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pH的变化图像综合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粉
B.表示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表示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等量且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铜与稀硫酸不能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时,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盐酸,立即产生白色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pH不断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加入稀硫酸时pH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最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2.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B.某温度下,将KNO3固体不断地加入水中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滴加盐酸中至过量,碱性逐渐变弱,酸性逐渐增强,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故选项图象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合理;
B、某温度下,将KNO3固体不断地加入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0不断增大,当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故选项图象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合理;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与硫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后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合理;
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为0,故选项图象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不合理。

故选D。

3.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B不正确;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C不正确;
D、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pH不可能小于7,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释pH不可能小于7。

4.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向一定量的氧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含有氯化钠
C.b点对应的溶液呈无色
D.该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H+和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图像原点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所以该实验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氧氧化钠溶液。

故A不符合题意;
B. 盐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点时图像的pH等于7,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a点时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钠和酚酞两种溶质。

故B不符合题意;
C. b点时,图像pH大于7,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所以此时对应的溶液呈红色。

故C不符合题意;
D.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H+和OH-结合成水的过程。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电解水
B.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投入到盛有足量同种稀硫酸的两个容器中C.用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服用胃舒平[主要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
多,胃液pH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8,体积之比为2:1,故A错误;
B、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反应速率要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且二者反应后化合价均为+2价,在质量相等时,产生的气体多,故B正确;
C、用相同浓度、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氧气质量相等,只是改变反应速率,故C错误;
D、胃酸pH小于7,服用胃舒平,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因此pH值会有所增大,但是胃仍然处于酸性环境,所以最后PH仍然小于7,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先pH值小于7,则该反应应该是氢氧化钠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C、A点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溶液,则混合溶液的溶质为:HCl 和NaCl;故选项错误;
D、B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混合溶液的溶质为:NaCl和NaOH,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与氯化钠溶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解析】
【分析】
【详解】
A、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错误;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反应开始后就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当氯化铁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固体中钾元素是质量不变,但是由于氧气的生成,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刚开始是稀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在加入水的过程中,溶液的pH增加,但是溶液不可能变为中性或者碱性,pH一定小于7,故正确。

故选D。

【点睛】
分析图像题时,要抓住图像的三要素,即起点、过程和拐点。

8.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因为是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酸会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酸中的氢元素,与铁片和铝片反应的酸的溶质质量(HCl)相等,所以生成氢气质量就相等。

又因为铝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铝的反应速率比铁快,反应完所用的时间比铁短。

即出现拐点时间短。

故A符合题意;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氯化氢会挥发走,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而图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故B不符合题意;
C.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硝酸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酸,一开始加入稀硫酸就会产生硫酸钡沉淀。

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pH=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但是水无论加入多少,都还是氢氧化钠溶液,会显碱性,pH总是会大于7,但是不可能pH小于7。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高温煅烧一定量的石灰石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D.向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和硫酸先反应,没有沉淀生成,硫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全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图像表达一致,A正确。

B、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分解完后为氧化钙的质量,图像表达一致,故B正确。

C、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产物的量,图像表达一致,C正确;
D、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在一定范围中增大,但不能无限增大,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曲线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向稀盐酸中加蒸馏水(图中 q 曲线未与虚线相交,只无限接近) B.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分解
C.HCl 和 FeCl3的混合液中加入 NaOH 溶液
D.等质量、等颗粒大小的金属加入足量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溶液的 pH 小于 7,加水稀释酸性减弱,其 pH 会增大,但是不会大于或等于 7,故 A 正确;
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度,但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 B 正确;
C、盐酸与氯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故在盐酸与氯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得等一段时间才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 C 正确;
D、等质量的镁、铝、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铝最多,不是镁,故 D 错误。

故选:D。

11.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向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 + 2NaOH = Na2SO4+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反应是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X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B、a点,pH>7,溶液显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蓝,不符合题意;
C、c点,pH<7,说明这时稀硫酸过量,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 SO+2NaOH=Na SO+2H O,不符合题意。

24242
故选C。

12.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B.将一定量的浓盐酸敝口放置在空气中
C.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向 pH=13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化钙能与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导致溶剂减少,则会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会减小,故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
分数增大,故错误;
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比铁快,而该图象反映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由于氢气来自酸中的氢元素,反应的酸相同,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故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碱性减弱,溶液的pH会变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故错误;
故选C。

二、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3.某工厂产生的废渣主要成分是含钙的化合物(杂质为Fe2O3)。

用该废渣制取CaCl2晶体(CaCl2·xH2O)并进行组成测定,其制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NH4Cl溶液显酸性,且浓度越高酸性越强
(1)XRD图谱可用于判断某固态物质是否存在。

右图为煅烧前后废渣的XRD图谱。

写出煅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浸取时需连续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_______色。

(3)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CaCl2的产率随浸取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则宜选择的浸取温度为____________℃左右。

(4)若使用过量浓度较高的NH4Cl溶液,则所得CaCl2溶液中会含有NH4Cl、_______(填化学式)等杂质。

(5)过滤得到的Fe 2O 3在高温下可与CO 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6)测定晶体(CaCl 2·xH 2O)的组成:
a.称取14.7000g CaCl 2晶体于锥形瓶内,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全部溶解。

b.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 2CO 3溶液,静置。

C .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10.0000g 固体。

①通过计算,确定x 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判断步骤b 中沉淀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____,则说明已沉淀完全;若沉淀不完全,则测得的x 值比实际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 不变”。

【答案】Ca(OH)2
CaO+H 2O 使氧化钙与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再与氯化铵反应 蓝 85.5 FeCl 3 Fe 2O 3+3CO
2Fe+3CO 2 2 滴加碳酸钠,没有沉淀产生 偏大 【解析】
本题通过制取CaCl 2晶体流程,考查了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炼铁的原理,盐的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等,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仔细审题,找出的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根据煅烧前后废渣的XRD 图谱可知,煅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a(OH)2CaO+H 2O ;
(2)浸取时需连续搅拌,其目的是使氧化钙与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再与氯化铵反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3)由图示可知85.5℃左右CaCl 2的产率最高,宜选择的浸取温度为85.5℃左右;
(4)若使用过量浓度较高的NH 4Cl 溶液,溶液的酸性较强,可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所得CaCl 2溶液中会含有NH 4Cl 、FeCl 3等杂质;
(5)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Fe 2O 3+3CO 2Fe+3CO 2;
(6)①设生成10.00g 沉淀需要氯化钙的质量为y 则:
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
111 100
y 10g 11110010y g
= 解得y=11.1g ,所以结晶水的质量=14.7000g ﹣11.1g=3.6g , 14.7g×1811118x x
+×100% =3.6g ,解得x=2; ②沉淀完全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钙,可用碳酸钠溶液检验。

如果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没有沉淀产生,说明已沉淀完全,若沉淀不完全,计算的氯化钙质量小,水的质量多, x 值偏大。

14.明明同学利用实验室存放的一瓶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液做酸碱中和实验。

(1)已知:水的密度为1.0g/mL 。

实验室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氢氧化钠5g ,需要量取水________mL 。

量取时的操作如右图所示,该操作对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2)明明用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

于是明明判断氢氧化钠变质了。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氧化钠变质、滴加盐酸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明明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1: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方案2: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饱和石灰水,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发现溶红色。

于是明明认为样品中还会有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

①康康认为明明的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目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康将方案2进行了定量化处理,来检测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

取10g样品溶于90g水中,向其中滴加过量饱和石灰水,对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为0.5g。

则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答案】95 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是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94.7%
【解析】
(1)根据计算解答;根据测量时仰视数据分析解答;(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根据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3)①根据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②根据先除去碳酸钠,再检测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分析解答;(4)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

(1)(100g-5g)÷1.0g/mL=95 mL;测量时仰视数据,测得数据偏小,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故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2) 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滴加盐酸产生气泡是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3)①康康认为明明的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目的,理由是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是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4)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 Ca(OH)2=CaCO3↓+ 2NaOH
106 100 x 0.5g 106100
0.5
x g
=
x=0.53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g0.53
10
g
g
-
×100%=94.7%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94.7%。

15.酸、碱、盐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他们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____________生成。

(2)某化学小组进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将盐酸滴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实验无明显现象。

取反应后的部分溶液加热、蒸干、得到白色固体。

以下是探究白色固体成分的实验,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请填写下表:
实验反思: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反应终点。

(3)“粗盐提纯”指除去NaCl中的泥沙和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

某同学设计了除去三种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其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发结晶。

请回答:
①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该仪器在蒸发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
②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③以上方案还需完善,请说明原因并加以补充_______。

(4)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处理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2NaOH=2NaAlO2+H2O(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

若用160 kg NaOH配制的溶液恰好能处理340 kg铝土矿,最终得到1 004 kg NaAlO2溶液。

计算:该铝土矿中Al2O3的质量分数_______。

【答案】水用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aCl2、Ca(OH)2 pH=7 玻璃棒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除去溶液中的钙、钡离子经过滤后的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杂质,呈碱性60%
【解析】
【详解】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2)①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度是pH>7,说明是氢氧化钙剩余,因此白色固体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钙和剩余的氢氧化钙;
②因为白色固体是氯化钙,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所以pH=7;
(3)①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共同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玻璃棒在蒸发操作中的作用是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滴飞溅;
②加入过量的BaCl2可以除去硫酸钠杂质,NaOH可以除去氯化镁杂质,加入Na2CO3溶液可以除去氯化钙杂质及过量的氯化钡试剂分别产生碳酸钙沉淀和碳酸钡沉淀;
③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加入的试剂是过量,因此过滤后的滤液中除了含有氯化钠外,还含有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应该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再进行蒸发操作;
(4)设Al2O3的质量为x
2322
Al O+2NaOH=2NaAlO+H O
10280
x160kg
10280
=
x160kg
x=204kg
铝土矿中Al2O3的质量分数204kg
340kg
×100%=60%
答:(1)铝土矿中Al2O3的质量分数60%。

故答案为:(1)水;(2)用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CaCl2、Ca(OH)2;pH=7;;(3)①玻璃棒;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②除去溶液中的钙、钡离子③经过滤后的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杂质,呈碱性,因此,还需加入适量稀盐酸,从而把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除去,调节溶液的pH=7;(4)60%。

16.金属是现代生活、工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材料。

(1)台灯是在光线不足时常用照明用具。

如右图所示台灯,铜质插头是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性,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这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

(2)在铁制品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能防止铁制品表面与_____接触而生锈。

(3)将锌片投入到下列盐溶液后,能使溶液质量减轻的是_____(填字母)。

A氯化镁 B氯化铜 C硝酸汞 D硝酸铝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_____(填字母)。

A生铁比钢的含碳量高
B将钢针淬火后可以做钓鱼钩
C焊锡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
D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种金属,所含的原子最多的是钠
(5)将一定量的金属M(M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弱)加入到含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_____种。

(6)将4.64g铁的某种氧化物在高温下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3.52g二氧化碳,则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

【答案】导电 Al2O3空气和水 C B 四 Fe3O4
【解析】
【分析】
【详解】
(1)铜质插头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电性;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2)铁和水和空气接触会反应生成铁锈,在铁制品表面喷漆不仅美观,且能防止铁制品表面与空气和水接触而生锈;
(3)
A、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锌不能置换出氯化镁中的镁,溶液质量不改变;
B、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锌与CuCl2反应置换出单质铜,由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锌片的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变大;
C、锌的金属活动性比汞强,锌能与硝酸汞反应置换出汞,由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汞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锌片的质量增大,溶液质量减轻;
D、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锌与硝酸铝不反应,溶液质量不变化;故填C;
(4)
A、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中的含碳量为0.03%~2%,生铁的含碳量比钢高,不符合题意;
B、将钢针烧红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弯曲,这种金属热处理方法叫淬火,使硬度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