[1]。
脑梗塞对人体的损害较大,患者发病后死亡率和残疾率均很高,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也很容易遗留各种后遗症,导致其无法正常开展
日常生活[2]。
本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
行分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脑梗塞患者2013年3月到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
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2~78岁,平均
(59.63±5.17)岁。
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9岁,平均
(59.82±5.34)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方法完成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包含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保持病房环境清
洁卫生,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和吸痰处理等。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基础护理患者卧床期间定时更换床单及被罩,保持床面整洁干燥且卫
生舒适。
同时,定时指导并协助患者变化体位,对其受压部位进行按摩,防止其
发生肌肉痉挛和压疮等并发症。
协助患者变化体位时应尽量控制动作幅度,避免
动作幅度过大或用力过度而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受到影响,患者的卧床体位应尽
量以侧卧位为主,以此让患者能更好地完成咳痰,并防止其发生误吸。
1.2.2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首先实施肢体
功能位摆放训练,对于活动难度较大的患者可先进行翻身训练。
护理人员应定期
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
训练,活动幅度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确定,避免患者活动时有严重的疼痛感出现。
患者入院治疗3d后应尝试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并让患者进行穿衣和
洗漱等日常生活训练。
之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主动训练的比例,让患
者下床行走并进行日常活动,训练时应严格控制时间,防止患者过度劳累。
之后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独立行走和提拉物体等训练,最后让患者只进行
主动训练。
1.2.3语言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应从口腔操开始,让患者进行噘嘴和叩齿
等活动,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从单音节开始进行发音训练,在患者能完成单
音节的准确发音后可让其进行多音节训练,之后逐渐过渡到简单词汇的发音及短
语的发音训练。
训练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互动,避免患者因
单纯的训练而感到枯燥。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耐心引导,避免过度训练或进度
过快而影响患者的训练效果。
1.3 评价指标
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NIHSS
量表完成,分值越高代表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动能力评分用ADL量
表完成,分值越高代表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χ2检验和t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表1数据,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无
显著差异,组内前后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组间对比试验组更优(P<0.05)。
表1 两组各项评分(x-±s,分)
3.讨论
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治疗难度较大且恢复速度较慢,患者在恢复治疗的过程
中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导致其依从性下降,对恢复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脑梗塞患者发病后应尽量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其恢复速度的提升,并让其能更
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恢复效果,从而促使其依从性的提升,避免其不良情绪对
治疗效果造成影响[3]。
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常见护理模式,其主
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且有明显梯度的康复训练方案,结合对患者日常
生活及治疗的全方位指导,以此让其恢复速度和效果得到提升。
其中首先应对卧
床期间患者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性护理,对其体位进行干预,并定时更换床单和
被罩;其次要指导其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促使其肢体功能恢复;另外要指导
其进行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让患者在发病后的语言沟通能力尽快恢复[4]。
早期康
复训练的实施难度较大,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采取有效的干预
让患者的积极性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其恢复效果达到预期[5]。
本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两组
患者干预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
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干预后的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优,数据对比
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风艳.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5):259+261.
[2]朱文娟.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9):241.
[3]叶丽丽,江珍连,成金玲.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J].哈尔
滨医药,2017,37(06):594-595.
[4]杜严严.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
理学电子杂志,2017,2(46):18.
[5]马波.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